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袁外公龔大器傳略(2 / 3)

一、天柱石星

嵯峨盤地軸,錯落布瓊玖;風吹紫霞散,熒熒燦星鬥。

二、龍泉珠月

冰輪碾碧天,流光下丹井;驚起驪龍眼,騰驤弄塞影。

三、鶴岩旭日

仙人跨白鶴,飄颻下九垓;矯羽扶桑上,萬裏日邊來。

四、牛渚暝煙

朝發函關道,暮入湘水邊;一聲鐵笛起,吹落萬峰煙。

五、寒淙飛玉

懸崖三千尺,寒泉漱玉飛;奔流下滄海,群山斷翠微。

六、碧洞流虹

丹洞連海門,流水數千裏;石梁臥波心,隱隱螮蝀起。

七、群峰來秀

青山望不極,白雲渺何處;鬱鬱秀色來,遙看峰頭樹。

八、萬象朝真

真象兩無言,物情如影響;回看大始前,無真亦無象。

後來,明代地理學家,也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來到真仙洞,無意中發現了這些詩作,便將其沿引至自己的《粵西遊日記》中,題為《荊南龔大器春題真仙八景》,才使先生的這些詩篇得以流傳至今。

大器先生“以大參備兵通、泰”時,遊覽了泰州南山寺,也留下了一首詩,深沉地描寫了千年南山古寺的風雨滄桑以及朋友久別重逢的欣喜之情:

古寺依南郭,禪房苔蘚封。

寒雲萋白石,靈籟動青鬆。

客思驚秋笛,梵音下瞑鍾。

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

——《秋日南山寺訪客》

大器先生不僅作詩,對詩的韻律也頗有研究。一五八一年,他完成了《古今詩韻釋義》五卷的著述。而且他的興趣極為廣泛,任河南布政使期間,對土地私有權的法律問題作過一些研究,後形成《招擬指南》一書,曾受到有關研究者的重視。

在文學方麵,他常與自己的兒子及外孫三袁兄弟詩詞唱和,陶冶性情。一五九二年夏天,袁宗道從北京回鄉,到鄭州時與二弟宏道相遇後一同返回公安縣城,本已回家安度晚年的大器先生便與兒孫們商議成立文學社一事。一拍即合,學社成立,定名為南平文學社,切磋詩文,探討性靈之學。學社共有六名成員。龔家父子三人(父大器,子仲敏、仲慶),袁氏三兄弟(宗道、宏道、中道)。六名成員中有四名進士(龔大器、龔仲慶、袁宗道、袁宏道),一名舉人(龔仲敏),最次的也是秀才(即袁中道)。年齡最大的有年近八旬的龔大器先生,年齡最小的中道才二十三歲。可謂人才薈萃,少長鹹集。大器先生被推舉為社長。南平文學社的成立,是公安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為後來“公安派”的創立奠定了一定基礎。

在長江荊江段縣城鬥湖堤東約十五裏的地方,江心有一個洲子,大概有六七裏長,上麵滿是五顏六色的石子,很漂亮,故名“錦石洲”或“錦石灘”,又名“石洲待月”,為公安古八景之一。很多遊客經常去洲上遊玩,進行撿石子遊戲比賽,以撿得的石子多少分勝負。龔袁舅甥兄弟也常去遊玩。

一天,舅甥兄弟坐船去錦石洲遊玩,考慮到先生年齡大經不住風浪顛簸沒有約他老人家。當他們剛登上石洲撿了幾顆石子正準備開懷暢飲時,突然看見一條小船在雪浪中飛速而來,船上一老頭像一位將軍在戰場上指揮軍隊一樣揮舞著手臂,他們互相猜疑不知是誰。等到小船靠近石洲時才知道居然是龔老爺子。這時,老爺子在船上大聲呼叫道:“你們為什麼不約老子來?”說罷登上石洲,有模有樣地舞了幾道拳,活脫脫一個老頑童,逗得兒孫們哈哈大笑。當晚,與兒孫們一起說說笑笑直到深夜才回家,還約定分韻寫詩記遊,次日一起吟唱。

老爺子回家後頃刻間詩作即成,並用蠅頭小楷書寫出來了,另有謙遜的題跋:“老懷衰颯,不知所雲,若為我塗抹,雖一字不留,亦可。”

第二天,他讓使者拿著詩作向兒孫們展示,誰知兒孫們還沒有起床,更沒有寫詩,又惹得兒孫們一陣大笑。宗道後來在《錦石灘》一文中用精美的文字記述了這次遊玩過程,沿引了老爺子詩跋。又草成了一首近體詩,讚頌外公雖年老但沒有老態,並與晚輩同賞風景寫詩論文和似仙非仙、似隱非隱的風采和豪情——

