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葉密立:王朝肇建的根基(1 / 3)

《金史》reference_book_ids\":[7332301098545318974,6992925688604920840,7327845138510662718,7294565351012961292,7316100895438015499]}],\"1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3,\"start_container_index\":1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4},\"quote_content\":\"《長春真人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298975589493394494,7316079105902906408,7294567271186304036,7317571264762088510]}],\"2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2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三朝北盟會編》reference_book_ids\":[7332312613306502206]}],\"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9,\"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0},\"quote_content\":\"《羅馬帝國衰亡史》reference_book_ids\":[7293395599276117019,699621508239276749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3世紀的阿拉伯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在他著名的《全史》中這樣記述這場戰役:“在回曆552年(1128年),獨眼菊兒汗·秦帶著大量軍隊,隻有真主才知道有多少,到達喀什噶爾的邊界。喀什噶爾的統治者,即伊利汗(東喀喇汗國阿兒斯蘭汗的另外一種稱號)阿赫馬德·伊本·哈桑,武裝起來反對他。他集合自己的軍隊,向他進發。他們相遇就發生了戰鬥,獨眼菊兒汗被擊潰,他的許多擁護者被殺死。”

蘇丹歸來

耶律大石於1130年離開可敦城,準備千裏遠征。就在同一時刻,他命中注定將要遭遇的強敵——塞爾柱大君桑賈爾也正在和喀喇汗王朝大戰。

喀喇汗王朝是西遷的回鶻人建立的,最早的根據地是七河地區。所謂七河地區,是指巴爾喀什湖東南麵的卡拉塔爾、伊犁等河流域,基本上位於今天哈薩克斯坦境內,部分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回鶻人奪取了七河地區一座名叫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莫克)的古城,改名為喀喇斡耳朵——斡耳朵也音譯為“斡魯朵”,是突厥語中“宮帳”的意思——作為自己新的都城。

原本居住在七河流域的乃是突厥種的葛邏祿人,他們南聯吐蕃,和回鶻人打過很多年。最終回鶻人借用阿拔斯王朝的勢力,才把吐蕃人徹底清除出去,並且征服葛邏祿部,在這一地區站穩了腳跟。

占據七河地區以後,回鶻人又向南擴展,進入喀什噶爾地區(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地區),喀什噶爾的意思就是“玉石般的地方”。10世紀前後,博格拉汗薩圖克接受了伊斯蘭教,他的兒子阿兒斯蘭汗穆薩正式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

首先接受伊斯蘭教的薩圖克其實並不是喀喇汗國的最高君主,而是鎮守南方喀什噶爾地區的副王——喀喇汗國的老祖宗漠北回鶻國通行雙王製度,喀喇汗國也繼承了這種製度,正王稱號為阿兒斯蘭(獅子)喀喇汗,駐在喀喇斡耳朵,副王稱號為博格拉(公駝)喀喇汗,駐在怛羅斯,後來移到喀什噶爾。此外,雙王以下還有大群小王,以阿兒斯蘭伊利克(伊利克的含義為“王”)、博格拉伊利克、阿兒斯蘭特勤(特勤的含義為“王子”)和博格拉特勤四人地位最為尊貴。諸王林立,這就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副王博格拉汗薩圖克首先接受了伊斯蘭教,其子穆薩後來成為正王阿兒斯蘭汗,遂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並且開始打著“聖戰”的旗號對外擴張,首要目標就是東麵同族的高昌回鶻王國和南方的於闐王國。但是東進並不順利,西方卻突然亮起了曙光,999年,當他的長孫阿赫馬德在位的時候,次孫納賽爾被封為“阿兒斯蘭伊利克”,率領大軍很輕易地就殺入河中地區,攻克中心城市蒲華(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把統治此地一百餘年的薩曼王朝給攻滅了。

這是喀喇汗王朝的全盛時期,但隨即就由盛轉衰。納賽爾本是和今天阿富汗境內的伽色尼王朝合兵滅掉的薩曼王朝,但他隨即就和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馬赫穆德產生矛盾,雙方在邊境線上衝突不斷。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後方起火,他的堂兄弟玉素甫(阿兒斯蘭汗穆薩的兄弟博格拉汗哈侖之子)奪取了喀什噶爾,自稱“卡迪爾汗”(卡迪爾,據說是最初的博格拉汗之名),從背後狠狠捅了納賽爾一刀。玉素甫還隨即南下滅亡了於闐王國。

