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生的夫人餘習群也曾經被稱為全縣嫁接“第一把刀子”。她還根據同科植物可以嫁接的原理發明了廣玉蘭的嫁接方法並推廣。楊先生誇她“是一個善於創造性勞動的人”。春季剪枝,秋季嫁接,嫁接又分為切接和芽接,這就是技術活。卷橋果農每年春秋在做完了自家果園的活以後,便要應邀進行技術和勞務輸出,近至鬆滋,遠至監利、江陵和湖南常德等地,或計時或計件,每天吃喝在外還可獲得一百五十元左右的工資。而且所輻射地區的果木和花木苗至今仍由卷橋的果農提供,每年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由一個人對柑橘的熱愛發展成為一個柑橘生產群體,由兩畝柑橘試驗的成功推廣到兩千畝柑橘生產,楊明義帶領卷橋水庫幾百農戶走上了富裕之路。而今,這裏幾乎家家是樓房,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相當一部分家庭都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我的一位同鄉馬朝萬,在使用了太陽能熱水器後,竟然將淋浴與人的壽命聯係起來:“一天勞動後一身汗進屋,走進浴室一衝,換上幹淨衣服,那種舒服的感覺真是難以言表,這樣的生活不長壽才怪!”這隻是一方麵,是城裏人可以享受到的。這裏的綠色覆蓋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幢幢白牆紅瓦的小洋樓在綠樹掩映和柑橘樹環抱之中,加之有一個承雨量在十六平方公裏的水庫調節氣候,如有閑暇,你到卷橋任何哪一家農戶小住幾天,你也許會發出一種疑問:是誰在此複製了張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每到柑橘成熟季節,漫山遍野的柑橘掛滿枝頭,黃澄澄的,稀疏的綠葉間雜其間,源源不斷的采購商紛至遝來,果農們滿麵笑容地采下柑橘,一簍簍、一筐筐、一車車地運送給客商,那般景象,更是城裏人難以想象到的。
再說這個培育了眾多柑橘專家的專家楊明義,也的確名不虛傳。他今年七十有四,雖然身體上也有一些這樣那樣的老年性疾病,但仍然精神矍鑠,思維清晰,隻要是談及柑橘生產和林業以及林業對水土的保持作用,他總是從理論到實踐,口若懸河,滿口專業術語,活脫脫就是一個大學教授在講台上的演講。當問到柑橘打蠟後是否對人體有害時,他的一番解釋至少讓我消除了疑慮。當問到蘋果價格更高為何不種蘋果時,他說:“果木生長的主要條件是氣候和土壤,氣候是第一位的。蘋果隻適宜北方,北方氣候幹燥,雨水少,南方也可以種,但味道不好。”盡管柑橘給這裏的人們帶來了富裕,但楊明義從果木生長的專業角度看到,這裏由於多年生產柑橘,柑橘的品質在退化,因此他早已提出要逐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朝培育綠化花木方麵轉變。而且他率先垂範,在自己的房前屋後培植花木,讓路人觀察,他想用綠化花木為這裏的人們開辟一條新的生財之道。
歲月荏苒,光陰如梭。轉眼間,楊明義在這裏由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成為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其間艱苦相伴,風雨兼程。這裏的人們普遍富裕起來後,他仍舊拿著他那份並不豐厚的國家工資。當問及他的人生感想時,他絲毫不為當初沒有留校任教而後悔,更沒有半點悲苦之情,而是倍感欣慰。他認為“學有所用是一件十分高興的事。”“我能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大半輩子精力造福一方百姓,我也分享了其中的愉悅,我知足了!”當談及過去那些不快的人和事時,他不屑地說道:“時勢使然,無所謂。”是啊,時勢使然。誰讓他叫明義呢?不就是通曉事理嗎?
幾千年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橘頌》一詩中借橘讚美那些“受命不遷,深固難徙,更一誌兮”的人們,楊明義先生用五十餘年的光陰,堅定不移的信念,專一的柑橘情結,改寫了柑橘產量的曆史,改寫了高校教科書關於柑橘產量的設定,這樣的種橘之人不也是屈原老先生所頌揚的具有“橘”的高貴品質的人嗎?
201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