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可敦城:浴火重生的起點(1 / 3)

《契丹國誌》reference_book_ids\":[7320437047158639679,73089402801729075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8,\"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4},\"quote_content\":\"《遼史》reference_book_ids\":[7294112493666831397,7298961112748264475,7316100904032144438,73322976085530409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9,\"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5},\"quote_content\":\"《金史》reference_book_ids\":[7294565351012961292,7332301098545318974,6992925688604920840,7327845138510662718,7316100895438015499]}],\"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鬆漠紀聞》reference_book_ids\":[7332313187246672958]}],\"1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13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鬆漠紀聞》reference_book_ids\":[7332313187246672958]}],\"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3,\"start_container_index\":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遼史》reference_book_ids\":[7294112493666831397,7298961112748264475,7316100904032144438,733229760855304095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契丹遼朝最後一座有險可守的堡壘——南京析津府終於在1122年十二月份陷落了,政府機構被女真人一鍋端,耶律淳已死,耶律延禧和耶律定躲藏在夾山,對山外任何一片土地都沒有實際控製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契丹國就此已經算是滅亡了。以後的那些殘存兵馬、流亡皇帝,都可以用“殘遼”這個詞彙來指代。

白璧之瑕

契丹遼朝最後一座有險可守的堡壘——南京析津府終於在1122年十二月份陷落了,政府機構被女真人一鍋端,耶律淳已死,耶律延禧和耶律定躲藏在夾山,對山外任何一片土地都沒有實際控製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契丹國就此已經算是滅亡了。以後的那些殘存兵馬、流亡皇帝,都可以用“殘遼”這個詞彙來指代。

耶律大石此後所要考慮的,不再是國家複興的問題,而是複國的問題。

他保護著皇太後蕭普賢女向西逃竄,在蕭幹分兵離去以後不久,又有一個看不清前途的悲觀分子跳出來阻撓,那就是駙馬都尉蕭勃迭。

蕭勃迭的理由和蕭幹如出一轍,但是要委婉得多。他說:“您是打算去夾山和天祚皇帝合兵一處嗎?雖然從道理上、從形勢上來說,都應該這麼做,但咱們擁戴過天錫皇帝,還有什麼臉麵跟天祚皇帝見麵呢?”

大石心裏這個氣呀,他心說現在凝聚力量、圖謀複國最重要,在國家覆滅的前提下,個人的臉麵、性命,還能考慮得了那麼多嗎?蕭幹我是動不了,你蕭勃迭算什麼東西,也敢胡言亂語,動搖軍心?!

於是他果斷下令把蕭勃迭推出去斬首,並且拿這顆腦袋做榜樣,通告全軍:“有再敢反對西行的,一律處斬!”

在耶律大石的鐵腕控製下,除蕭幹和奚軍東行以外,其餘從析津府逃出來的兵馬,包括契丹兵、漢兵和渤海兵,全被他完整無缺地拉到了夾山。這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還要躲避金兵的追擊和搜索,其艱難勞苦是可想而知的。隻是大石預料不到,他以後還將走更長的路,去更遙遠的地方……

好不容易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趕到了夾山耶律延禧的大營,蕭幹和蕭勃迭的擔心立刻就變成了現實。耶律延禧果然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昏君,換個有頭腦的,那麼多人來投奔自己,應當好言撫慰蕭普賢女和耶律大石。然而不,耶律延禧竟然一副勝利者的臭嘴臉,嗬斥蕭普賢女說:“膽敢篡位,果然你們守不住南京,還得來投靠我!”

他當即下令把那位皇後沒當上幾天、皇太後也沒當上幾天的蕭普賢女拖出帳外,一頓鞭子給抽死了。

殺掉蕭普賢女以後,耶律延禧又掉過頭來打算處罰大石。他大聲責問:“我還活著呢,你們怎麼就敢擁戴耶律淳當皇帝?!”

耶律大石可沒有那麼軟弱,況且他當初擁戴耶律淳登基就是自覺自願的,其中的利害關係早就想得明明白白。聽到耶律延禧的詢問,大石把脖子一梗,義正詞嚴地回答說:“陛下您指揮著全國的兵馬都打不贏女真人,被迫逃出國都,使得土地淪陷,生靈塗炭。您自己做了那麼多錯事,還怎麼能夠苛責您的臣子呢?我們就算擁立了十個耶律淳,終究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孫,總比沒有皇帝領導,被迫向敵人乞求活命要好呀!”

