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長春州:喪鍾敲響的地方(2 / 3)

勃極烈在女真語中的意思是“管理眾人”,後來引申為首領,都勃極烈就是大首領。也就是說,繼承兄長之位的阿骨打不僅僅是完顏部的領袖,也成為生女真各部聯盟的大酋長。為了試探契丹遼朝的態度,阿骨打一上任就開始頻繁地向外擴張,攻城略地。

生女真裏有個名叫阿疏的貴族,因為不服阿骨打的統治,叛逃去了契丹。阿骨打派人去契丹索要,契丹人這時候已經從阿疏的嘴裏得到了阿骨打陰謀造反的情報,就反過頭來責問,阿骨打卻說:“不要聽信阿疏的胡言亂語,明明是你們包庇罪人在先。如果趕緊把阿疏綁送回來,我就繼續稱臣進貢,否則的話,難道讓我們束手就擒?!”

於是,阿骨打就以契丹人不肯交還阿疏為借口,在1114年的九月正式起兵反遼。

這個時候的契丹遼朝早就已經外強中幹了,女真兵所到之處,曾經強悍一時的契丹勁旅卻望風而逃。都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可其實女真戰士還並不滿萬呢,阿骨打初起兵的時候,部下才不過兩千五百人而已,但是一戰就拿下了寧江州。耶律延禧聽到這個消息,大感驚恐,立刻派遣都統蕭糺裏和副都統撻不野集合十萬大軍前往討伐,結果被女真兵殺得幾乎全軍覆沒。

連戰連勝,阿骨打的兵力迅速膨脹,很快就不僅滿萬,而且過萬了。於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115年,他建號稱帝,以表示不滅契丹遼朝誓不罷休的決心。阿骨打對部下說:“我聽說契丹的意思就是镔鐵,因為镔鐵足夠堅硬,所以才起這個名字。可是镔鐵雖然硬,時間長了一樣會生鏽、毀壞,隻有金子永遠不變、不壞。好,咱們就以‘金’為號吧。”

契丹人漢化程度是很高的,他們向漢人學到了年號製度,而女真人就向契丹人學,完顏阿骨打也設個年號,叫作“收國”——光從這兩個字裏就可以看出他討伐契丹遼朝的決心有多麼堅定,態度又有多麼強橫了。

最終推倒契丹遼朝這座數百年大廈的金朝,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1115年正月,阿骨打稱帝後不久,就在達魯古城(今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大破契丹兵二十七萬。九月份,又順利攻克了契丹遼朝的北部重鎮黃龍府(今吉林省農安縣)。消息傳來,契丹君臣大驚失色,臣子們紛紛建議說:“隻有陛下禦駕親征,才能鼓舞士氣,打敗女真叛賊。”

耶律延禧沒有辦法,隻好下詔親征,召集了步騎兵十餘萬,號稱七十萬,浩浩蕩蕩地向東開拔,去和女真人見仗。

照理說二十七萬敵兵都被金軍打敗了,再過來十多萬有什麼可怕的?但或許是被那號稱的“七十萬”唬住了吧,金朝各路將領聞報都有點含糊,打算先收縮防線,以避敵人的鋒芒。

阿骨打站在兵將麵前,手持利刃,仰天痛哭,說:“當初實在是無法忍受契丹人對我們的壓迫,這才起兵反抗,路既然走到了這一步,現在除了殊死作戰,沒有別的辦法。要不然,你們殺了我完顏一族,去向敵人投降吧,那樣你們就肯定都有活路了。”說著話,提起刀來就往自己臉上劃。

眾將大驚失色,急忙撲過去扯住阿骨打的胳臂,起誓說:“我們都聽陛下的號令,誰都沒有二心。請您下命令吧,我們要和契丹人決一死戰!”

後人都看得出來阿骨打是在演戲,他連“收國”的年號都定了,野心那麼大,哪有沒開戰就先自殺的道理?可是當時身處那種情境下的女真官兵,別說看不出來,就算看得出來,也都被他的激將法感動了,於是士氣大振。

古時候打仗,第一靠的就是士氣,士氣高昂就能以一當百,士氣要是低落,沒等看到敵人就可能一盤散沙。金兵是在阿骨打的鼓舞下士氣高漲了,那麼契丹軍方麵又如何呢?

堂堂的契丹遼朝這個時候早已日薄西山、瀕臨絕境了,境內到處都是造反、暴動,貴族們也都離心離德,內訌不斷。耶律延禧率領大軍行至中途,禦營副都統耶律章奴就突然不見了蹤影,耶律延禧還在想:“這小子不像是個怕死鬼呀,怎麼就跑了呢?”突然部下來報,說耶律章奴原來並不是臨陣退縮,而是悄悄跑回上京臨湟府(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東南)造反去了!

