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流行兩個詞語,一個是智商,一個是情商。大凡讀書治學稱為智商,處世立身稱為情商。正如社會的進步讓各種分工越來越細一樣,將人的思維能力分成兩個方麵進行判斷。從社會實踐看,這樣的“分工”不是沒有道理的。有的人讀書治學能力很強,但處世立身本領不佳;有的人讀書治學能力不佳,但處世立身本領很強。
被後世稱為“李杜”的唐代兩大詩人李白、杜甫,是我國文壇上兩顆璀璨的巨星。在中國,以至於有華人的地方,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們把古典詩歌推到了登峰造極的位置,成為一個時代乃至這個領域的永久坐標,一個浪漫主義,一個現實主義,分別享有“詩仙”、“詩聖”的美譽。
世人知道,毛澤東讀詩、懂詩、寫詩、評詩,對很多曆史人物和古代詩歌進行過點評。他的點評不僅獨具慧眼,而且不無挑剔。但他對李白的詩卻特別喜歡:“李白的詩,文采奇異,氣勢磅礴,有脫俗之氣。”他在讀了李白的《蜀道難》以後,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首詩主要是藝術性很高,誰能寫得有他那樣淋漓盡致呀!它把人帶進祖國壯麗險峻的山川之中,把人帶進神奇優美的神話世界,讓人們仿佛也到了‘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麵了。”
毛澤東也肯定了“杜甫的詩有好的”。
但是,當我們對他們一生的經曆,特別是晚年的生活境遇作一些較為全麵的了解之後,我們不得不對他們的情商提出質疑。
先說李白吧。
李白的一生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他誕生到四十一歲。
李白出生於碎葉城(中國唐代西部邊防重鎮,今屬吉爾吉斯斯坦),五歲隨父遷至四川北部彰明縣青蓮鄉,後隱居岷山(今成都附近的青城山),故號“青蓮居士”。在這裏,他接觸過道教方麵的書籍,自述“五歲通六甲”,這對他一生脫離不了道教產生了一定影響。
李白天資聰慧,而且學習十分刻苦。史載他母親生他之前,夢見了“長庚星”(《新唐書》),是太白金星下凡,所以取名為“白”,字“太白”。他“十歲通詩書”,寫作也很早,“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的自敘詩,可能就是他十五六歲時的作品。再大一些以後,便隱居岷山,州裏有科舉考試的機會,他放棄了。李白的骨子裏是有入世思想的,也就是說有政治抱負,是想追求功名官貴的。二十五歲即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見《禮記》),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乃杖劍去國,辭親遠遊。”
兩年後,他來到了湖北安陸(今鍾祥等地),做了當過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婿,住了將近十年。
其間,他在江陵結識了當時有名的隱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說他有“仙風道骨”,他受到鼓舞,作《大鵬遇稀有鳥賦》,自比大鵬,把司馬承禎比作稀有鳥。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在我看來,這篇文章從表麵看似乎是表示他欲與司馬承禎共同超然物外,實現道家的理想,但主要的還是表明他的一種宏大的抱負,而且從這裏便開始了他鵬程萬裏的飛翔,積極地開展政治活動,希望得到援引。“遍幹諸侯”,“曆抵卿相”,隻是都沒有成功。
大約在他三十二歲時,聽說時任荊州長史韓朝宗喜歡提拔後進,當時的士人都很敬重他,於是來到荊州,作《與韓荊州書》,毛遂自薦,請求任用,從而想“脫穎而出”。信中,充滿對韓朝宗歌功頌德乃至吹捧之文辭,同時,“願委身國士”,“敢效微軀”,以至於“退掃閑軒”,結果也未能如願。
再從他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裏,也進一步看出他是想當官的。“吾與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範蠡)、留侯(張良),浮五湖,戲滄州……”
此後,他先後到了山西和山東。在山東,他見到了大書法家李邕。李邕長李白二十多歲,已是六十多歲的人,可能見到李白飛揚跋扈的勁頭作過一些勸告,李白認為忠言逆耳,寫了一首《上李邕》詩作答。詩中仍以大鵬自比,說自己一旦像大鵬那樣飛黃騰達起來,誰能預料呢?不要瞧不起他。
李白的第二個時期是四十二歲到五十四歲。李白在山東依然沒有什麼成就,又南下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在浙江紹興(會稽)結識了一位也是道教徒的吳筠。後吳筠被唐明皇宣召入京了,推薦了李白。還有唐明皇的妹妹玉真公主(後來也當了道士,稱為持盈法師),也聞李白之名,十分願意李白來京。當然像李白這樣的人物,唐明皇也聽說過。李白的機會到了,接到了三次邀請(“王命三征去未還”《別內赴征》),約他入京。此時他在安徽,得此消息,高興地寫下《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得意洋洋,自信滿滿!唐明皇在金鑾殿召見他,這是天寶元年(742年),他已四十二歲。入宮後,他的才氣深得唐明皇欣賞,但隻給了他一個供奉翰林的職位,做皇帝的文學侍從。後來又準備讓他當中書舍人,也是一種秘書的地位,隻是利用他的文筆罷了。過了兩年,他懇求還山,唐明皇也答應了,賜金放還。他再次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但仍羨慕富貴,不甘於像伯夷叔齊那樣的寂寞,認為“欲寄蒼生未應晚”(《梁園吟》)。