這個於闐王國可算曆史悠久,唐朝時候就雄立在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了,國王本姓尉遲,後來自稱為唐朝的藩屬,把姓也改成了李——初代李姓國王本名尉遲散跋婆,就此改名為李聖天。

李聖天是唐朝迷,無論朝廷製度還是宮殿、服裝,全都模仿唐朝,絲毫不差。然而這個時候,唐朝其實已經滅亡了,於是他就派遣使者前往中原,和後晉拉上了關係,後晉皇帝冊封其國為“大寶於闐國”。後來宋朝建立,李聖天又派人前往通好,表示願做宋朝的屬國。

喀喇汗朝多次發兵侵略於闐,李聖天頻繁派使者前往開封,請求宋朝派兵援救。但是宋朝這時候還未能徹底統一中原,況且就算統一了,距離於闐也是十萬八千裏,這樣遙遠的宗主國根本就派不上用場——於闐最終在1006年被玉素甫所攻滅。

玉素甫吞並了於闐,勢力迅速膨脹,逐漸地不再買喀喇斡耳朵大汗寶座上阿赫馬德的賬。但阿赫馬德、納賽爾兄弟並沒有在意東部的分離傾向,不忙著教訓玉素甫,仍然集中兵力西進去和伽色尼王朝對戰。伽色尼曆史學家格爾德齊曾經記述過一個非常具有戲劇性的場麵,據說當兩軍正在阿姆河前線對峙的時候,伽色尼軍隊突然“用和闐的音調唱起突厥歌曲”(和闐就是於闐)。喀喇汗朝的軍隊一聽,以為玉素甫的軍隊也趕到了,並打算和伽色尼軍前後夾攻,立刻軍心渙散,一潰千裏。

這簡直就是楚漢相爭時代垓下“四麵楚歌”的翻版。

納賽爾被迫掉過頭來和玉素甫談和,但經過此戰,他在河中地區的統治岌岌可危,再也沒有力量去進攻伽色尼朝了。1013年,納賽爾去世,把阿兒斯蘭伊利克的頭銜傳給了三弟曼蘇爾。又過了幾年,他們的長兄阿赫馬德也去世了,曼蘇爾繼任為阿兒斯蘭汗。但是玉素甫並不肯承認曼蘇爾的正王地位,他費盡心機,終於在1025年進入喀喇斡耳朵,逼迫曼蘇爾退隱,自己登上了阿兒斯蘭汗的寶座,成為王朝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玉素甫東征西討,使得這個回鶻王國又回光返照,阿拉伯阿拔斯朝的哈裏發還送了一大堆頭銜給他,包括“東方之王”“宗教的輔助者”“真理的支持者”“國家的輔助者”等,真是威風八麵。

玉素甫統治的時期,喀喇汗朝疆域擴展到最大,東麵接著同族的高昌回鶻國,北到巴爾喀什湖,南接吐蕃,西包河中,雖然喀喇斡耳朵仍是王朝首都,但玉素甫長年留居在喀什噶爾,因此那裏就被稱作“斡耳朵坎特”,意思是“汗城”。不過這隻是表麵現象,因為王室成員大多被分封了土地,阿兒斯蘭汗本身所能控製的領土反而在日益縮小。別的不論,連被玉素甫派去河中地區擔任阿兒斯蘭特勤的他的兄弟阿裏,一旦站穩腳跟,也掉過頭來反對他。

最終,河中地區從喀喇汗王朝分裂了出去。阿裏特勤在世的時候就曾經自稱為“桃花石汗”,也就是中國之王,他去世以後,權力逐漸落到前阿兒斯蘭伊利克納賽爾的兒子們手裏。1041年,納賽爾的長子穆罕默德自稱大汗,任命兄弟伊卜拉欣(也叫貝裏特勤)為副汗,從此不再承認喀喇斡耳朵阿兒斯蘭汗的宗主地位。穆罕默德死後,伊卜拉欣繼位,現在還能找到他在1046年左右鑄造的錢幣,上刻“桃花石汗伊卜拉欣”的字樣。

