鄒老雖然年事已高,但我們見到他時,他正在田裏揮鋤整地,談起話來思維敏捷而清晰,也毫不掩飾。鄒老家離鄒國老墓地不過兩百米,談話結束後,他熱情地領我們走向鄒國老古墓地。在接近古墓約三十米的地方,鄒指著田埂邊內外兩座墳墓說:“我記得裏麵那座就是掩埋鄒國老屍體的墓,但因這裏墳墓很多,一些認不清自己祖墳的人,每年春節或清明送燈亮時就不明不白地一起送了燈亮。這時正月未完,燈亮罩子還在墳上,我暗自為鄒公慶幸!
鄒國老墓地坐東朝西,原墓址已是水田,墓前立有一通約兩米高的雙龍抱珠的石碑,碑文已為風蝕日化,隻有六成能辨認(專家當然可以辨認)。鄒老說當年挖墳時碑文還清晰可辨。聽到這話,我回縣城後到縣博物館訪問了一下,看他們是否作過拍片或抄錄。
幸好,一位負責人提供了多年前他們拍下來的黑白照片。當我提出要看內容時,他們通過高倍放大鏡從黑白照片上抄下了碑正麵的“諭祭文”和反麵的“祭品”,我如獲至寶。碑右一米多遠的地方有一塊碑腳,據說碑身早已弄去修建楊家壋的閘用了,不知碑文內容。
有人推測可能是為馬氏夫人所立。鄒公碑前左側立一石人,哭喪著臉,好像在向人們訴說著他主人的委屈;再往前左右兩側各立一匹石馬,相向而立,意欲昂首奮蹄,但頭沒能昂起,蹄也沒能奮開,好像在說:“我們還能為誰馳騁疆場啊!”鄒老補充說:“石馬後麵原有一隻石龜,前麵還有石羊,現在都不見了。”他還曾經聽這裏的老人說,古墓前約四十米處的大路邊過去有一尊祭禮台,昭示路人“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鄒文盛的墓誌銘是當朝大學士顧鼎臣撰寫的。誌銘中稱讚他“惟德濟時,惟德潤身。功成身退,人稱哲人”。(但棺中未見。筆者注)清同治本《公安縣誌》人物誌中關於鄒文盛的開篇便讚揚他“性端凝,器量宏遠”。說他還是秀才時去拜見公安籍戶部尚書王軾(後任兵部尚書)時,王軾就認為他是個奇才,當麵對他說:“異日登吾座者,非此子不可。”鄒文盛日後果如其言,中舉入仕,扶搖直上,一路飆升為戶部尚書。
指揮挖毀其墓的官員說他是個反動儒家也不為過。他有《瑣闈奏議》《香爐山事跡》《默庵存稿》《黃山遺稿》等若幹卷著述。至於是否反動,我想就應該放在一定時代背景下而論了。說他“器量宏遠”,他也當之無愧。《明史》載,朝廷為嘉獎他平寇有功,給他增俸一等,蔭襲錦衣世百戶。對一般人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事,但他拒絕了(“力辭免”)。到了萬曆年間,江陵府主事者念鄒有功,上疏朝廷,朝廷還是讓他的子孫享受了“世襲”待遇:鄒廷澤,以父文盛,蔭任銅仁知府;鄒廷濟,以父文盛,蔭襲錦衣世百戶;鄒之有,以高祖文盛,襲錦衣蔭,升指揮僉事,掌朝會巡幸侍衛之事。
袁宗道先生對鄒公也是尊崇有加,他在為其曾孫鄒之有母親所寫的《賀邑鄒太孺人節壽序》開頭是這樣寫的:“鄒自莊簡出為名臣,姓始大,公為人寬厚深沉,無峭厲刻薄之氣。”
這是曆史給予他的。
清同治本《公安縣誌》關於“塚墓”一節的導語這樣詮釋“墓塚”二字:“墓者慕也,其人不足慕,何以使人思慕之而不忘;塚者崇也,其人無可崇,何以與山之崇隆也。”這一節記錄了公安包括上至三國吳主王夫人墓在內的塚墓隻有二十座,鄒公墓理在其中,而到鄒公墓被毀時,是在公安所能見到的少有的古墓之一,而在那個瘋狂的年代卻被一群瘋狂的人毀於一旦,實在可惜!說要擴大冬播生產麵積,那墓塚所占地充其量五百平方米。
鄒公告老還鄉後,在離鬥湖堤三裏處白蓮莊築有一宅,取名“倦還亭”。這裏“數十頃皆湖”,他在湖裏種上白蓮,每到五六月間,白蓮清芬襲人,香聞數裏。
是啊,鄒公的確困倦了!