這一番話駁斥得耶律延禧啞口無言,再往帳外一看,隻見大石帶來的那些士兵個個神情緊張,眼睛眨也不眨地瞪著大帳。這家夥雖然是個昏君,倒並非是白癡,普通人的智慧還是有的。他知道大石在軍中威望很高。士兵們見到舊皇帝可以拋棄新太後,可未必見了新將領就可以拋棄舊英雄,如果隨意處罰大石,跟他西來的部隊恐怕會立刻嘩變。

權衡了半天利弊,耶律延禧隻好假惺惺地歎口氣:“你說得對,局勢到了這一步,你們也是無可奈何。反正篡位的耶律淳夫婦都已經死了,朕就赦免你們的罪過吧。”

就這樣,耶律延禧赦免了包括大石在內的所有前來投靠的兵將,還賜給酒食,讓他們大吃一頓,以緩解長途跋涉的疲乏。然而,還沒等大石洗淨征塵,耶律延禧就又發出奇怪的命令,要他們火速東進,前去收複失地。

耶律延禧曾經吹牛說自己聚集了“天德、雲內、朔、武、應、蔚等州的蕃漢精兵五萬”,但實際藏在夾山的部隊兩萬人都不到。大石在析津府抵抗宋軍北伐的時候,手頭兵馬最多的時候是五萬,蕭幹大概也有五萬人,可是連番惡戰,常勝軍投降了,蕭幹東行了,他千裏迢迢帶到夾山來的也頂多兩萬人馬而已。兩撥加起來也不到五萬人,想靠著這支部隊東進去收複失地,根本就是妄想。

可是耶律延禧偏就有這種妄想,不僅如此,他也信不過大石和跟著大石來到夾山的那些兵將,隻想把他們趕得越遠越好。於是當年四月份,他給大石加了個“都統”(前線總指揮)的頭銜,命其領兵東征。大石苦苦勸說,現在咱們還沒有實力和女真人正麵較量,應當收攏各處逃散的部隊,積草屯糧,等待時機再去收複失地,可是耶律延禧根本不聽。

大石沒有辦法,隻好率兵離開了夾山。該往哪裏去才好呢?他考慮了好久,想到西京大同府還沒有被金兵攻下,自己如果能夠守住大同東麵的一些軍事要隘,就能夠暫時阻遏女真人西進的矛頭,為國家保留下最後一片領地。然後就奉勸皇帝離開夾山到大同去吧——一國之君始終縮在山裏,實在太不像話,更別提號召族人和殘兵複國了。

於是大石一路向東行進,最後終於在龍門(今河北省赤城縣西南)以東十多公裏處迎麵撞上了金兵。金兵人強馬壯,士氣高昂,契丹兵以寡敵眾,這仗實在是太難打了。雖然大石沉著應對,頑強抵抗,終於還是無法擋住全軍潰敗的勢頭。最終連他自己都被女真兵團團包圍,受傷落馬,隨即被按倒在地,繩捆索綁地做了俘虜。

這可能是耶律大石畢生所吃過的最大的敗仗。

擒獲大石的金軍將領共有三名,一個是照立,還有兩個叫婁室、馬和尚。大石心裏這個窩火呀,自己南征北戰那麼多年,經曆過的大小戰役也不是一回兩回了,怎麼竟然會被幾個無名下將擊敗呢?可是等他被押到金軍大營,再一看旗號,乃是“二太子國王”,不禁低下頭去,心說:“敗在此人手中,倒也不算冤枉……”

這位“二太子國王”是誰呢?原來就是阿骨打的第二個兒子斡離不,為金興二大將之一——另外一個就是粘罕。女真貴族們大多起了漢名,斡離不的漢名是完顏宗望,粘罕的漢名是完顏宗翰。大家耳熟能詳的女真大將兀術,漢名叫完顏宗弼,當時還是個小字輩,要等這倆哥哥都死了以後,他才能成為第一名將。

當時斡離不的職位是“副都統”,奉了他老爹之命追捕耶律延禧。一開始斡離不沒把那位殘遼末主放在眼裏,一個逃到塞外深山裏的所謂皇帝,還用得著緊追猛打嗎?先把析津府、大同府這些重要城鎮拿下來才是當務之急。可是大石的這次東征,卻給他敲響了警鍾——還有力量和膽子反攻?若不盡快捉到耶律延禧,久必為患!