從此以後,喀喇汗王朝就分裂為東、西兩部。西喀喇汗王朝的首都是在之前提到過的河中地區的中心城市薩末鞬,漢名叫作河中府。

順便提一句,11世紀時候的回鶻學者馬哈穆德·喀什噶爾曾經寫過一本《突厥語大辭典》,他在其中解釋說中國也就是“秦”分為三個部分:東部為上秦,稱作“桃花石”;中部為中秦,稱作“契丹”;西部為下秦,稱作“巴爾汗”。對照馬哈穆德本人一頭霧水的真正的中國曆史,我們可以猜到上秦也即桃花石是指北宋政權,中秦擺明了是說契丹遼朝,那麼下秦又在哪裏呢?所謂的“巴爾汗”,其實不在別處,就在喀什噶爾周邊地區!

也就是說,在回鶻人和突厥人看來,新疆中東部,包括喀什噶爾,其實也是中國的一部分,甚至是三分之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西喀喇汗國“桃花石汗”的稱號並非憑空拿來的,不是因為仰慕千裏之外的中國文化而取的名字,它的真實含義乃是覬覦東喀喇汗國的領土,宣示自己才是喀什噶爾的真正主人。

就在喀喇汗王朝東西分裂之前不久,強大的塞爾柱王朝建立起來了。

前麵說過,塞爾柱王朝是突厥種的土庫曼人建立的,當喀喇汗王朝與阿富汗的伽色尼王朝惡戰不休之時,這些土庫曼人就居住在河中地區。他們先是支持喀喇汗朝,後來轉變陣營,南下投奔伽色尼朝,伽色尼的君主馬蘇德(馬赫穆德之子)大喜,就於1035年招了塞爾柱首領做駙馬,讓他們協助防備北部邊境。

馬蘇德很快就嚐到了這樣做的苦果,他派塞爾柱人防守國家北境,等於敞開了大門,大量突厥部族洶湧南下,按照《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中的說法:“牧羊的人們變成了強盜;匪幫們集合為一支征服者的軍隊;波斯,以至於伊斯法罕(在伊朗中部)和底格裏斯都遭到他們掠奪性的攻擊。土庫曼人(塞爾柱人)公然大膽地要與亞洲驕傲的君主們比試一下,看誰更武勇,誰的兵馬更多。”

最終,塞爾柱人占據了包括呼羅珊、河中地區西部的花剌子模等大片土地,反過來控製了伽色尼的君主們,宣告一個大帝國的建立。

塞爾柱帝國建立初期,和喀喇汗王朝關係較為和睦,等到西喀喇汗國的君主伊卜拉欣去世以後,諸子爭權,河中地區亂成一鍋粥,塞爾柱蘇丹阿爾普趁機集結了二十萬大軍兵發河中。

可憐得很,這位阿爾普蘇丹才剛出兵就被人刺死了,西喀喇汗國發動反擊,反而奪取了很多原本臣服於塞爾柱的城池。新蘇丹馬裏克·沙再次集合大軍前往征伐,終於逼迫西喀喇汗國簽訂和約。

到了1081年,西喀喇汗國桃花石汗阿赫馬德處死了聲威煊赫的宗教法官阿布·納斯爾,伊斯蘭教長們向塞爾柱蘇丹求助——那可是教主欽封的蘇丹呀,他定能救我們脫離世俗暴君的殘酷統治——於是馬裏克·沙再次大舉進攻西喀喇汗國,先後攻克了蒲華和薩末鞬,捉住桃花石汗阿赫馬德囚禁起來。後來因為河中地區暴亂不斷,他被迫釋放了阿赫馬德,但要求對方服從於塞爾柱的統治,西喀喇汗國就此臣服於塞爾柱蘇丹戰靴之前。

在拿下薩末鞬以後,馬裏克·沙毫不停留,繼續東進,一直殺到訛跡邗(今吉爾吉斯斯坦烏茲根),他在那裏向喀什噶爾傳下旨意,要東喀喇汗國阿兒斯蘭汗前往朝見。當時的阿兒斯蘭汗名叫哈侖,是玉素甫的孫子,他聽聞塞爾柱人兵強馬壯,數量更是如同天上的繁星一般不可勝數,嚇破了膽,急忙應召而至——這標誌著東喀喇汗國終於也變成塞爾柱帝國的附庸了。

