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五味雜陳說編書(3 / 3)

中道的故事對《遊居杮錄》的書名和內容必須略作交代,對小修寫遊記的手法也應作適當介紹;“遊山憫農”開頭應寫一點小修中進士後的心情。其中“山之蒼蒼,水之晶晶,樹之森森”還是援引為好;“傳記李贄”前必須加上“小修生平最服膺的……”一段話,進一步說明他為何要為李贄立傳,還應有李贄對古典詩詞“剔膚見骨,時出新意……也很喜歡書法……”等內容。末了,還要寫中道對李贄“不能學”與“不願學”之處,使李贄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推波助瀾”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增刪修改的也比較多。此篇末再加上一段中道辭世的話語,是為有始有終。

四、語言文字及標點符號的修訂。關於這一點,一方麵可能是由於校對疏漏問題,一方麵可能是不同的用語問題。就拿標題來說,一個事件當然可以有幾種說法。我作為策劃和編著者,首先考慮的是這個標題是否反映了我的初衷,其次是否吸引讀者眼球。

五、對一些科舉考試術語和當時的派官知識作出相應詮釋。科考術語如“鄉試”、“會試”、“殿試”等;同是進士,宗道為什麼進了翰林院,而宏道為什麼先前隻能任縣令,中道先前隻能任徽州府教授;三袁等人物的名和字在不同時期的稱謂等。另外,對“南平”一詞的古今不同所指等也要作簡要說明。

六、真假虛實問題。改編故事,基本事實和人物之間的關係必須是真實的。如龔散木是龔大器的季子,三袁的八舅,而不是“表兄弟”。

但在寫作過程中,也完全可以如陸機《文賦》中所說的“精騖八極,心遊萬仞”,調動所有與故事密切相關的知識來充實這個故事。如宗道故事“一路覽勝”(二)在“最後,他們談到曆史典故”一語後加上“石首之名由來”。這原本是《辭源》上對“石首”的解釋,而移花接木出自宗道之口,可能會增加故事的內涵;宗道故事“關心世道”中加上“魯迅先生曾說‘中郎正是一個關心世道的人’”,可能會增加文章的分量。

為寫一個“引子”,我請荊州詩詞學會副主編熊振文先生考證荊州城牆上“三管筆”的由來,後又多次電話與熊先生溝通修訂……有人會說“文責自負”,何必修改?這句話用在編書方麵,我認為應該理解為一是編著者對執筆者事先的要求,二是既已成書,這“文責”就應由編輯編著者“自負”,包括校對,而不可能再由執筆者自負了。

《三袁故事》從策劃、修改到定稿,又經曆了一個艱難的過程。

這一過程讓我更進一步切身體會到,編書也並非易事,要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特別是有見地的讀者的檢驗,說起來真是五味雜陳。即便如此,書中也還會有很多問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古文觀止》將袁宏道的《徐文長傳》開頭一段未用,我認為那正是此傳引人入勝的精彩之處,刪之可惜!所以這本書也懇請讀者方家不吝賜教!

《三袁故事》即將問世,從編寫形式到修訂過程,包括此前編輯出版的幾本書,對錯與否?我想濃縮《孟子·滕文公下》中“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一語作後記標題,將我近幾年的編書心得一並寫出來,與讀者分享。

三位執筆者為此書所付出的智慧功不可沒,袁先生對後兩位執筆者初稿的修改為我解了大圍;“引子”初稿提供者熊振文先生為此幾次踏訪“三管筆”遺址和求證知情者的嚴謹治學精神可敬可佩;趙中平先生再次為本書進行了精心校對更是付出了心血。

書稿形成後,我榮幸地請到了全國屈指可數的公安派文學研究專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導,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熊禮彙先生為該書寫序。熊先生的序為《三袁故事》作了更為全麵的知識性補充,對該書的表現形成、故事內容和寫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省版權局、湖北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張良成同誌和湖北人民出版社對出版此書給予了大力支持;荊州中遠集團董事長袁中雄先生再次提供讚助對出版此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此文原為本人2012年為自己編著的《三袁故事》所寫的後記,編入此書時作了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