於是在捉到大石以後,斡離不立刻就挑選了三千精銳,由自己親自統領,如同疾風一般向西掃去。雖說是自己手下敗將,斡離不倒也頗為欣賞耶律大石的才能和勇氣,英雄惺惺相惜,因此他不但不殺大石,還執意把大石帶在軍中,一路上不停地勸說大石投降。

大石不是個愣頭青,加上熟讀蕃漢史書,身上多少有點讀書人的氣質,對於斡離不的折節下交,大石不好惡言相對。但他當然不肯投降——看起來,國家已經無望重興了,那就讓我為自己的民族、為自己的國家殉葬吧,你又何必留下我的性命呢?

當女真騎兵來到了一個名叫青塚(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的地方的時候,斡離不突然發現道路泥濘,難以通行,怎麼辦呢?必須找到一條適合騎兵馳騁的通路,如果停留時間太長,或者在泥濘中緩慢地穿行,耶律延禧逃跑的本事可是一流,要是讓他聽到一點風吹草動,肯定就先跑了。

無奈之下,斡離不想到了耶律大石。他命令部下把大石帶過來,問道:“你對附近地形應該比較熟悉,給我指條明路吧。”大石閉上雙眼,一言不發。斡離不連問好幾遍,也得不到答複,終於急了,大喝道:“不管你給不給我帶路,耶律延禧都是死路一條。契丹遼朝氣數已盡,你又何必再為那個昏君賣命?!”下令用繩子牽著大石,拿鞭子在後麵抽,逼他帶路。

士可殺而不可辱,這般待遇,實在讓大石氣憤難當,卻又無法抗拒。或許就在那一刻,他的心裏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扭轉——“斡離不說得不錯,我何必再為那個昏君賣命?他如果早聽我的話,不倉促派我東征,國家或許還有救,如今要取他性命的不是女真人,不是我,而是他自己,他這是咎由自取,怪得誰來?!”

最終在女真兵的逼迫下,大石還是把他們帶過了青塚,直取耶律延禧的夾山大本營。這一仗給了耶律延禧很大的打擊,數年來積聚的輜重幾乎被劫掠一空,兩個兒子——秦王耶律定、許王耶律寧,還有大群妃子、女兒、臣屬全都做了俘虜。耶律延禧本人倒是命大,他當時恰好不在行營,而在應州(今山西省應縣),竟然又逃過了一劫。

給敵人帶路,這是耶律大石生涯中的一大汙點,是白璧上的瑕疵。部分專家否定發生過這種事,因為《遼史》《契丹國誌》等許多史料中都沒有相關記載。然而可惜的是,《金史》和《宋史紀事本末》等同等價值的史料中,對此事卻都記錄得非常詳細。

當完顏阿骨打褒獎此次戰勝有功人員的時候,他下詔說:“林牙大石雖然沒有歸降,但作為向導有功,也應該獲得賞賜。”從這句話裏可以得出兩條信息:一、耶律大石確實給斡離不等人帶了路;二、他並非投降了金朝,帶路是被迫的。

即便是被迫的吧,終究也算是背叛本民族的行為,是不可原諒的。嚐試揣測大石當時的心理,或許他是為了留下有用之身,好將來為複國再出一份力,或許他是對耶律延禧那昏君徹底失望了,但不管哪一種可能性,也都無法為他此番行為做開脫。

決?裂

為了搶回被金兵擄走的輜重,耶律延禧第一次主動出擊,率領五千兵馬行至白水泊——大概是偵察到了斡離不等人所率領的才不過區區三千人而已吧。然而昏庸皇帝哪裏會是名將斡離不的對手?耶律延禧沒能救回自己兩個兒子,反倒把另一個兒子——趙王習泥烈也扔給了金兵。

耶律延禧一共有六個兒子:長子敖魯斡,中了讒言,被自己親爹宰了;耶律定、耶律寧是同母兄弟,加上個習泥烈,都當了金人的俘虜;此外還有一個早死的燕王撻魯;最後一個是梁王雅裏,在行營被攻破的時候,太保特母哥保護著他殺開一條血路,逃到陰山山脈深處去了。