蘇丹馬裏克·沙就是桑賈爾的父親,他於1093年去世,龐大的塞爾柱帝國立刻陷入了長達十二年的內鬥和混亂。作為塞爾柱附庸國的西喀喇汗國也受到波及,內亂頻發。首先是在1095年,桃花石汗阿赫馬德被薩末鞬宗教集團逮捕,並且受到了審判,據說因為他被塞爾柱人囚禁在波斯的時候,曾經接觸過伊斯瑪儀派(什葉派激進派),因此遜尼派的薩末鞬宗教集團懷疑他改信了異教,宣判其死罪,把自己的君主用弓弦給勒死了。

阿赫馬德被殺以後,他的堂兄弟馬斯烏德被擁戴為新的桃花石汗,到了1097年,塞爾柱蘇丹別爾克·雅魯克,也就是桑賈爾的哥哥,再度插手河中事務,任命西喀喇汗開國君主伊卜拉欣的孫子蘇萊曼為汗。五年以後,東喀喇汗國進攻河中,蘇萊曼逃往呼羅珊,去向當時擔任呼羅珊總督的桑賈爾求救。

為了穩定帝國的東部疆土,重振雄風,桑賈爾立刻點集兵馬,浩浩蕩蕩殺向東方,於當年6月22日順利擊敗東喀喇汗國的軍隊,收複了河中地區。他隨即派兵護送蘇萊曼回歸薩末鞬,並且還把自己一個女兒嫁給了他,表示願意做他的堅強後盾。

蘇萊曼一開始對他老丈人還恭順有加,但後來和宗教人士再起衝突。他一方麵向已經登上蘇丹寶座的桑賈爾求救,一方麵在國內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和屠殺。桑賈爾率領大軍還沒有進入河中地區,蘇萊曼就已經穩定了局勢,他請求桑賈爾退兵回去,遭到拒絕,就起了異心,派人去刺殺桑賈爾。洞悉了女婿陰謀的桑賈爾大怒如狂,遂於1130年春季再次攻陷薩末鞬,把蘇萊曼囚禁起來,改立蘇萊曼的兄弟伊卜拉欣為桃花石汗。

這正是耶律大石離開可敦城開始領兵西征的那一年,塞爾柱大君桑賈爾不費吹灰之力就重新奪回了西喀喇汗國的宗主權。

一封回顧往事的書信

1130年,耶律大石離開可敦城,整軍西征。以可敦城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狀況來看,短短五年的時間裏,若說他真的積攢起了十萬大軍,可信度不會很高。無論宋朝官員還是金朝官員,向朝廷彙報的時候都說大石“集兵十萬”,這十萬其實是個虛數。大石這時候的兵馬當然比他起初收服可敦城、從周邊遊牧部族手裏借到的“萬餘”為多,但達不到十萬, 六七萬就頂了天了。

大石西征,不可能把全部兵馬都帶走,必須留下一支部隊繼續守備可敦城。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穩贏不輸的仗,萬一西進不成功,還把可敦城丟了,連個退路都沒有,那可就真的死無葬身之地了。因此跟隨大石西征的部隊,還得比六七萬少,頂多也就五萬上下吧。

這五萬人是否直線向西呢?不可能。因為大石想要前往喀喇汗王朝,去那裏建立根據地,必須通過西域各國,首先是回鶻人建立的高昌王國。衝入高昌國,殺開一條血路,並非明智之舉,借道過去吧,對方又未必會答應。所以大石選擇兜個圈子,從西域北部遊牧民族勢力相對強盛,卻並沒有成型國家的地方繞行過去。

契丹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指向西北方,進入謙河(今俄羅斯境內的葉尼塞河)流域,這個地方傳統叫“謙謙州”,居住著吉利吉斯人。吉利吉斯人是唐代黠戛斯人的後代,黠戛斯一度攻滅了龐大的回鶻帝國,但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的黠戛斯帝國就西遷了。

這西征的第一步,出乎意料地不順利。大石二月份到達謙謙州的時候,夏季還沒有到來,這個地方僻處極北,氣候寒冷,行軍極為艱難。更倒黴的是,吉利吉斯人不肯輕易放過這些隻是借道而行的外族人,他們數百成群,多次用小隊騎兵來騷擾契丹軍。

