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他人替自己完願
蔣介石常會利用他人來幫助自己實現目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常常借用他人來幫助自己完願是一種克服自身局限的巧妙招數。
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自幼在家讀書,文化知識水準較高,從小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能通讀《心經》、《大悲咒》等經文。受她影響,蔣介石從小也對佛教略有了解。他的元配妻子毛福梅嫁到蔣家之後,因為蔣介石在外求學,所以王采玉每日教毛福梅念經、學佛,還常常帶她到雪竇寺燒香、敬佛,請求菩薩保佑蔣介石在外順心如意,事事平安。許多年來,毛福梅不管蔣介石在外怎樣,她一直隻是守在蔣家,專心念佛。
後來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則改信基督教,但是他對於毛福梅敬佛之事卻非常支持。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是年秋天,他回家鄉溪口鎮休養,並請在上海的民國佛學泰鬥太虛法師來雪竇寺,為毛福梅和他本人講授《心經》。聽完太虛法師講經後,蔣介石在雪竇寺專門安排了一間靜室,供毛福梅誦經修行。蔣介石還“禦封”浙江四明山的餘脈雪竇山為“四明第一山”。
蔣介石改信基督教是出於政治原因,並非本心,但他卻時常會到雪竇寺停留。在妙高台別墅建造以前,雪竇寺曾是他的行館。1927年8月他第一次下野,就在雪竇寺住了11天,而且抽簽求神,卜算未來。後來台灣還有人稱雪竇寺為“蔣氏家廟”。但他不能太明目張膽地宣揚佛法,就隻好借毛福梅之口,念經拜佛,求菩薩保佑宗族平安。
蔣介石托人為自己完願,一方麵是不願和信奉基督教的宋家起正麵衝突,另一方麵也表現出他內心的不安和尋求救贖。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蔣介石連信仰的這種私事都要借助他人來完成,可見他對於成功是多麼地費盡心機,孜孜追求。我們也能看到,在他的心目中,是把“家裏人”當做了最大的親信和最血脈相依、休戚與共的利益團體,因此才賦予了他們這樣重要而秘密的使命。
◎信仰也是人生驅動力
一個人的信仰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一個人的價值觀又會影響一個人所采取的行動,一個人的行動會變成他的習慣,演變成他的性格,最後決定他一生的命運。
幾乎所有做大事的人都保持著一種堅定的信仰,這種信仰幫助他們克服人生中的種種難關和不幸,讓他們養成堅定、不認輸的性格,鞭策他們不竭地努力。很多人就是因為堅守自己的信念,而走到了成功的終點。
蔣介石的政治信仰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所實施的策略。他早年一直把“三民主義”掛在嘴邊。1923年蔣介石出使莫斯科時,認為中國革命應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實行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第二階段才是宣傳共產主義,實行“經濟革命”、“社會革命”。1925年12月,他在《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同學錄序》中稱:“吾為三民主義而死,亦即為共產主義而死”,“三民主義之成功與共產主義之發展,實相為用而不相悖”,雲雲。衡之以他在日記中表現出來的思想,他的上述言論當非完全是違心之言。
蔣對於“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綱領,有自己的一套推行思路。同時,新三民主義也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他嚴格按照國父軍政—訓政—憲政的步驟來推行“三民主義”,對於國民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麵,也是按照“三民主義”的要求做的。但是在現實中,他對“三民主義”的推行受到各方影響,各個派係都在為自己的利益爾虞我詐,暴力戰爭又連綿不斷,他的信仰也就從理論變成工具了。
在大陸,他實行獨裁統治,也是因為他說過:“抗戰勝利後,唯望一個政府一個領袖一個信仰。”就是說,他想要把“三民主義”作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但是這種帶有軟弱性而且不徹底的改革並不符合時代的要求,不能救中國。等到他敗退台灣後,繼續把台灣作為他推行“三民主義”的“試驗田”,並且遵照“三民主義”很好地完成了土地改革。這也鞏固了他在台灣的獨裁統治。他在日記中總結丟失大陸的教訓時,歸結為“沒有好好地宣傳三民主義”。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信仰。信仰是人的內在驅動力,但是我們不能像蔣介石那樣,把信仰也作為沽名釣譽的工具,而是應該使之真正成為幫助我們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