耶律延禧聞報又驚又怒,急忙下令全軍掉頭,回去平叛。可是才走了不到三十裏地,又有快馬來報,說女真兵從後方發動突襲,已經把先鋒軍——現在變成了殿後——給打散了,正在窮追不舍。於是耶律延禧勒令諸軍第二次掉頭,迎戰女真兵。

統帥朝令夕改,小兵們可全都慌了神,軍心就此渙散。結果兩軍在一個叫護步答岡的地方一接仗,十多萬契丹兵竟然被兩萬女真軍殺得大敗。

這一仗嚇傻了耶律延禧皇帝,就此落下了畏金如虎的病症。皇帝既如此,麾下將領還可能奮勇作戰嗎?敗將、逃兵是越來越多,金軍輕輕鬆鬆地就拿下了契丹遼朝的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百年王朝的末日即將到來。

順便提一下前麵說過的那個叛逃去契丹的女真貴族阿疏,數年以後,他終於在戰場上被女真兵給逮住了,可是捉他的女真兵並不認識他,還問:“你是什麼人?”阿疏把脖子一梗,臉上充滿驕傲地大聲回答:“我是破遼鬼!”

史書記錯的狀元

契丹遼朝的都城在大定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稱為“中京”。此外還有四個陪都,就是東京遼陽府、上京臨潢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和南京析津府。

金軍首先拿下了東京遼陽府,然後阿骨打轉向東方,打算進攻上京臨潢府,首先派兄弟斜也領兵猛攻上京的門戶泰州(今黑龍江省泰來縣境內)。1117年春季,泰州失守,1120年五月,金軍終於開進上京城下。

聽到這個消息,耶律延禧嚇得再不敢親征去前線打仗了,不但不打仗,反而逃出中京大定府,毫不羞恥地背對著敵人,跑去南京析津府暫時棲身。

契丹遼朝的南京析津府,就是現在的北京城,不過近千年後的今天,已經保留不下什麼古跡了,隻有廣安門內的天寧寺磚塔,據專家考證,是在遼代遺址上修建的,已經算是北京現存古建築裏最古老的一座。

其實這裏就是幽雲十六州中的幽州,當年契丹人從石敬瑭手裏拿到這座城池,立刻就改名為幽都府,定為南京,後來又改名析津府。契丹遼朝的五京裏,要數這座南京析津府的人口稠密,工商業發達,最為繁華熱鬧。

契丹遼朝的一級行政區劃為道,就以五京為中心,設立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西京道和南京道,道下設州(五京所在的州改稱府),為二級行政區劃。州的民政長官叫刺史,而五京所在的府及其附近各州還額外設有掌管軍政的節度使。以幽都府為例,設置盧龍軍節度使司(節度使司是指節度使的衙門),它東麵的平州則設置遼興軍節度使司;幽都府改名析津府以後,撤掉了盧龍軍節度使司,等於說南京周邊的最高軍政長官就隻剩下一個遼興軍節度使了。

耶律延禧既然逃到了南京,他當然需要任命一位有才能的大將來擔任遼興軍節度使之職,好就近保護自己。派誰來擔當這個重任才好呢?想來想去,突然被他想到一個人選,那就是擔任祥州(今吉林省農安縣東北部)刺史的耶律大石——

“大石忠勇善戰,又是朕的同宗兄弟,嗯,把他調到身邊來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前因敘過,進入正題,主人公耶律大石登場——他就是開篇提到的那位來自中國、後來千裏迢迢遠征河中地區的菊兒汗——天祐皇帝。

耶律大石,表字重德,乃是契丹遼朝的正牌宗室,是開國皇帝、太祖阿保機的第八代孫子,根據專家考證,他很可能出生於公元1087年。耶律延禧也是阿保機以後的第八代,生於1075年,比大石大12歲,所以論起輩分來,他算是大石的遠房堂兄。

隨著契丹遼朝的衰敗,貴族們也大多毫無生氣,王子王孫們八成都是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但是耶律大石不一樣,他不但保留了老祖宗的遊牧民族本色,善於騎馬射箭,並且很有文化修養,精通契丹和漢兩個民族的文字,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了。

《遼史》上記載說,公元1115年——也就是耶律延禧禦駕親征,在護步答岡被金軍殺得大敗的那一年——虛歲29歲的大石進京趕考,因為學識淵博,文采斐然,很輕鬆地就奪得了狀元。按照習慣,新科狀元要進入翰林院,就任翰林應奉,相當於政府機關的高級秘書。

不過這條記載有點問題——《遼史》和《金史》都是元朝宰相脫脫召集一批人編出來的,人們常說“盛世修史”,可是脫脫時代元朝早就不“盛”了,國家日益衰弱的時候,文教事業也走下坡路,這兩部匆匆忙忙趕工出來的史書,紀年訛誤、譯名混亂、史實矛盾等問題比比皆是,有關耶律大石的事情記岔了也不奇怪。

