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代“神雕”趙中平(1 / 3)

人與人的相識相知可能需要某種機緣。無論你生活在哪一個區域,總是陌生人居多。在眾多的陌生人群中又總有一技之長者。但是,當你還不了解這些人的時候,即使擦肩而過,對這些一技之長者你也隻會視同路人。

我與趙中平先生從素昧平生到相識相知就有著一種機緣。

那是幾年前我受聘擔任建國後第二部《公安縣誌》總編時,我“節外生枝”,想在卷首設計幾個“藝苑佳作”的彩頁,並在卷中增加一個“藝文卷”。“藝苑佳作”中編輯一批書畫藝術類作品,“藝文卷”中編輯一批詩、詞、曲、聯、文(賦)文學類作品,同時,個人主編一部《公安印象》公開發行。消息傳出後,書畫及文學作品大量湧來,唯獨根雕木雕作品隻一人送達。這人叫馬有程,是公安縣較早從事木雕和根雕的民間藝人。我想,一個縣應該不止一人從事根雕木雕藝術,便問馬有程先生,縣內是否還有同類作者?他告知,還有趙中平。我便讓他提供了聯係方式,很快與趙中平先生取得了聯係。

一天,在縣誌辦臨時辦公室,趙中平先生來了。一頭烏黑的頭發,臉部稍顯瘦削,目光炯然,約一米七以上身材,年過半百。溫文儒雅、幹練。

一陣寒暄後,他遞給我一批他的根雕木雕作品圖片。圖片分別貼在一張張白紙上,每幅圖片下麵都注有標題。

一幅《天問》作品搶先奪入我的眼簾。它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撞擊,不,是震撼著我的心靈,我情不自禁地站起身來。

這是屈原的左側身造像。高大的身軀,一襲長袍,緊腰束帶。一張嚴肅而深思的麵孔仰望著蒼天,額頭高上頭頂,頭頂紮著發髻,雙眼向上凝視,嘴唇微微張開似對天發問;下巴上長長的胡須隨著高昂的頭撅著;左肩聳得很高,雙手掌心朝上,用力向前上方伸展著,將整個身子拉成“C”形。但頭與腳之間又在一條平衡線上,營造出一種力的美感。作品沿用了樹根的本色,至多隻是打磨後塗上了一點蠟,呈古銅色調。

作品讓我腦海中瞬間浮現出屈原的長詩《天問》的句子:“曰:遂古之初,誰道傳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詩中,詩人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涉及天地萬物,人神史話,政治哲學,倫理道德,鮮明地表現了詩人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強烈探索真理的願望。

又讓我想到,唐代李泌用天然樹根製作成“龍形爪”獻給皇帝的故事。想到了荊州博物館清理馬山一號楚墓時發現的我國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避邪》,並由此追溯到我國原始社會的根藝曆史。

我一邊這樣想著,一邊沉浸在欣賞趙中平先生的根藝作品圖片之中。

趙中平又給我遞上他所寫的幾篇散文。我隨手翻閱著,不知不覺,那娓娓道來的語言,形散而神聚的思維,很快吸引了我,我一口氣讀完了好幾篇。

哦,我明白了,趙中平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民間工匠藝人,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正是靠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才創作出了誘人的根藝作品。

後來,我將他的散文《遠去的吊腳樓》《談花牌》編入《公安印象》一書,不少讀者方知趙中平不僅是一位工藝美術師,也是一個沒有頭銜的作家。

近日得逍遙,我專程去了一趟趙中平家,與他聊起了他的人生經曆,也進一步觀賞了他近幾年創作的根雕木雕作品。

趙中平,一九五四年出生於公安縣荊江區(現夾竹園鎮)黃金口。十八歲高中畢業後,當過農村專職工作隊隊員,鄉鎮供銷社臨時工,放過錄像、電影,也在鄉鎮文化站工作過。

這些經曆中,他感到最值得慶幸的是駐隊期間,得與縣裏下派的文化館的一批工作隊隊員的接觸。這些工作隊員曾經影響了一批文學藝術青年脫穎而出,至今仍有一些公安文化人(包括已經走出公安的文化人)很熟悉他們的名字。他們是老牌大學生、軍旅詩人陳善文,國畫家陳家華,詩人、書法家李業信等。他們個個才華橫溢,各有所長。與這些人長時間近距離地接觸,耳濡目染他們的文學藝術作品,讓趙中平這個熱血青年想入非非,不僅寫作、國畫想學,小提琴、笛子、二胡等等,都想去學,而且樣樣都想學出個名堂來。

八十年代後期,又與本地比他年長十歲的縣盆景協會會長馬有程先生一道,玩起了盆景。其間,他們看到盆景死後的根原形畢露,具有天然的美感,如稍加剪裁,便會成為一種藝術品。恰在這時,馬有程得知全國大型根藝展覽在沙市中山公園舉行,他們相約而去,第一次感受到了根雕藝術的神奇魅力。於是,趙中平萌發了從事根雕藝術的念頭,並借這次機會拜訪了荊州市資深根雕藝人劉桂生。這是一九九一年。

根雕,根材何來?第二年開始,他便騎著摩托車到鬆滋、長陽等地翻山越嶺采集。山上,樹根固然是有的,但是好根難覓,形狀,質地(堅韌程度)兩方麵都至關重要,發現一具像樣的根,他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欣喜若狂,激動得一夜難以入眠。這種艱苦而欣慰的“尋根之旅”,又讓趙中平加深了對根藝的情感,從而創作出了一批精美的作品。他帶著一部分作品,再次去請教劉桂生,並通過他的推薦加入了中國根藝協會,獲得了更多有關根藝方麵的信息。

一九九四年十月,他參加了湖北省第三屆根藝評比展覽,《望禹》一舉奪魁,獲得金獎。

一九九五年九月,在全國第五屆根藝評比展覽中,意外地獲得了很多驚喜:一組微型根雕《佛門眾生》獲得銅獎,並被中國物資運輸總公司榮譽收藏;《智大師》、《鳳舞》分別被一位美國人和一位加拿大人購買。此後,又先後在全省和全國根藝評比展覽中獲得金獎和銅獎。

對趙中平來說,參加全國全省大展,收獲的遠不是獎項和作品售金,更重要的是讓他擴大了眼界,找到了本人的作品與全國上流作品在藝術方麵的差距。

——主要表現在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七分天成,三分人工”,過分地強調根材的自然形態,而忽略了藝術加工的作用。這樣的作品大都顯得粗糙,缺乏藝術性。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在尊重根材自然形態的同時,精心構思,因材賦形,因形立意,因意命題,然後細鑿精工,才能巧奪天工,神韻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