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北宋公安籍學者張景,曾賦詩讚美他的家鄉:“兩岸綠楊遮虎渡,一灣芳草護龍洲。”這“虎渡”、這“龍洲”,說的就是公安縣。
公安古稱孱陵,三國時因左公劉備領荊州牧,立營今縣城關境內油江口而更名。明末公安“三袁”曾以其清新活潑的文筆開一代文學新風,創立“公安派”文學而登上中國文學殿堂。
有史料記載,公安曆來商業興隆,清朝道光年以前,即已“商賈雲集,一市而開數典”。
今日“三袁”故裏,虎渡龍洲處,更是遍地改革聲浪,到處湧動著經商熱潮。
反彈“活商”琵琶曲
公安縣位於荊江南岸,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美譽,與荊楚文化中心荊州古城僅一江之隔。
由於多年來受計劃經濟體製的製約,加之荊江分洪區常給這個縣的人們以“頭頂一碗水”的危機,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八十年代初,經濟實力仍處於荊州地區下遊水平。如何振興公安經濟,如何改變資源大縣、經濟小縣的落後麵貌?針對公安縣背靠長江黃金水道,二○七國道穿境而過,北連漢沙,南接瀟湘,水陸交通便利這個實際,縣委、縣政府從“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順時針運轉”的思維定勢中,果敢地作出“反彈琵琶”的決定,提出了“活商、興工、強農”、“麵向大市場,搞活大流通,實現大跨越”的經濟發展戰略。
決策既出,全縣貫之。特別是鄧小平同誌南方談話公開發表和黨的十四大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之後,縣委、縣政府抓住這一機遇,要求全縣人民“走出縣門國門,搞好開放開發”,樹立流通是一個產業的觀念,樹立無商不活的戰略思想。同時,抓緊抓好“硬件”建設,營造商海,構築商巢。
一九八五年以來,全縣共投資近六千萬元,加強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之中。眼下一千一百六十公裏,一百五十五條大小公路鄉鎮互通、村組相連;三千五百餘米、七十六座大中橋梁接通了“十河百湖”;近五千輛公私客貨機動車輛日夜奔忙,年客運量達五百萬人次,貨運量六十萬噸;一百七十八個客貨渡口,二十七個港口碼頭每年吞吐貨物一百二十萬噸。
一九八六年以來,四千五百萬元資金有效地投入到郵電通訊設施建設,使二千五百門自動電話四通八達,“BP機”、“大哥大”、數字微波、移動通信、無線尋呼等現代通訊設施已派上用場。
縣委、縣政府製定了“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各方興辦、共同受益”的方針和“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一九九○年以來,全縣籌措資金六千四百多萬元,興建了建築麵積為四萬八千平方米的十二個專業市場和三十四條“農民街”,增加經營門店三千多個,經營攤位二千七百個,三年集貿成交額達六個億,為國家提供稅收八百餘萬元。
三萬商賈弄商潮
公安人清醒地認識到,發展商貿,搞活流通,必須首先舞活龍頭,強化主體,讓國有商業這條巨龍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遨遊。為此,全縣已建立國有商業網點一萬零八百個,三萬二千餘從商人員爭當商海弄潮兒。一九九二年,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五億四千萬元。全縣人均實現商品銷售額四萬三千元,外貿收購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八點九,上繳稅金一千一百萬元。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他們把經營的觸角伸向縣外省外直至國際市場,先後在全國二十九個省區二百一十多個大中城市及邊境地區開設了外銷窗口,形成了覆蓋全國各地的購銷網絡。
——堅持走工貿一體化道路,興辦實體,興工活商。目前,全縣七十六家商辦工業發展形成了糧油、紡織、食品、飲料以及糧食機械等十大生產門類,八百四十個生產品種,年產值二億三千萬元。
——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由國有企業牽頭,先後組建了粉絲、禽蛋、肉食、糧油、紡織等八個產銷聯合集團,加強工商、農商、商商之間的協作。禽蛋購銷集團以每年收購鮮蛋一千多萬公斤的數量,連續六年居全國縣級食品行業之首。據不完全統計,一九九二年,全縣國有商業銷售地方工業品二億四千萬元,收購農副產品五億七千萬元。從此,這個農業大縣靜態的自然資源優勢開始逐漸轉化為動態的經濟資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