風神隻似壯齡時,鶴發丹顏古接。

此日南平白社長,當年中土紫薇司。

燈前曆曆蠅頭字,篋裏翩翩近體詩。

江月江花時共賞,非仙非隱使人疑。

無論怎樣的高官厚祿,無論頭上有多少光環照耀,呱呱墜地的故土總會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尤其舊時讀書人又多與佛教結緣,穀升寺就一直在大器先生心頭縈繞徘徊。宦海漫遊中他沒忘了偶爾返鄉光顧,也沒少捐贈(積公德),並多有感慨。我們不妨讀一讀他的《遊穀升寺》一詩:

憶昔尋春古寺邊,而今楊柳隔晴煙。

上方鍾磬自朝夕,客路琴書空歲年。

鬆月夜聞華鶴語,隴雲日伴老僧眠。

幾時得遂青山約,醉傍梅花草太元。

一次,先生應住持邀請,又為穀升寺題寫了一副對聯:

佛法可回天,凡是有緣都結果;

慈航堪濟世,常來無愧且拈香。

聯語文約義豐,即道出了佛家崇尚因果輪回的基本思維取向,也表明了自己願常來此廟燒香敬佛以無愧於心的虔誠。

那次遊錦石灘時,盡管先生在兒孫麵前表現出了爽朗的性格與身心的強健,但長孫宗道似乎預感到了外公將不久於人世的某種跡象,他在《遊錦石灘》一文結尾發出了深沉的感歎:“嗟呼!此番歸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一五九六年古曆八月十七日,先生有如得道的僧人坐化,無疾而終了。年八十有二。

這年,宗道在翰林院任編修,宏道吳縣在任,又在病中,隻有中道從吳縣回公安,由他用書信分別向兩兄傳遞噩耗:“龔外祖祭文已成,送奠軸去矣。追思同遊石洲,舞拳光景,豈可複得哉!”(《報伯修兄》)兄弟倍感悲痛。宏道抱病深情地給三舅仲慶發出了書信,在表示哀悼之情的同時,也給予了安慰:

“病中忽外大父訃至,一痛幾絕。因思前外大母仙逝時,甥方問道龍湖(萬曆二十、二十一年,宏道訪李贄於龍湖),未得一訣。今複袍係姑蘇,隔絕萬裏,出門數語,便成今昔,痛哉,痛哉!然既已八十餘二,極人間之上壽,官至方嶽,玉樹滿庭,優遊林下十五年,極人間之至樂,五濁世中,福緣報緣止此矣,當複何望……”

是啊,因為醫療、早婚、戰爭等原因,明朝男子平均壽命不過四十歲,而先生活了八十二歲,應是壽終正寢,也是先生多年身心兼修的結果。

先生一生兒孫滿堂,春風得意,卒享壽考,子孫昌熾。從所能見到的資料上得知,先生育有三子一女。

二子龔仲敏,字惟學,號吉亭、遜亭,別號夾山。仲敏生性和樂簡易,溫文爾雅,但如果得知他人有緊急之事,卻看得比自己的事情還重要。萬曆癸酉(1573年)中舉,乙未(1595年)任嘉祥縣令。

僅僅用了一年時間治理,就使這裏社會安寧,百姓穩定。第二年因父去世回家奔喪,後補任太原知縣。因嵐縣野蠻強悍,不好治理,官府又派他去任縣令,均以治績著稱。《濟寧府誌》記仲敏在任“恩威並用,弊絕風清”。又有老父遺風,平易近人,廉潔清明。深受百姓愛戴。三任縣令,都是賣了自己的產業作為官費,所以家境貧寒。所到之處,老百姓像愛戴自己的父母一樣愛戴他。

仲敏在嵐縣任上辭世,噩耗傳出,全縣數千百姓奔走相告,前來靈堂悼念,一個個失聲痛哭,呼天搶地,哀嚎聲震動樓堂。後來還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他猶能坦然麵對死亡。此前數月,他似乎已經知道自己大限將臨,便作書贈送給他的弟弟和外甥。

仲敏年少時跟隨父親宦遊四方,學業師承父親,才氣橫溢,寫得一手好文章,在公安生產了積極的影響,公安人因為他的出現而從此大興讀書之風,並有靠寫文章起家的。他曾在縣城之南開辟出一片荒地,建立了一個書社,名叫“陽春社”。三袁兄弟及一大批學人士子紛紛入社求學,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