首先,按照契丹遼朝的製度,進士考試是專為漢人設置的,而契丹人和“賤庶”之人比如奴隸、屠夫、醫生、算命的之類,全都不準參加——當然,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契丹人自有別的做官道路,“賤庶”則根本不讓當官。曾經有個契丹貴族耶律蒲魯去參加科舉考試,竟然還考中了,可是隨即就被人告發,皇帝下令:“擅自讓兒子去參加考試,破壞製度,這是他老子庶箴的過錯。”下令抽了耶律庶箴二百鞭子。

契丹遼朝兩百多年,除了耶律蒲魯以外,還有別的契丹人參加過科舉考試嗎?可能有,但是沒有證據。況且一碰到開進士科,《遼史》都會把得中之人的名單開列出來,雖然未必完全,裏麵卻的確沒有耶律大石的名字。所以說耶律大石進士及第雲雲,這條記載恐怕不可信。

很可能是脫脫等人理解錯了資料,把後代的製度給安到契丹遼朝去了。因為在金朝的時候,是允許女真人和漢人一樣去考進士的,隻不過不是同一套考題,而且女真人的錄取分數線會相對低一些;元朝雖然不大搞這種考試,但偶爾搞一回,也從來不區分民族,沒有蒙古人不準參加的規矩。

所以大石不大可能去參加科舉考試,更不會考中狀元,當上翰林應奉的官。當時並非隻有一個翰林院,大石進入官場的第一步,其實應該是在另外一個翰林院吧。

因為按照契丹遼朝的製度,是建立兩套官僚班子,分開來管理蕃人(指以契丹為首的遊牧民族)和漢人的,前一種叫北麵官,全是沿襲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一套;後一種叫南麵官,是完全模仿了唐朝的官製。對應南麵官裏麵的翰林院,北麵官也有一個機構,名叫大林牙院——林牙,就是契丹語翰林的意思。

耶律大石最早做官,應該不是通過科舉考試,而是通過契丹族內部的推薦,當上了大林牙院裏的某一級林牙(翰林)。在中原王朝,考中進士,能進翰林院是很風光的事情,翰林雖然品級不高,卻往往前途無量,漢化程度很高的契丹人也很看重這一點,所以很多年以後,即便大石已經身居高位,大夥兒還是習慣尊稱他為“大石林牙”。

曆朝曆代,隻要有翰林,所負責的就不外乎朝廷詔令、文書的起草和潤色,它有點類似於皇帝或者政府機關專管文字工作的秘書,但是沒有什麼權力,純粹一個清水衙門。

當上林牙也就是翰林的時候,耶律大石隻有29歲,風華正茂,精力旺盛。年輕人滿腔熱血,想要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再加上看到國家危機重重、風雨飄搖,當然不肯在那樣一個純文字機構裏幹點不痛不癢的幫閑工作。好在他有優勢條件,他既是契丹人,又是耶律氏,甚至還和皇帝沾親,想外放個地方官,去幹點實事,應該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吧。

所以大石在大林牙院裏幹了沒多久,就被外放去做了泰州刺史,然後1117年春季,女真大將斜也就攻陷了泰州。沒有記載大石此時是否還在泰州任上,是否當麵抵抗過金兵的猛攻,但想來大石雖然精於騎射之道,保持著契丹遊牧民族的本色,可領兵打仗還是頭一回,所以肯定不是身經百戰的斜也的對手吧。

況且,當時女真兵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契丹遼朝兵敗如山倒,士氣低落。大石很可能因此丟掉了泰州,逃回首都,並且根據《遼史》記載,他在不久後又平調祥州刺史。

有趣的事情又來了,其實祥州早在三年前也就是1114年的時候就已經被女真兵收降了。難道說大石投降女真,去當了金朝的官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或許是《遼史》又編錯了;還有一種可能性,是此祥州非彼祥州,乃是一個僑置州。“僑置”就是說一旦地方政府淪陷了,就另外找塊地方,按原名設置一個新的地方政府,和所謂的“流亡政府”沒有太大區別,或許朝廷還給劃點土地、撥點人口,量可比原來少了不知多少倍。

從泰州刺史到祥州刺史,算是平調,而從祥州刺史到遼興軍節度使,就是升遷了。很可能大石在防守泰州的時候表現不錯,後來擔任祥州刺史,其間還和女真兵打過幾仗,不一定得著什麼大勝利,隻要臨陣不逃,敗而不潰,在當時就已經罕見了。耶律延禧聽說了大石的事跡,又調查到他是自己的遠房堂兄弟,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加以重用。

不過耶律延禧這糊塗皇帝從來就沒有什麼眼光,也說不定他根本就沒有看重過大石的才能和功績,僅僅因為是親戚關係,才任命大石當遼興軍節度使的。大石嶄露頭角、聲名鵲起,雖然是在遼興軍節度使的任上,卻並非在耶律延禧的領導下。

