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蠶到死絲方盡(1 / 3)

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隻有時刻不忘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並從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起,才能真正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摘自甘永鬆同誌日記

“道珍,我死後,請你為我代交最後一月的黨費;把所裏配給我的那輛自行車擦幹淨後送去;所有親屬不要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

寫這段遺言的人,不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也不是頗有傳聞的功臣,而是一個長期與“不治之症”作鬥爭,頑強地工作在公安戰線的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公安縣港關派出所副指導員甘永鬆,在生命最後時刻給妻子劉道珍留下的。這時,他年僅四十歲!

甘永鬆在暫短的一生中,做出了看似平凡,而實際上一般人很難做到的成績。正當他決心沿著這條道路繼續走下去的時候,無情的病魔過早地奪去了他的生命。

人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回憶著他生前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跡。

在對待工作分配問題上,他說——

“放在哪裏就要在哪裏發光”

一九四六年,甘永鬆同誌出生在公安縣孟溪區一個貧寒的家庭裏。新中國成立後,父母的辛酸回憶,老師的諄諄教育,使他認識到,是共產黨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了他的一家。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深深地埋藏了報效黨恩的種子,樹立起了決心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信念。

二十歲這年,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他樂於吃苦,勇挑重擔,三次受到營、連級嘉獎,不久,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十多年的部隊教育和培養,使他更加成熟了。他常在組織生活會上說:“我要像一顆聚光的寶石,黨把我放在哪裏,就要在哪發光。”

一九七八年,甘永鬆同誌由連政治指導員轉業到地方,分配到區棉花采購站幹一般工作。在這裏,他從不提及過去在部隊的功勞和職務,更不把自己擺在特殊的位置上,推土、拖砂、鋪地平,總是和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同誌一樣任勞任怨。他體質弱,常常累得汗流浹背,氣喘籲籲,同誌們勸他休息,他爽快地說:“我也是普通職工,同誌們不休息,我也不能休息。”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他應聘去與湖南省交界的本區餘家崗蘆葦場協助保衛蘆葦收割。這裏地方偏僻,生活、住宿條件都很差。他和同誌們一樣,常常風餐露宿,加重了他早已患上的胃病。場裏要給他調劑生活,他總是笑笑說:“我應該跟你們一樣,不能特殊。”元旦將臨,場裏要他回家休息幾天,組長易繼富再三督促,他卻不接受,硬是堅持在這裏幹了五十天。過去,這個蘆葦場每年收割期總要因盜竊損失幾萬元。這一年,由於他紮紮實實的工作,蘆葦未受到任何損失。

走的時候,場裏要用機動船送他回家,他指著自行車詼諧地說:“船要油,我這車不用油,還可以鍛煉身體,不是兩全其美嗎?”同誌們無奈,隻好目送著他消失在凜冽的寒風之中……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他說——

“你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

甘永鬆對別人的疾苦總是考慮得細致入微,甚至慷慨解囊,不惜從牙縫裏擠出錢、糧來捐助別人。談起這些事來,人們總免不了一番回憶。

一九八三年,他擔任區司法助理時,與愛人的工資攏共才八十多元,要負擔一家老小五口人的生活。其時,中和村一治保主任的妻子不幸去世。他立即來到派出所,與幹警們商量說:“為了體貼下麵的同誌,我提議:每人給他捐款二十元。”在他的倡議下,四名幹警積極響應,一同來到這位治保主任家。甘永鬆一麵安慰,一麵遞過捐款,這位治保主任雙手顫抖地接過錢,泣不成聲地說:“老甘同誌,我該怎麼感謝你們呀!”

也就是這一年,甘永鬆與金馬村治保主任的一次談話中得知他因修了房子,手頭拮據,糧食緊張。甘永鬆回到家裏,與妻子商量後,很快給他送去兩百斤糧票。這位同誌感激得不知說什麼好。甘永鬆坦然地說:“沒關係,你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嘛!”

一年春節將近,副所長張吾斌出差湖南辦案還沒有回家,父親又身患重病住院,甘永鬆想到張家正需要幫助,就買了一百斤炭,代領了張副所長的工資,送到張吾斌家,接著又到醫院看望老人。張吾斌回所聽說後,感動地說:“副指導員考慮得這麼周到,我們再沒有什麼顧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