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白杜甫情商質疑(2 / 3)

在這方麵,從氣節上講就不如前世屈原後世王國維了。他們也忠君愛國,但當他們一旦感覺到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時候,便投江以身殉國了。也不如明朝袁宏道。袁宏道在吳縣任縣令隻有兩年,政績輝煌,深受百姓擁戴,但他一當看到了官場的黑暗與腐敗,便毅然決然辭官,寧可當個教書匠。辭官後再次遊覽虎丘時,感到一身輕鬆,甚至發出了“烏紗之橫,皂吏之俗”的感歎。

然而,李白一生最得意的時候,就隻在四十二歲至四十五歲之間,做過皇帝的幾年文學侍從,最後還誤入歧途,下了牢獄,遭了流放。

他又想學仙,也隻成了個受籙道士。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發已種種,所為竟無成。”(《留河西劉少府》);“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長歌行》)這與他的宏偉政治抱負形成了強烈反差。

他很早就立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最後不僅既不能“兼濟天下”,也不能“獨善其身”,而是無家可歸,依食於人。

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發出這樣的哀歎:“我本不棄世,世人獨棄我。”(《送蔡山人》)“世人見我恒殊調,見餘大言皆冷笑。”(《上李邕》)

為什麼“世人”要“棄”(拋棄、淘汰)你呢?為什麼要“冷笑”你呢?你為什麼不能被世人、被社會所容呢?應該說還是情商低了,處世立身的本領差了。我們可以看看李白的情商低在哪些方麵——有資源不利用。李白為皇室後裔。史載,他是興聖皇帝西涼武昭王李暠(皓)第九代孫子。這位興聖皇帝李暠是十六國時期西涼國的建立者,漢代前將李廣的第十六代世孫,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王朝修撰史書時,追諡他為“興聖皇帝”。李白的先祖雖在隋末因犯罪遷徙西域,但皇威猶在呀!何況唐朝是李氏的天下。李白在他的詩文中,也時有流露:“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鹹秦,因官寓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又在《贈張相鎬》詩裏說:“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富年頗惆悵。”又說“我固侯門士”(《送楊燕之東魯》)。

大概到了李白的父親這裏,才遷徙遊離,不遑寧居了。劉備出生後,家道已完全衰落,竟至於隨母以賣席為生。但他成年後一心想匡扶漢室,重振家業,所到之處,人稱“皇叔”,不也利用了劉氏宗族的餘威嗎?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你李白怎麼就不利用李氏宗族的餘威呢?你有這麼好的資源為什麼不去開發利用呢?你是否知道,多少人沒有什麼家庭背景,而為了升官發財,竟然厚著臉皮,黑著心腸,削尖腦袋去尋找背景,投親靠戚,拉拉扯扯,並還有不少成功者呢?

而且,李白生逢其時。李白一生中,有四十多年生活在唐明皇時代,這個時期,開始許多年,經濟欣欣向榮,史家稱為“盛唐”。如果你李白把握得好一點,應該有很多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無論如何也不至於流落江湖吧?

此其一也。

“中舉有道,不應。”這是《新唐書》關於李白的記載中的話語。意思說當時有科舉考試的機會,李白沒有參加。那時他可能隱居在岷山,才二十來歲哩!他一心隻想通過遊曆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別人的賞識,從而通過薦舉而登堂入室。他難道不知道,中國自隋朝興起科舉製度以後,科考已成為文人學士成就功業的“自古華山一條道”嗎?他要是參加科舉考試,憑他的功力,考個舉人甚至進士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他“十歲通詩書”,“十五觀奇書”。當時的益州刺史蘇頲見到李白後就驚異地說:“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他的朋友崔宗之在贈給他的詩中說他“玄談又絕倒”,“雙目光照人,詞賦淩子虛”。魏萬對李白的形象描述是“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時或束帶,風流蘊藏……”。而且對於學習,李白一直很刻苦,十五六歲就寫出了很多好的作品。加上有“白之生,母夢長庚星”的傳說,就是星宿下凡,還怕科考不舉嗎?到了後來,賀知章看了他的文章,也認為就像原是仙人,因為犯了過錯,而貶謫到人間的(“謫仙”)。既如此,你為啥不參加科考呢?你想走捷徑嗎?沒門!