等到耶律延禧在白水泊以多打少,被斡離不殺得大敗,率領殘兵逃到雲內州(今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左旗東南方),特母哥和雅裏趕去會合。耶律延禧當時那叫一個慘呀,左右望望,手下恐怕還不足一千人,再一看兒子帶來的兵,他心裏就慌了:“竟然比我人多,他們不會趁機奪權吧?”立刻下令把特母哥給捉起來,責問他說:“我三個兒子在行營,你怎麼就救出來一個?”掉過頭來還問兒子雅裏:“特母哥有教過你什麼嗎?”言下之意,他有教唆你造反嗎?雅裏苦苦相勸,耶律延禧才算勉勉強強把特母哥給放了。

都到這個份兒上了,還無端懷疑自己的兒子和大臣,可見人的智商是沒有下限的,昏庸的皇帝尤其沒有下限。

這時候金兵步步緊逼,耶律延禧加上雅裏的兵馬頂多兩千人,別說打仗了,能在女真騎兵的快速奔襲下逃得了性命就是異數。昏君沒有辦法,一麵寫信給斡離不,表示願意當附庸,隻求保他一條小命和一片土地;一麵派人去和西夏國接洽。

當時西夏國主是崇宗李乾順。

李乾順答應接納耶律延禧一行人,耶律延禧大喜,打算渡過黃河,跑去西夏境內避風。他剩下不多的大臣們全都苦苦勸諫:“您留在國內,複國還有希望。皇帝拋棄他的臣民,流亡去外國,眼見得就沒有希望了呀。”可是大昏君隻想保命,把旁人的話當成耳旁風。

於是將領耶律敵烈(另一說叫蕭特烈)、耶律元直、特母哥等人秘密商量:“事態既然發展到這一步,咱們必須得在皇帝和國家之間做選擇了,不盡早做出決定,社稷江山就要徹底完蛋。”照說他們幹脆宰了昏君耶律延禧算了,可大概傳統的忠君心理在作祟,下不去手,隻是劫持梁王雅裏向帝國的西北邊境逃竄,找地方另立了一個新的朝廷——這個小朝廷在曆史記載上和耶律淳建立的析津府朝廷相同,也被叫作“北遼”。

最後幾個忠臣、最後一個兒子,也全都離自己而去了,耶律延禧可毫不在意,他還高興於總算有一處不用整天提心吊膽、擔憂金兵來攻的避風港了,匆忙西渡黃河,駐紮在金肅軍(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西北方)的北麵——此地距離遼、夏邊境不過三十公裏,他隨時都可以逃去西夏主的羽翼下避風。斡離不率兵追趕到黃河岸邊,不敢貿然挺進,隻得暫時停下腳步,一麵派遣使者去和李乾順協商,不準他庇護耶律延禧。

新興的金朝和逐漸走下坡路的西夏國,使者往來不絕,互相討價還價。耶律延禧聽聞此事,知道不妙,西夏和金朝實力差得太遠,很可能扛不住壓力,斷了自己的後路,要想保命,還得找更牢固的靠山才行。他一方麵收攏幾次大戰後跑散的大臣和戰鬥人員,一方麵到處去拉關係。

其實契丹遼朝對於帝國西部的控製力一直不強,草原、荒漠之間居住著大量隻是名義上承認契丹遼宗主地位的遊牧民族,耶律延禧把目標放在了這些遊牧民族身上——我可以向他們借兵複國呀。

終於,陰山室韋謨葛失一時頭昏,沒看清楚這條破船隨時會沉,竟然答應了耶律延禧的借兵請求。室韋是古老東胡民族的一支,原本居住在今天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北部,後來逐漸向西方遷徙,分散到整個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南部地區。唐代以後,室韋也被稱為“達怛”,元朝則音譯為“塔塔爾”。這謨葛失是室韋所傳下來的哪一個部族,沒人知道,甚至連謨葛失是部族名還是部族首領的名字,也沒人說得清楚。但總之,看起來謨葛失實力頗為強大,耶律延禧從他那兒借到了兵,腰杆立刻硬了起來。

王國維先生認為,所謂謨葛失,其實就是“蒙古”的另外一種音譯,聊備一考。

俗話說“福無雙至”,而耶律延禧在1123年的下半年卻好運連連,或許也算是一種“回光返照”吧。不僅僅謨葛失發兵相助,並且到了九月份,突然一隻七千人規模的契丹部隊開到了遼夏邊境,統兵將領不是別人,正是失蹤已久的耶律大石,這可真使耶律延禧喜出望外。

那麼,被女真人俘虜的大石,又是怎麼逃出來的呢?

