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中平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言行來看,會讓人覺得他是一個柔弱而且書生氣十足的人。但是,正義之氣的充盈會讓他的內心中如火山爆發,似大海奔湧,繼而在作品中展示出一種不可遏製的陽剛之氣。
著名的愛國將領嶽飛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寫有一首《滿江紅》詞,以抒發洗雪國恥、重振山河的大無畏英雄氣概。與其英名一樣,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不少文人墨客均能脫口而誦並能產生共鳴。趙中平產生共鳴後的表達方式是——嶽飛身著戰袍,傲然挺立,怒發衝冠;左手握一柄長劍,右臂高抬,拇指掐著無名指和小指,食指中指並攏用力向上伸去,兩眼直視手指方向。那勁頭,大有氣壯山河、雷霆萬鈞之勢!腳下是起伏的山巒,正麵刻有“還我河山”字樣,作品命題《臣子恨》。如此,一尊精氣神俱備的愛國將領的英武形象赫然而立!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手工藝專書《考工記》將百工分為六類,“攻木之工”列為第一,可見木雕根雕在百工之中的重要,亦見其工藝之難,是一種腦手並用的勞心勞力的藝術創作活動。
一根歪不溜秋的樹蔸,一株盤根錯節的樹根,一段奇形怪狀而完全不能作為“正用”的木材,曝於山上,沉在水底,撂在鄉間僻野,扔在家中旮旮旯旯,行外之人瞥一眼嫌髒,踢一腳嫌重,做柴燒嫌煙霧熏人。趙中平憑著自己的一雙慧眼,一批又一批運回家裏存放起來,將握過畫筆的手改為握刀鑿,將平麵畫改為立體畫,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製作成一件件賞心悅目的藝術珍品,將“美在生活中”的本源極大地拓展開來,這便是趙中平幾十年來的執著追求。
然而,根藝雖然產生於民間,但其古老高雅有如陽春白雪,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被視為一種高貴的奢侈品。曾幾何時,甚至作為宮廷造作之一,僅供皇帝或豪門貴族享有。普通人群少有買家,因而作品總被“束之高閣”。盡管趙中平全國全省的獲獎作品,也有一部分至今仍像待嫁的妙齡女子居於深閨之中,又如他仍然陳列著的作品《陽關三疊》一樣,“曲高和寡”。幾年前,在公安縣舉辦的一次工藝作品展覽時,他的一幅俏皮的人物小品《乍富》,引得多少人駐足而觀不願離開,多少人好奇賞玩愛不釋手,可最後卻沒有一人肯掏腰包……所以,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他在追求藝術的同時,為生計所需,還得常年開著幹洗店作為安身立命之所在,與夫人一道苦心經營,無怪乎袁宏道曾經長歎道:“辛苦是書聲!”
武漢那位城市園林公司老板的青睞和盛情之聘,無疑給趙中平施展根藝之術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趙中平將幹洗店的經營重點放在了春冬之季,夏秋之季為其雕刻。由於粉塵太多不宜在室內操作,工作室隻得設在樓頂陳列室外的另一片空地上。每年入夏後,便要在這裏支起一個塑布篷子,朝六晚七,三餐之外,終日勞作。從一樓到“篷屋”,百十來斤的木材自己扛,兩三百斤的料子才雇人抬。放了電鏟拿刻刀,丟下錘子拿斧頭。作品在樓頂陳列室擺滿了,又要搬到一樓。花甲之年了,體力消耗太大,每創作完一批作品幾乎都要生一場病。塑布篷子裏,炎炎夏日時的溫度往往比室內高出好幾度,但絲毫不會影響他的創作激情。汗水和著粉塵,一團團,一層層,像漿糊一樣,從頭糊到腳,抹了又糊,糊了又抹。而且,他的門前就是所在集市的中心菜市場,整天的叫賣叫買聲,討價還價聲,姑爺舅母兄弟姐妹的招呼聲,不絕於耳,趙中平全然不顧,依舊如癡如狂地徜徉在屬於他的雕刻世界裏,聚精會神地進行著美的探求。豪放處大刀闊斧如國畫寫意,細微處一絲不苟似西畫寫實。“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前麵說過,趙中平先生首先是一個文化人,這便是他有別於普通工匠藝人的地方。他的作品選材、立意、命題,早已脫離了普通工匠藝人的俗套。二十多年來,他雕刻了四百多件作品。從立地“問天”的屈原到“上善若水”的老子,從“白發三千丈”的李白到“壯懷激烈”的嶽飛,從法相莊嚴的僧人到嬉皮笑臉的小醜,從杖藜出行的“漁父”到款款情深的情種,從平原舞動的少女到天山雪蓮上的新疆姑娘,從“孔雀開屏”到“雄鷹展翅”,從淌水的小牛到草原上奔馳的駿馬,從傾聽雨聲的“殘荷”到具有諷刺意味的“白財”(白菜),林林總總,他都將自己對文學、繪畫、音樂的修煉用出神入化的刀鑿之功鐫刻其中,都用恰到好處的命名注入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讓作品建立在具有高度文化品位的基礎之上,從而高端大氣,攝人心魄。
趙中平居住在公安縣夾竹園集鎮上,兩間,一底一樓。在一樓大廳和屋頂簡陋的陳列室內,高低錯落,分門別類地擺放著趙中平近幾年留存下來的部分作品。這些作品取材不同,選型各異,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滿目琳琅。尊尊是栩栩如生的傑作,件件是惟妙惟肖的精品,飽含著趙中平精益求精的唯美理念和鼎新革故的探索精神,既融進了古人的鑒賞思想,又滲透著今人的審美情趣,讓人歎為觀止!
樓道口醒目的位置,分別點綴著一件件根雕或木雕作品,將一樓與樓頂有機地串聯起來,整個屋子散發著濃鬱的文化氣息,充溢著引人入勝的藝術氛圍,讓人仿佛進入到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根雕木雕的藝術世界,又恍若步入了一個精彩絕倫的藝術殿堂!
來到這裏,你不得不從心底裏發出這樣的感歎——趙中平簡直就是一位當代神雕!
2014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