大石想要和吉利吉斯人好好打一仗,徹底占領這一地區,然而人生地不熟,那些草原民族又來去如飛,很難追到蹤跡,一旦戰爭持續時間過長,己方的糧草物資就要大量消耗,還怎麼往西走呢?況且,如此荒僻的地方,占領下來也沒有太大用處。

為了避免遭到重大挫折,大石駁回了手下將領與吉利吉斯人繼續作戰的建議,明智地下令脫離戰鬥,快速通過這一地區,向南翻越金山(今阿爾泰山),進入翼支水(今額爾齊斯河)和也迷裏河(今額敏河)地區。

和吉利吉斯人的衝突說明北路走不通,那些地方草原廣闊,人煙稀少,契丹人和當地民族也沒有什麼接觸,想要通過這些地區千裏行軍,確實有點困難。也迷裏河周邊地區就不同了,這裏氣候相對溫暖,雖有大片草原,河流兩岸也能開展農業生產,因此大石就在這裏重整兵馬,打算休整過後再繼續西征。

為了能夠在也迷裏河沿岸站穩腳跟,作為下一步軍事行動的根據地,大石還號召部下並且征發周邊百姓修建了一座城池,起名叫也迷裏,漢文史料上也寫作“葉密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額敏縣以西)。既然北路被證明走不通,那就隻有走南路,也就是說從西域正中心直插進去。雖然可預見的沿途會遇見很多阻礙,終究當地國家曾經和契丹遼朝有過或多或少的接觸,情況摸得比較準。

如果他們放我們西去,那我們就老老實實地西去,如果不答應,那就打過去吧。基於這種盤算,大石休整時間不長,就又離開了葉密立新城,南下進入高昌王國境內。

高昌王國也是回鶻人建立的國家。

回鶻人在西域地區建立有多個政權,勢力最大的是東麵的甘州回鶻國、和州回鶻國,以及前麵提到過的喀喇汗國——據說這三國的創建者都是回鶻帝國的王室後裔。顧名思義,甘州回鶻國的都城是在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後來被元昊所滅,並入西夏。和州回鶻國的都城是在高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這個地方也叫作西州,因此和州回鶻也就同時被稱為“西州回鶻”或者“高昌回鶻”。

那麼為什麼又叫“和州回鶻”呢?有兩種解釋:一說是高昌這個地名在回鶻語中叫作“喀喇和卓”;另外一種說法是高昌附近也就是今天的吐魯番盆地,氣候非常炎熱,俗稱“火州”。不管是上述哪一種說法,傳到東方,產生了訛誤,就被叫成“和州”了。

高昌回鶻的疆域大致東起哈密力(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西至冰達阪(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北方),北抵赤列河(今伊犁河),南鄰吐蕃國,有半個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這個國家的首腦一開始稱為“亦都護”,突厥語的意思為“幸福的君主”,後來恢複舊稱叫作可汗,名號也叫“阿兒斯蘭汗”。

高昌國和中原王朝的聯係非常緊密。北宋建立後不久,當時的阿兒斯蘭汗就曾派使臣去汴梁朝貢,自稱是“西州外甥”——因為回鶻可汗曾經迎娶過唐朝的公主,稱唐朝天子為“娘舅”。高昌人基於其原本古老的記憶,一直仰慕中華,希望睦鄰友好,互通使節,所以借此機會重新撿起了和中原王朝的這一層親眷關係。

大石是在1130年二月離開的可敦城,在謙謙州打了幾仗,然後南下翻越金山,在葉密立建城休整,等到再次動身的時候,時間仍然是1130年,也就是說,還沒有經過一整年。他打算向高昌王國借道,在此之前,當然得先派人去打聽一下情況。情報很快就傳回來了,說現在的高昌王,或者說高昌的阿兒斯蘭汗,名字叫作畢勒哥。

大石離開葉密立,一麵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向南開拔,一麵派遣使者去求見這位畢勒哥可汗。大石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卻言簡意賅的信,讓使者帶給畢勒哥。

