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嘉祥縣令時,仲敏也教年輕人習經讀史,讓這裏的人們知道了讀書的重要。他喜歡佛學,隻是沒有取得大的成就。又博覽群書,對天文、地理、醫學卜術百家之書無不通曉。所著《嘉祥縣誌》,內容豐富,記事得體,深得當時的思想家、文學家李贄、焦紘欣賞。外甥宗道在為該誌所作序中說:“始得展讀,心開目朗。”認為縣名嘉祥原本就是祥瑞之稱,“今此地有此奇書留天地間,斯真盛世之瑞。”
三子龔仲慶,字惟長,號壽亭,又號遁庵,學業從父。萬曆己卯(1579年)中舉,次年成進士。授予行人官銜(掌管傳旨、冊封等事),又改任福建道禦史(專司彈劾之職),因建言被貶為磁州通判(一州副官),後任兵部車駕司員外郎。久居下位,最終沒有獲得大用。仲慶性情溫和沉靜,好施舍,為官也有父親風範。且為人厚道,生平不喜歡說人短處。如聽到別人背地裏說長道短,就會很嚴肅地質問道:“你親眼見過嗎?”所以他死後,很多人落淚悼念他。
仲慶尤其喜歡收藏各類書籍,有藏書數萬卷,並親自校勘。在河南為官時,工作之餘,就派遣一些喜歡書的下屬抄錄一位名叫陳文耀所藏的幾百部書,而後自己收藏起來。到了中年便不想在官場升遷了,而以讀書度日。後著有《遁庵集》。
仲慶又特別喜歡種植花草,在自己的官邸種植了幾百種奇花異草。他曾在河北看到一處垂柳,婆娑委地,風姿綽約,便派人摘取了一枝回府精心培育。
四子龔仲安,字惟靜,別號靜亭,法號能者。為大器先生中進士後在燕京所買姬妾高氏所生(嘉靖己巳出生,1569年),時大器在江西吉安做官,故名曰“安”。萬曆癸卯(1603年)考舉人時中燕中乙榜。三袁兄弟稱之為“八舅”。
仲安青少年時特別漂亮聰明,肌如玉雪,金冠靚服,走起路來高視闊步,中道等年齡相近的人連看都不敢看他一眼,更不敢與他搭訕講話。他精力敏毅,文章寫得很好。且愛好廣泛,如讀書、交友、種樹、養魚、栽花剃竹、射獵、學佛等,但藝多不精,一藝無成,也未居官。
又善花銷不聚財。外甥宏道曾以書信勉勵他:“作詩不成,即當專精下棋……凡藝到精處,皆可成名。幸勿一不成兩不就,把精神亂拋撒也。”辭世後,中道為他寫了墓誌銘:“埋照於酒,藏身於弈。有文無名,有詩無集。”“終身強壯無病,一病遂卒,得年僅四十六。”
大器先生愛女嫁給了孟溪秀才袁士瑜。袁家先祖從江西遷徙而來,屯田落籍,屬耕讀世家,至袁士瑜更加喜歡讀書,龔大器慧眼識英才。愛女所生三子(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一女都很優秀。三袁兄弟被人們稱為“一母三進士,南北兩天官”。同為明朝著名文學家,並一掃文壇剽竊抄襲陰霾,開創一代文學新風,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創立了一個文學流派——公安派,從而享譽古今。
袁家二女沒能上學讀書,但也愛好文學,強記力特強,性情端重。
嫁給了白鶴山(今公安縣章莊鋪肖家嘴)農民毛太初,終生務農為生。
中國自古有一句俗語:“聰明有種,富貴有原。”這個“種”、“原”,可能就是指遺傳基因。從這個角度講,三袁的成功,與袁士瑜家的遺傳基因和言傳身教固然密不可分。但是,一五七四年龔氏夫人即已英年早逝。這時長子宗道隻有十五歲,次子宏道隻有七歲,三子隻有五歲。後來,袁中道在《遊居杮錄》卷六中說:“長伯修,次中郎,次即予。先母去世,大人未繼,庶母劉即掌家政,生二弟安道、寧道。母氏早喪,三孤備嚐荼苦,予不忍言之也。”在這樣的情況下,三袁兄弟在生活和學業方麵更多的是依靠外公家的鞠養和栽培。對於這些,三袁兄弟在他們的詩文中多有情真意切的表露。