耶律大石因為他卓越的指揮才能,在被俘之後,也得到了女真人的尊敬,估計受到的待遇不會很差——英雄是敵我雙方都會崇敬的。據說阿骨打為了收服大石之心,還特意賞賜給他一個或多個女人做老婆。

宋人洪皓在《鬆漠紀聞》一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敘述大石從金營中逃跑的原因和過程:

遼朝滅亡以後,大石林牙投降了金朝。後來他和粘罕玩“雙陸”(一種賭博遊戲),爭吵起來,粘罕起了殺心,但被大石看破,於是在回到自己營帳以後,就收拾東西,拋棄了妻子,帶著五個兒子連夜逃走了。等到第二天,粘罕不見大石,派人去他的營帳裏催促。大石的妻子回答說:“昨天晚上,我丈夫因為喝多了酒,言語衝撞了大人,所以畏罪潛逃了。”詢問她大石的去向,那女人堅決不肯吐露。於是粘罕大怒,打算把這女人許配給部落裏最卑賤的人當妻子,女人不肯,反而憤恨地辱罵粘罕。粘罕大怒,就把她給射死了。

這則逸聞的可信度不大。粘罕為人粗暴,脾氣很臭,因為賭博口角就起殺心,因為耶律大石逃走就射死他的妻子,這種事情他完全幹得出來。問題是大石是不是幹得出來?他會不會真心投降女真人?不是為了複仇,不是為了複國,而隻是害怕遭到殺害而逃走。

不,根據大石此前此後的表現來看,他不是這樣的人。他可能會假裝投降女真人,尤其在被迫作為向導,領著斡離不的軍隊襲擊遼主行營以後,或許在一瞬間他產生過自暴自棄的想法,從而投降了金朝,或者他想著既然為了保留有用之身犯下如此大錯,就不應該不給自己贖罪的機會,從而對女真人虛與委蛇,但他不會心甘情願投降的。

不管大石是不是表態投降女真人,既然追擊耶律延禧的戰鬥已經基本結束,他就被押離了前線,千裏迢迢回歸金朝的首都。在這種情況下,看守不會很嚴,以大石的智慧和勇氣,想逃出生天也不算難事吧。

大石的威望很高,當時契丹族的百姓和殘兵受到女真人報複性的屠殺,走投無路之下,能夠作為主心骨的也就隻有大石一人了——誰都知道昏君耶律延禧完全不可靠。因此大石在逃脫生天、一路西行的過程中,各地的契丹族人紛紛前來投靠,好像一個滾動的雪球似的,這支隊伍越走越大,等他找到耶律延禧的時候,已經從孤身一人(或許真如洪皓所說,還帶了幾個兒子)變成一支總數達到七千人的大部隊了。

耶律延禧剛從謨葛失那裏借到了兵馬,大石又率領七千名戰士前來投靠,昏主重新拾起已經扔到狗屎堆裏的信心。他未必真想著東進複國,但他覺得必須得和女真人打上幾仗,占點地盤,才好增加談判的籌碼。

大石重新投到耶律延禧麾下,他此前給斡離不當向導偷襲遼主行營的事情,估計知道的人不多,起碼在契丹人中,沒有幾個人了解,耶律延禧依舊保持著對他的打折扣的信任——況且,他不信大石,還能信誰呀?

大石逃回來的準確日期有多種說法,以1123年九月間比較可信,此後過了不久,到1124年正月,才正式決定向金朝稱臣。耶律延禧在金肅軍附近待不下去了,再次渡過黃河,回歸夾山。到了當年七月,他自認為兵強馬壯,打算再派大石領兵出征,要求“不高”,重新拿回南京道,收複幽雲各州,讓自己能當女真人的附庸國王,和西夏一樣就成。

這時候耶律延禧麾下的兵馬,或許比大石第一次東征數量更多,戰鬥力也更強(增加了草原民族謨葛失的兵)。耶律延禧是記吃不記打,毫不接受教訓,大石可沒有他那麼愚蠢。經過上次在龍門東麵的戰鬥,再加上被女真人俘虜後的所見所聞,大石對金兵的實力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他立刻就站出來反對耶律延禧的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