畢勒哥一看這信,開頭先回溯了一下曆史,換句話說,套套契丹遼朝和高昌回鶻的老交情。信上寫道:“當年我太祖皇帝北征,經過卜古罕城的時候,派遣使者去往甘州,見過你的祖先烏母主可汗。太祖皇帝說:‘你想念故國嗎?朕可以為你光複。你回不去嗎?那麼朕就占領了。這事情朕說了算,但也得看你的主觀意願。’收到這樣的信,烏母主可汗立刻上書致謝,然後遷居到這裏,經曆了十多代人,軍民都安土重遷,不想再回去了……”

咦,不是在和高昌國也就是和州回鶻打交道嗎,怎麼又扯上甘州回鶻了?還說甘州回鶻的烏母主可汗是現在高昌國畢勒哥可汗的祖先。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甘州、高昌、喀喇汗三國同源而異流,創建者都是原漠北回鶻帝國王室的後裔,遷徙到西域重新建國以後,貴族們各據封地,論資排輩,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可以把他們看作三個國家,也可以看作一個國家。

如果看作三個國家的話,那麼原本甘州和高昌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都是烏母主可汗。如果看作一個國家的話,按照漠北回鶻帝國的傳統,國內一般設有兩個君主,一個正汗,一個副汗,分管帝國的東西兩部,西遷以後這種傳統維持了下來,以摩尼教為國教的帝國東部地區,最高統治者就是烏母主可汗——至於他算是整個西域回鶻國的正汗還是副汗,那就沒有人知道了。

烏母主可汗最初的統治中心,不在高昌,而正是設在甘州。遼太祖阿保機曾經發動西征,收降了西方很多部族,924年十一月,他還捉住了“甘州回鶻都督畢離遏”,可見契丹遼朝和西域回鶻國,起碼和這個國家的東部地區是打過仗的。

咱們前麵說過,此次西征,阿保機一直殺到浮圖城。這座浮圖城可是曆史悠久的名城,唐朝的時候歸中原王朝所有,取名叫庭州,在這裏設立了監督西域北部的重要機構——北庭都護府。此城的位置是在高昌城的北麵偏西,由此可見阿保機已經殺入烏母主統治區域的腹地來了。

史書上說,阿保機曾經派遣使者“曉諭”烏母主可汗,烏母主慌了,表示願意臣服,而阿保機也就隨即得勝退兵了。終究那地方距離契丹遼朝的腹地太過遙遠,阿保機也不會妄想將其徹底吞並,你肯稱臣,那就萬事大吉。

阿保機曉諭烏母主,要他臣服,都說了些什麼內容呢?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文化修養很高,熟讀曆史的耶律大石倒是把相關內容幫我們翻出來了。我們按照大石的說法來分析一下,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阿保機已經殺敗了回鶻兵,直入王國腹地,駐軍舊日的庭州城。他舉頭一望,這西域回鶻國好大,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徹底攻滅,而就算滅亡了它,那麼遠的地方管理起來也是一樁麻煩事。算了,不如下個照會,要他們趁早投降。

於是阿保機就用外交辭令照會逃到高昌去的烏母主可汗說:“甘州那地方我已經拿下了,你還想回去嗎?你要想回去,我就把地方還給你;你要是回不去,我就自己占領了。還不還你地方,隻在我一念之間,但也取決於你的抉擇。”言外之意,隻要肯投降歸服,我就還你故土。

有一種可能性,烏母主被契丹人打怕了,想離這群家夥越遠越好;還有一種可能性,烏母主因為連番戰敗,他在甘州地區的統治力量已經衰弱了,很難重新站穩腳跟。不管是上述哪一種可能性,總之烏母主不想再回甘州去了,他上書給阿保機,說我願意臣服,但我就留在高昌這裏,不會再回東方去。於是西域回鶻國的東部地區,也就是甘州回鶻就正式脫離烏母主的統治,並在不久後被新崛起的西夏所滅。

因此論起世係來,先居甘州、後遷和州的烏母主可汗確實是現在高昌王畢勒哥的祖宗,所以耶律大石在回溯往事的時候會說:“烏母主可汗立刻上書致謝,然後遷居到這裏,經曆了十多代人,軍民都安土重遷,不想再回去了。”隨後他又說:“因此貴我兩國已經交往多年,感情很好。我現在想要西去進攻大食,向你借道,別無他意,請你千萬不要心生疑慮。”

你說大石這封信寫得有多狠?他假裝回想兩國的交情,其實盡說的是契丹遼朝怎麼打得回鶻人抱頭鼠竄,俯首稱臣。畢勒哥看到這樣的信,心裏不禁一哆嗦,老祖先曾經吃過他們虧的契丹人又來了,這可怎麼好?!雖然這封信的口氣不硬,末了還勸說“千萬不要心生疑慮”,可是數萬打著契丹旗號的士兵已經浩浩蕩蕩南下入境了,我想表示“疑慮”,又該怎麼個表示法?