此其二也。

嗜酒如命且過於狂放而錯失良機。李白好酒與狂放與他的詩歌一樣出名。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他都是離不開酒的,而且幾乎每飲必醉。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襄陽歌》)二十三歲時“酒隱安陸”,四五十歲時“日沉飲”(《新唐書》)。而今,隻有人知道李白一生共存詩千餘首,很少有人統計在他的詩歌中有多少關於酒的詩句。得意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失意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有錢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無錢時,“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將進酒》)。所以,當時被列為“酒中八仙”之一。不難想象,一個長年酒醉熏天的人是何等姿態。還是杜甫高明,他在《飲中八仙歌》對這些酒鬼的醉態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

就是那賀知章酒醉後也是“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張旭是“脫帽露頂王公前”;而尤以李白為甚:“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一生基本上過著耽於酒徒的生活,並且與狂放聯係在一起,或許就因為酒,造就了他狂放不羈的性格。他的狂放,竟至於目空一切。他的入世思想無疑是受了儒家文化影響,但居然瞧不起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廬山謠》)。

而作為一個積極要求入世為官的人,又居然蔑視朝廷,不僅“一醉累月輕王侯”,而且“天子呼來不上船”!

這不是嗎?他四十二歲時得以入京。到長安時,受到玄宗皇帝的厚待。玄宗皇帝親自下輦,步行迎接,請他吃飯,親自為他調羹。當麵對他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後又讓他做了供奉翰林。雖不是大官,也算近臣,是多少人連望也不可望更不可即的身份。但李白仍然與往日一樣,“猶與飲徒醉於市”。有一次,唐明皇和楊貴妃晚上在園子裏賞花,在沉香亭小憩時,招呼了十幾個歌唱得好的女子,由大音樂家李龜年領導著正要歌唱,唐明皇忽然覺得情景太好了,有花,有美人,深感舊歌詞不能表達這種情趣,於是讓李龜年去請李白作幾首新歌來唱,此時李白被召入後,又是酩酊大醉,侍從隻好用冷水為他洗麵,酒稍醒後,“援筆成文,婉麗清切,無留思”(《新唐書》),立馬交卷,這就是讀書人熟知的《清平調》三章: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唐明皇、楊貴妃特別欣賞,更加高看李白。唐明皇多次宴見他,要他陪著飲酒賦詩,“附庸風雅”。皇帝要你陪他喝就喝唄,一次醉後居然還撒起酒瘋來了,要宮中寵臣高力士為他脫靴。

高力士,何許人也?他是侍候唐明皇小時候的太監,唐明皇稱為“老奴”,太子見了他稱兄,王侯見了他稱翁,駙馬一輩的見了要稱爺爺。普通臣子巴結他還來不及呢!你李白初來乍到,這樣羞辱他,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高力士知道皇帝很喜歡李白,當著皇帝的麵又無可奈何,隻好從李白的歌詞中吹毛求疵,挑撥離間楊貴妃與李白的關係。開始楊貴妃莫名其妙,後來高力士幹脆直截了當地對楊貴妃說:“他把你比作趙飛燕,多可惡哇!”楊貴妃終於被激怒,從此恨起了李白,所以此後唐明皇好幾次要重用李白,都被楊貴妃的“枕頭風”給吹掉了。三年後,李白明顯感覺到自己已不被皇帝親近所容,更加瞧不起這些人,更加狂放,便懇求還山。皇帝也怕他酒後鬧出亂子,泄露機密,在宮廷裏不宜,於是賜金放還。

李白呀李白,你不是從二十多歲時就懷揣夢想要建立功業嗎?你不是曾苦苦尋求升官發財的機會嗎?你不是羨慕韓信一步登天嗎?人家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呢!你進了朝廷,來到了皇帝身邊,這不是“天將降大任”的絕好機會嗎?你為什麼還要醉酒呢?你為什麼要當眾羞辱跋扈專權的皇帝寵臣呢?這是你一生唯一獲得的最好一次機會呀!

你是儒家信徒,儒家講究的是“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裏講:“所謂修身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憂患,則不得其正。”如此看來,你哪裏是在修身,分明是在“毀身”!

你不是早悟到“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秋於敬亭送從侄耑遊廬山序》)嗎?為什麼還要“蹉跎”呢?!

杜甫自與李白相識後,對李白的詩歌總是歌頌備至:“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但對於李白長期醉酒與狂放也頗有微詞:“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天真”說得客氣一點,實則是說他喝了酒就不顧一切了,要是“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與韓荊州書》),倒也罷了,要是笑傲江湖也便罷了,你不該“天子呼來不上船”啦!

公允地說,如果說李白嗜酒如命與狂放不羈成就了他美麗的“詩話”(“李白一鬥詩百篇”),那麼,也因此毀了他美好的從政夢想。

此其三也。

不識時務。《晏子春秋》有雲:“霸業因時而生,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對於這樣的道理,李白不可能不知道。上一則“輕王侯”的故事應該也是不識時務。最為直接的還是應了永王璘之邀(對此,有評論家說是愛國),你分明知道已有太子繼位,愛國你不去投靠太子,投靠新皇,而投靠一個王子,顯然是拙劣之舉。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父、劉晏也曾被永王璘邀請,但他們都拒不參加。在這一點上,你顯然就不如你的這些朋友吧?你是既不識時務,又不通機變!幸而隻有牢獄之災,隻有流放之苦,又幸而得到大赦,又幸而沒被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