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主要包括:何以研究心理學;行為及其場;環境場的性質,包括視野的組織及其法則、圖形與背景、常性以及三度空間與運動等;有關動作的問題,包括反射、自我、適應的行為、態度、情緒、意誌等;遺跡說理論;學習與其他記憶機能;社會與人格等。
《拓撲心理學原理》:勒溫,德國心理學家。
內容提要:本書利用拓撲學概念,係統研究人格等心理學問題。內容有心理學的問題與拓撲心理學的基礎,包括心理學的現狀、心理生活空間理論、心理動力理論;拓撲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心理區域的移動與交通、心理區域的疆界、兩個心理區域相對位置的組織變化、人格拓撲理論。
《行為主義》:華生,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內容提要:本書包括行為主義是什麼,如何研究人類的行為,人類的身體,人類有什麼本能,情緒,我們的肢體習慣,說話與思維,我們總是用語詞思維嗎,人格等幾部分內容。
《科學與人類行為》:斯金納,美國心理學家。
內容提要:本書包括人類行為科學的可能性,對行為的分析,作為整體的個人,群體中個人的行為,控製機構,人類行為的控製等幾部分內容。該書向傳統心理學對人類行為的理解提出異議,反對從有機體的內部尋找行為的原因,肯定遺傳因素作用的同時尤其強調重視後天環境條件對有機體行為的塑造。有機體的行為和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著的函數關係、條件性行為,特別是操作性條件行為以及強化等概念是分析、理解、控製人類行為的關鍵。分析了作為整體的個人在群體中的行為表現,探討了控製機構,如政府和法律、宗教、心理療法、經濟、教育、文化對人類行為的控製問題。
《超越自由與尊嚴》:斯金納。
內容提要:本書包括了行為技術,自由,尊嚴,懲罰及懲罰的替代,價值,文化的演進及其設計,人是什麼等幾部分內容。在書中,斯金納根據行為主義的原理,對傳統人文研究和繼承了傳統人文研究方法的深層心理研究運動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並指出人根本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與尊嚴,人隻可能是環境的產物。因此,人類麵臨的首要任務是設計一個最適合自己生存的文化與社會。
《思想與行為的社會基礎》:班杜拉,美國心理學家,新的新行為主義主要代表之一。
內容提要:本書討論三元交互決定論;人類學習的基本方式是什麼,或者說人類行為是如何發生的;創新事物的社會傳播過程;自我效能;知識的表征、思維的本質以及言語發展等問題。
《社會心理學》:奧爾波特,最早涉足社會心理學的心理學家之一。
內容提要:本書包括導言: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人行為及意識的科學;第一編:個人的社會方麵,包括人類行為的生理基礎、基本的活動--遺傳的及習得的感覺與情緒、人格--社會性的人、人格之測量;第二編:社會行為,包括社會行為的性質及其發展、社會的刺激--語言及手勢、社會刺激--顏麵和身體表情、對於社會刺激的反應--簡單的形式、在團體中對於社會刺激的反應、在群眾中對社會刺激的反應、社會態度和社會意識、社會適應、社會行為對於社會的關係。
《心靈、自我與社會》:米德,美國思想家,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係統地提出了符號互動理論。
內容提要:在書中,米德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提出了人的心靈、自我從社會中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尤其強調了有機體與環境、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思想。內容包括社會行為主義,心靈,自我,社會。
《夢的解析》: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內容提要:本書中,弗洛伊德主要分析了夢的凝縮、夢的轉移和夢的二重加工,討論了夢的隱意內容,解析了願望滿足的原理,描述了俄狄浦斯情結,還說明了幼兒生活對成人條件作用的不可避免的影響。內容有:1900年以前有關夢的研究,夢的解析方法,夢是願望的達成,夢的改裝,夢的材料與來源,夢的運作,夢程序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