因為耶律延禧隻在南京析津府待了兩年,等到1122年正月,金軍開進了防備薄弱的中京城,他就又膽戰心驚地坐不住了,並在不久後匆匆地逃出了南京城。大石仍然留守析津府,沒有跟隨在皇帝身邊,其實這對他自己,甚至對整個契丹族來說,都算是很幸運的事情……

南使射中了

公元1117年,女真兵攻克了泰州城,作為日後卡特萬草原決戰雙方統帥之一的耶律大石登上了這個風高浪急的曆史舞台。那麼,作為決戰另一方的統帥桑賈爾,他此刻又在做些什麼呢?

非常湊巧,這一年桑賈爾剛剛繼承蘇丹之位,成為塞爾柱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大君。

塞爾柱人的前身是突厥民族的一支,中國史書上稱為“烏護”,阿拉伯史書上稱為“烏古斯”。這個部族最早居住在天山山脈東麓,公元682年,被唐朝庭州刺史王方翼打敗,西遷到錫爾河下遊。後來同為突厥民族一支的葛邏祿人占據了烏古斯人的牧場,又把他們繼續往西趕,最遠的一支跑到伏爾加河流域去了——在遷移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土庫曼民族。

10世紀末期,土庫曼人中間出現了一位領袖,率先皈依伊斯蘭教,這位領袖名叫塞爾柱,塞爾柱王朝由此得名。到了塞爾柱的孫子圖格裏克的時代正式建國,並且應阿拔斯王朝哈裏發嘎義木所召,擊敗了控製伊拉克的白益王朝,贏得了蘇丹的頭銜。

圖格裏克以後是阿爾普,阿爾普於1072年遇刺身亡,把寶座傳給了兒子馬裏克·沙。蘇丹馬裏克·沙的時代,塞爾柱王朝疆域達到最大,但在1092年他去世以後,兩個年幼的兒子先後繼位——14歲的別爾克·雅魯克和4歲的馬赫穆德。那麼小的孩子根本無法統治偌大的疆域,各地諸侯紛紛自稱蘇丹,帝國瀕臨崩潰的邊緣。

終於,他第三個兒子桑賈爾站了出來,雄心萬丈,打算重整河山,恢複祖先的光榮霸業。

桑賈爾,通常也譯為“辛紮爾”,他當時被任命為呼羅珊的總督。所謂呼羅珊,是指今天伊朗東北部的呼羅珊省,以及阿富汗赫拉特一帶和土庫曼斯坦境內的馬雷地區,也算是中亞細亞數一數二的富庶之地。桑賈爾就利用呼羅珊的兵力東征西討,把東方許多離心離德的舊藩屬——東、西兩個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花剌子模國等——一次又一次地拉回到塞爾柱帝國的統轄之下。

不僅向東方進兵,桑賈爾還數次西進,再度殺入巴格達,壓製想要趁亂恢複權力的阿拔斯王朝哈裏發。

1117年,桑賈爾經過長年征戰終於登上了塞爾柱蘇丹的寶座,並且開始了更為艱苦卓絕的統一之路。

就在桑賈爾登上蘇丹寶座的同一年,金軍攻克了泰州,節節推進,契丹遼朝兵敗如山倒,同時在宋朝的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刺史王師中突然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商人。

登州是重要的海港和貿易集散地,經常會有遼東行商渡海來到這裏,攜帶著馬匹、毛皮等貨物來交換宋朝的土特產品,但這些行商多數是契丹人、奚人和渤海人,這次來的這個商人,觀其穿著打扮、行為舉止,卻分明是個漢人。

於是王師中就特意召見這個名叫高藥師的行商,向他打聽遼東地區的情況。據高藥師說,女真族已經起兵反抗契丹遼朝的統治了,並且越戰越勇,拿下了契丹數十座州府。王師中覺得這份情報非常重要,就急忙將其整理成文字,上奏宋徽宗趙佶。

趙佶是位著名的藝術家天子,畫得一手好花鳥,寫得一筆好瘦金體,創作靈感一上來,朝廷大事就懶得管了,於是接到王師中的上奏以後,他看也不看就轉發給了蔡京、童貫,讓二人先去仔細研究一下。

童貫拿到上奏,大喜過望,心說機會來了。他成天都想著打仗,好從中大撈一票,更可以加官晉爵。所以當年才會悄悄地把趙良嗣帶回東京汴梁來,隻盼著聯金伐遼的計策得到皇帝首肯,並且派他當主將去收複幽雲十六州。如果真的拿下了十六州之地,別說立功升官,他童貫作為策劃者和指揮者,簡直能夠搖身一變成為民族英雄,從此朝野上下還有誰敢對他說個“不”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