他沒有想到,從嘉靖到萬曆,幾朝皇帝都對他及其子孫寵愛有加,卻在他死後,連一具屍首都保不住!
更讓鄒公想不通的是,他在任戶部尚書時(嘉靖七年),看到公安人為宋丞相寇準所立“祠宇雖存,而儀文不備”,於是建議朝廷為寇準建立祭祀的禮儀和製度。專門寫了《請給寇公祠祀典疏》:
“伏望陛下追念忠賢,祭需等項,定立品式,每歲春秋,縣官舉行祀事,定為永製。”而他鄒文盛不也是忠賢嗎?為什麼不僅沒有人為他立廟祭祀追念他,反而還要毀掉他的陵寢呢?
這天下午,春日和煦,春風蕩漾。如果是踏春,我的心情該是多麼愜意。但作為鄒國老古墓被毀的采訪者,回憶起吳醫生與鄒享柏老人對當時挖掘鄒公墓以至移屍草草掩埋的情景,我的心頭卻是陰雲密布,有說不出的痛楚,久久地,久久地站立在鄒公墓碑前,默默而無奈地扼腕歎息……
也許,一個封建官僚不值得追憶,但損失的是一處文物,毀掉的是一種文明啊!
附:(1)鄒文盛墓碑諭祭文(2)祭品(3)顧鼎臣撰鄒文盛墓誌銘
鄒文盛墓碑諭祭文
附(1)
維嘉靖十六年歲次丁酉十二月丙午朔越十三日戊午皇帝遣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參政韓璒諭祭致仕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諡莊簡鄒文盛曰卿性賢莊重才識老成擢秀甲科馳聲諫署出知大郡曆轉名藩屢擢憲台載升卿侍簡膺國計晉秩司徒出入兩京賢勞四紀持身廉慎蒞事恭勤委任方殷乃求休退優遊梓裏安享遐齡忽報訃音良用悼惜賜諡遣祭用示殊恩仍命有司為營葬域九原不昧尚克歆承
維嘉靖十七年歲次戊戌四月丁巳初一日甲辰皇帝遣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參政韓璒諭祭致仕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諡莊簡鄒文盛曰卿曆官台省懋日賢聲早逐休閑宜臻壽祉茲焉長逝奄及葬期追念往勞載申諭祭靈爽如在庶其歆承
維嘉靖八年歲次己醜十二月癸亥朔越二日甲子皇帝遣湖廣布政使司左參政劉棟諭祭戶部尚書鄒文盛妻封夫人馬氏曰惟爾念賢鳳成淑儀茂著早閑內則作配儒門相我舊臣為時名德才優國計望重士林粵在閨庭實多內助褒章累錫祿賜久沾考終哀榮夫複何憾比聞訃奏恤典宜頒遣奠臨喪飭工治葬泉扃不昧永耀幽靈
祭品(2)
一品物
豬一口羊一腔
果子五色每色五斤
煠魚一尾
降真香十炷
祭三壇品物同
饅頭五分
案酒五盤
酥餅酥錠各四個
燭一封重六斤
翰林院奉敕撰文
鳳雞一隻
雞湯一分
焚祝紙一千張
煠骨一塊
魚湯一分
酒一瓶
顧鼎臣撰周文盛墓誌銘(3)
九川七澤,地靈瀦殷。鍾賢毓秀,乘會昌辰。忠言直節,為國藎臣。
盤錯屢試,器利如新。樹勳廢岩,廊正笏垂紳。明良都俞,一德有鄰。
惟德濟時,惟德潤身。功成身退,人稱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