其實耶律大石這封信裏還有一重含義,那就是說你高昌國本是我契丹遼朝的附庸,所以我不打算占領你的土地,隻是借道西去。如果你膽敢抗拒“天兵”,和宗主國的軍隊交戰,我就不當你臣屬了,而當你是叛逆,咱們戰場上見真章吧!

高昌王畢勒哥是個很識時務的人,他知道要麼把契丹人攔在境外,準備打場勝負難料的大仗,既然同意把他們放進來,那戲份還不如做足,得讓他們真的感激自己才好。況且,足夠恭順的態度也能讓契丹軍官找不到借口翻臉。於是他強顏歡笑,打開了首都高昌城的大門,排開儀仗,把耶律大石接入城中。

雙方都心懷著警惕。畢勒哥就算是真心招待大石,他手下的大臣、軍官未必這樣想,說不定就想玩一招“關門打狗”,設個圈套把契丹軍的指揮層連鍋端了;而相對的,大石和他的部下也未必真的信任這些回鶻人,肯定要暗作防備。其間種種衝突、調解,甚至陰謀、密計,都可以想象得到,但因為終究沒有鬧成功,所以史書上也不會有什麼記錄。

史書上隻說,畢勒哥不但把契丹兵迎入高昌城中,還把大石迎進自己的王宮,仿佛真的麵對一位宗主國來的王爺似的——雖然這個宗主國早就垮了,而這位王爺的身份也多少有點可疑。畢勒哥大擺宴席,和契丹人整整歡聚了三天。等到契丹人打算離開了,他還獻出六百匹馬、一百頭駱駝和三千隻羊,甚至表示說:“我送個兒子或者孫子去王爺您軍隊裏當人質吧。高昌永為大契丹的臣屬,絕不變心!”

這套戲文做得十足,在當時當地肯定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因為時隔不久,就連女真人都聽說這一消息了。《金史》上記載說,耶律餘睹曾經上報吳乞買:“聽說耶律大石去往了和州之國,那裏緊鄰西夏,他要是借了和州兵,再和夏人聯合,情況就危急了。應該派遣使者前去,要當地人交出大石來。”

耶律餘睹的奏報沒有下文,因為大石並沒有在和州之國也就是高昌回鶻國待得太久,他很快就借道向西,朝著設定的目標——大石國也即喀喇汗王朝——進發了。

獨眼龍傳說

某些專家認為,耶律大石本人的名字就來自喀喇汗國。因為喀喇汗國尤其是其東部,曾經多次向契丹遼派遣使臣,不但進貢禮品,還請求公主下嫁,所以大石的名字很可能是為了紀念兩國間友誼而取的。

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但並沒有板上釘釘的證據。古人的名和字往往都有聯係,大石表字“重德”,如果名字是為了紀念契丹遼和大石國(喀喇汗國)的友誼的話,那麼字也應該與此相關。為什麼字“重德”呢?隻能解釋為兩國間共同的喜慶大事。

要說契丹遼和喀喇汗兩國間共同的喜慶大事,那就隻有兩國聯姻,契丹公主下嫁了。可是根據史料記載,聯姻隻有一次,是在1021年,也就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的太平元年。且說在1019年,那位從喀什噶爾起家的玉素甫就曾派遣使者向契丹遼朝進貢禮品,並且請求下嫁一位公主給他的兒子“冊割”(察格利),耶律隆緒沒有答應。兩年以後,使者再次來到,重提前議,耶律隆緒一看他們的心這樣誠,也就鬆了口,把王子班郎君胡思裏的一個名叫可老的女兒冊封為公主,送到西方去了。1021年距離大石出生的1087年相隔整整66年,再怎麼給孩子起紀念性的名字,也不會追溯那麼古老的往事呀,況且又不是“和親60周年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