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由酷暑而想到的(2)(1 / 1)

這首並非“名詩”,“觸熱”兩句也非“名句”,隻是因為“襶褦”兩字音讀和意義被有的詩話討論過。兩字是聯綿字,讀作“耐代”,意為“不曉事”,意思是不通人情世故。詩雲:

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今世襶褦子,觸熱到人家。主人聞客來,顰蹙奈此何。謂當起行去,安坐正蹕跨。所說無一急,遝遝吟何多。疲瘠向之久,甫問君極那。搖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謂此小事,亦是人一瑕。傳戒諸高朋,熱行宜見訶。

這首詩寫得很白話,除了兩三個難認難讀的詞外,詩意平淺。除了“襶褦”外,就是“蹕跨”。音讀為“辦酷”,意為“開膝”而坐。魏晉時期,還是席地而坐,像現在的日本人,雙腿跪,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這種坐姿,久了很累。把膝蓋分開,臀部可以斜坐在席上,放鬆一下。弄懂這兩個詞,全詩很好懂了。三伏天,人人都躲在家裏避暑,此時偏偏有個不懂事顢頇人訪友。主人聽客人來了,也要打起精神接待。還以為客人待一會兒就走,沒想到客人聊起來沒完沒了,主人疲憊不堪了,流汗滂沱,搖扇子的手臂也酸了。客人還在侃侃而談,一點沒有走的意思。最後詩人都忍不住了,

朋友您什麼時候起身啊!詩人寫此詩意在告誡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這些小事。

當時卡特已經是“前總統”了,到北京來,已經不會有重大的國事商討,無非是看看朋友,交流交流,但選了這樣的日子,給主人添了許多麻煩,真是不好意思。卡特用此詩作為到京的開場白,其中包含了對主人的尊重和自謙也略帶自嘲,立言非常得體,真是應了孔子那句話“不學詩,無以言”。至今我仍然好奇的是哪位高參給他選的這首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