遊曆到河南單縣時,遇見了比他小十一歲的大詩人杜甫,兩人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的深厚友情。兩位詩人,一個名滿天下,一個風華正茂,他們的相遇相識,給中國文學史留下了一段不可磨滅的佳話。但由於李白此時仍沒有固定的住所和職業,更沒有產業。“歸來無產業,生事如轉蓬。”(《贈從弟冽》)“顧餘乏尺土,東作誰相攜?”(東作指農事),可見已相當窮困。窮困到什麼程度呢?他說:“餘亦不火食,遊梁同在陳。”(《送侯十一》)是說他在開封時期就像孔子當年周遊列國時在陳地絕糧一樣的窘況。 又說:“他日見張祿,綈袍懷舊恩。”(《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是說他在兗州接受一位去職的官吏的一件破棉襖,竟要像戰國時的張祿報答須賈似的不忘恩呢。
他也去過陝西的邠縣,得到的仍是冷漠:“長風入短袂,兩手如懷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寧見矜。”(《贈新平少年》)饑寒交迫,新朋故舊都不體恤幫助。
李白漫遊到江南時遇見了一位他的崇拜者,這人沿著李白遊走的路線一路找他。這個人叫魏萬,跑了三千多裏路,在揚州時,兩人才見麵,並有詩唱和。李白也很看重魏萬,叫魏萬替他編集子。魏萬也給他編了,並寫有《李翰林集序》,這是李白逝世的前一年(761年)。
這部集子可能是李白最早的詩文集,可惜已失傳。
這時已經到了安史之亂的前夕了,李白結束了第二次漫遊,年已五十四歲,出走長安十一年了。
李白的第三個時期始於唐朝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直到生命結束,這就是五十五歲到六十二歲辭世。唐明皇逃到了四川,太子李亨退到靈武(現在寧夏南部),第二年即位,是為肅宗。永王李璘是唐明皇的第十六子,唐明皇命他保衛東南,他於是揮師東下。但這是明皇的意思,肅宗卻另有想法。他擔心永王璘一旦在江南立足,就可能與自己爭天下,所以看到永王璘真要東下了,便立即命他回川,要他伺候唐明皇,他沒有服從。在永王璘率軍到廬山的時候,由於李白的大名和誌願,便請李白入為幕僚。李白以為機會來了,應邀而去,而且對永王璘和他所率領的軍隊歌頌有加(寫了很多讚美的詩歌),並想在其中出些主意。但肅宗很快就讓人取代了永王璘在東南的職位,三麵包圍,不到三個月工夫,永王璘的部隊就被消滅了,永王璘為追兵所殺,並被判為“造反”,李白也成了政治犯而入獄潯陽。由於多方麵的幫助,尤其是禦史中丞宋若思的力量,得到釋放,而且被邀至幕府,召為參謀,並作《薦表》想把他推薦到朝中,但由於肅宗忌恨李白參加了永王璘事變,沒有奏效,又被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一帶),行至白帝城時,由於立太子和天旱要天下大赦,李白也就被釋放了。
此時,李白已五十九歲,又被迫開始了他人生最後的漫遊,其生活境遇沒有絲毫改變,依然在流浪與寄食之中,隻好投奔安徽當塗縣令——他的族叔李陽冰。這年四月,代宗立,搜羅賢人,李白詔為左拾遺,可是命令剛下不久,李白就辭世了,享年六十二歲,安葬在他生前所佩服的詩人謝朓曾經常去的青山之旁。他一向好以大鵬自比,於是辭世前仍以大鵬自居,寫了一首《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過去,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李白是不願做官的。那是因為隻讀了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詩句,其實,這是他被玄宗皇帝賜金放還的第二年寫的。兩三年的宮中生活,讓他看到了朝廷的腐敗和本人政治上的失意。李白在遊曆中,又看到了像李邕那樣耿直而有才華的好人,卻被當時統治者借故杖殺(用棒活活打死),而一些權貴如哥舒翰(隴右節度使)之流,卻在對人民的血腥屠殺中升了官,這才讓他進一步醒悟:“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何必一定要做官)?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讓他感悟到升官之路有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讓他有了“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的彷徨。
從上述李白的生命軌跡中,我們可以明確知道,李白確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也不排除對功名富貴的追求,為了達到目的,也作出過很多努力。二十多歲時即立有“四方之誌”,三十多歲即已“遍幹(求見)諸侯”,“力抵卿相”,又結交闊人,“王侯皆為平交人”。他又羨慕像韓信那樣平地一聲雷的人物,“何時騰風雲,摶擊申所能”(《贈新平少年》);“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憶襄陽舊遊贈濟陰司馬少府》),即便在他被放還山後,仍然有留戀君王、重振旗鼓之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還在“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台》)到五十八歲遭流放到夜郎途中, 還在回憶從前得意時候的情景:“章台走馬著金鞭。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流夜郎贈辛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