“不肖宗道,稚年喪母,外大母每見不肖,輒淚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兒饑否?將無寒乎?’輒取衣食之。故不肖即煢然弱子乎,無殊乎在母膝下也。”(袁宗道《外大母趙太夫人行狀》)“宗道兄弟三人遊於都門,得與海內士大夫往還,二三名流俱不以趢趗庸陋見棄,推而附之大雅之林。其友之相習者戲謂:‘南平一片黃茅白葦,何得出爾三人!’蓋謬疑開辟蓁蕪自我兄弟,而不知點化鎔鑄,皆舅氏惟學先生力也。”(袁宗道《送夾山母舅之任太原序》)
母親去世後,“每見吾外大父母及吾舅,即相對唏噓,愀然不出一語,衫濁則浣之,麵垢則靧之,發長則鬋之,拾其蟣虱,省其屙癢。童而進以文,長而抑以禮。凡所以教植衛護者,無所不至。幸而不肖兄弟,漸次成立,外大父母及吾舅私相喜慰,而餘兄弟亦謂吾母雖不逮養,膝前之歡尚在外氏……”(袁宗道《祭龔鴻臚吉亭母舅文》)
宏道念念不忘。他在《司馬孺人墓銘》一文中說:“穀升世出賢女,庚子之捷三人,餘家兄弟先後得雋五人,皆甥於穀者也,偶然耶?抑地靈耶?兩村相隔一帶水,當為將來佳話。”
中道則用詩歌表達了他的深切思念:
“夙昔負俊才,論文掃野狐。公安一片地,從此辟荒蕪。後進知風雅,始讀秦漢書。餘波潤親串,雀起耀鄉閭……”(《嘉祥懷龔惟學母舅》)
龔大器還是一個特別重視家道遺風的人。在他尚未出道時(1552年),就創修了一部《龔氏族譜》。原龔氏派行隻有“壽子必福,友永如大”八個字,大器所修龔氏族譜為:“仲世承家學,傳經紹祖芳,仁文光道德,天啟義元良。”為了表達對中興龔氏家族的大器先生的尊崇,後來,族人規定,原有八個字隻作為榮譽派行傳承,不參與輪回。
大器先生親筆為族譜寫序。序文文理精辟,曉暢自然。茲節錄首段於後,與讀者共享:
家有譜,譜牒之不修,無惑乎宗支之混淆,而世係之無記也。夫雲雨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孫而不錄其先人,其為不孝莫大焉。吾家本龔氏,乃名為劉相(此說下文言無稽可考。筆者注)。傳無譜牒,莫知其所從始,世代漸遠,名實無稽,蓋重傷予心焉,乃遐收逖訪,得先世修佛事之經籍,記載詳明可考而知也。一世至三世祖家於孱邑之牛頭村,三世祖避紅巾之亂,徙澧陽之楚江村。時吾高祖始生,為吳元年丁未,即我太祖皇帝混一區宇,掃除群凶,吾高祖始複故土,買田築室於今穀升裏焉。傳至吾之身,蓋八世矣。先世祖即吾父吾伯叔,悉質樸無文。予長,始學綴文,則修譜,實予之責矣。爰采名家譜牒,詳其例義,仿其軌法,訂為龔氏世譜,貧而無資,未能梓刻,聊以記世次耳。後有作者廣吾誌焉,則茲帙也,未必無小補雲。(文中標點為筆者所加)
嘉靖壬子正月四日孱陵龔氏八世孫大器書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龔氏族譜》是“中華民國元年壬子五次續修”本。續修譜有兩位朝廷命官為之作序。他們是:“欽加四品訓導補升教諭楚黃崧庭劉森撰”;“宣統元年屠維作噩歲因敦月日在鬥八前任湖北按察使兼學務處總辦,現任湖南巡撫西林名孝廉堯陽氏岑春萱撰”。由“澧陽優廩生朝考優等挑選府經曆候補江西府經廳正堂受業春軒氏謝開運拜書”。
龔大器先生榮歸故裏後,雖然沒有回到穀升寺龔家灣居住,但因龔家人才輩出,龔氏族人將龔家灣視為風水寶地,紛紛舉家遷往聚居。
古往今來,家族繁榮,人丁興旺,逐漸形成了“龔家垸子”和“龔家大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與穀升寺一樣,聞名遐邇。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袁中道《龔春所傳》、《靜亭龔公墓誌銘》等三袁詩文、中華民國元年壬子五次續修,龔大器創修《龔氏族譜》、清·同治本《公安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