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蔣介石用這些話教育其子時,蔣經國已29歲,而且已經是結了婚的人了。但這位父親卻認為自己在過去錯失了一些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他總認為應該補償失去的時間,任何時間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都不算為時過晚。
◎言傳身教兼而有之
蔣介石深知,父輩或兄長有好的行為,做子弟的想學可能不一定學得像;父輩或兄長有不好的行為,子弟倒是一學就會,沒有不像的。由此可見,長輩在教導晚輩時,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為來做他們的表率,身體力行,而不是做表麵文章,在言辭上白費工夫。
父母想要讓子女通過耳濡目染獲得良好的修養和崇高的理想,就需要言傳身教兼而有之。在語言上,直接地麵對麵的交流是很重要的,通過直接地溝通掌握子女的思想動態,為子女確立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對於父母來說,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親力親為、自身的以身作則的榜樣性的力量來打動子女,讓子女獲得內心的前進的動力,這樣的教育和培養才是成功的,才能幫助子女在未來的成功路上鋪好橋梁。
蔣介石有時也讓兩個兒子與自己一起參加軍事行動,以便於言傳身教。曾經於1939年至1954年擔任蔣介石侍衛長達15年的俞濟時,曾談及蔣經國和蔣緯國兄弟兩人小時隨蔣介石在外作戰時的情景:1925年以前,蔣介石還隻是位青年軍事將領,並沒有全國性聲望,一年到頭南征北討,兩個兄弟有時就帶在身邊。在外作戰,一切食宿都簡陋,蔣介石睡覺時也僅能睡在臨時搭的行軍床上,碰到冬天天冷,沒有暖和的炕可以睡,蔣介石的行軍床太窄,兄弟兩人隻能有一個人跟著父親擠在床上,另一人必須睡在地上。每到那時,蔣經國都會讓弟弟睡在床上,自己睡在地上。以後次數多了,蔣介石過意不去,就協議兩兄弟,輪流睡在床上。有時候,蔣緯國在地上睡了一夜,醒來時嘴唇發紫,蔣經國會上去揉揉他的麵頰,拉著他的手,教他跳躍暖身。
對於孩子而言,行為比語言更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因此蔣介石常在孩子是非觀念薄弱的階段,不僅用善言,而且要用行動來塑造他們的品德。
◎送子出國,留學鍍金
自從洋務運動的開展和“師夷長技以製夷”被提出之後,大批中國青年都渴望到國外深造。蔣介石年輕時曾去日本留學,後來又到俄國進行考察。在國外的日子他不僅開闊了眼界,學習了國外許多先進的軍事知識和政治理念,而且為他回國之後的發展和晉升提供了資本。所以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出國“鍍金”,借鑒和吸收國外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經驗和精華,為自己所用,為自己的國家所用。
在蔣經國結束了舊式傳統文化教育的培養,進入上海學習期間,正是中國社會發生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各種新思潮衝擊著人們封閉、禁錮著的舊傳統、舊道德;而正處於求知欲十分旺盛、思想可塑性極強時期的少年蔣經國,不可能不受到影響。當時,國共兩黨的合作正處在高潮階段,蘇聯和共產國際為了支持中國革命,為了對中國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表示紀念,特在莫斯科創辦了中山大學,專門為國共兩黨培養青年革命幹部。在大革命思潮的衝擊下,當時的進步學生無不以赴蘇留學為榮。蔣經國自然也不例外,他被父親送往北京學習俄語,目的就是為了以後留學蘇聯。蔣經國從北京警察局釋放後,來到廣州,向父親提出了赴蘇留學的要求。當時,蔣介石正在黃埔軍校任校長,與蘇聯代表鮑羅廷關係密切,他標榜“以俄為師”,以“革命左派”自居,對兒子赴蘇學習的請求自然不便拒絕,他同意讓蔣經國與其他革命青年一道,到“世界革命的聖地”去學習鍛煉。
但蔣介石讓兒子留學俄國,並不是出於對俄國文化的真心學習,而略有些私心,想要掩飾自己的反共企圖。因此,在蔣經國對共產主義產生了共鳴和信仰之後,蔣介石又開始慌張了,要求兒子立刻回國,並且對他進行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