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世間中奇特無有比
大業所獲果具足一切智
能破生死王安住法王處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薩應以此四十不共法
念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義。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如先說。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不染著色身法身亦不著
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
是菩薩得上勢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貪著佛。何以故。信樂空法故。知諸法如虛空。虛空者無障礙故。障礙因緣者。諸須彌山由乾陀等十寶山。鐵圍山黑山石山等。如是無量障礙因緣。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則有諸山障礙。是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十號妙相念佛。如說
新發意菩薩以十號妙相
念佛無毀失猶如鏡中像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失者。所觀事空如虛空。於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禪法則能緣相。是人爾時即於禪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當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此三昧已。如淨明鏡自見麵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是故此人
雖未有神通飛行到於彼
而能見諸佛聞法無障礙
是新發意菩薩於諸須彌山等諸山無能為作障礙。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飛行從此國至彼國。以是三昧力故。住此國土得見他方諸佛世尊。聞所說法常修習是三昧故。得見十方真實諸佛。問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雲何可得。答曰
親近善知識精進無懈退
智慧甚堅牢信力不妄動
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親近善知識者。能以是三昧教誨人者名為善知識。應加恭敬勤心親近莫有懈怠廢退舍離則得聞是深三昧義利智通達智不失智。名為堅牢信根深固。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人無能傾動。名為信力不可動。如是四法。能生三昧。複次
慚愧愛恭敬供養說法者
猶如諸世尊能生是三昧
慚愧愛恭敬者。於說法者深生慚愧。恭恪愛樂供養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複次初四法者。一於三月未嚐睡眠。唯除便利飲食坐起。二於三月乃至彈指不生我心。三於三月經行不息。四於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養。是為四。複有四法。一能見佛。二安慰勸人聽是三昧。三常不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薩所行道法。是為四。複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畫像。二當善書寫是三昧經。令信樂者得已誦讀。三教增上慢人令離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當護持諸佛正法。是為四。複有四法。一少語言。二在家出家不與共住。三常係心取所緣相。四樂遠離空閑靜處。是為四。初五法者。一無生忍法。厭離一切諸有為法。不樂一切諸所生處。不受一切諸外道法。惡厭一切世間諸欲乃至不念何況身近。二心常修習無量諸法定在一處。於諸眾生無有嗔礙。心常隨順行四攝法。三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過。四能多集佛所說法如所說行。五清淨身口意業及見。是為五。複有五法。一樂如經所讚布施無有慳心。樂說深法無所吝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歡喜。惡口罵詈鞭捶縛等。但推業緣不恚他人。三常樂聽是三昧讀誦通利為人解說令流布增廣勤行修習。四心無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蓋。五於佛法僧寶信心清淨。於上中下坐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憶不忘。常住真實語中。是為五複次
出家諸菩薩所學三昧法
在家菩薩者是法應當知
若在家菩薩欲修習是三昧一當深以信心。二不求業果報。三當舍一切內外物。四歸命三寶。五淨持五戒無有毀缺。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餘人住此法中。七斷除淫欲。八毀呰五欲。九不嫉妒。十於妻子中不生愛著。十一心常願出家。十二常受齊戒。十三心樂住寺廟。十四具足慚愧。十五於淨戒比丘起恭敬心。十六不慳吝法。十七於說法者深愛敬心。十八於說法者生父母大師想。十九於說法者以諸樂具敬心供養。二十知恩報恩。如是在家菩薩。住如是等功德者。則能學是三昧。出家菩薩修習是三昧法者。所謂一於戒無毀疵。二持戒不雜汙。三持戒不濁。四清淨戒。五無損戒。六不取戒。七不依戒。八不得戒。九不退戒。十持聖所讚戒。十一持智所稱戒。十二隨波羅提木叉戒。十三具足威儀行處。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十五淨身口意業。十六淨命。十七所有戒盡受持。十八信樂甚深法。十九於無所得法心能忍。空無相無願法中心不驚。二十勤發精進。二十一念常在前。二十二信心堅固。二十三具足慚愧。二十四不貪利養。二十五無嫉妒。二十六住頭陀功德。二十七住細行法中。二十八不樂說世間俗語。二十九遠離聚語。三十知報恩。三十一知作恩報恩者。三十二於和上阿闍梨所生恭敬忌難心。三十三破除憍慢。三十四降伏我心。三十五善知識難遇故勤心供給。三十六所從聞是法處。若得經卷若口誦處。於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識想大師想大慚愧愛敬想。三十七常樂阿練若。三十八不樂住城邑聚落。三十九不貪著檀越善知識家。四十不惜身命。四十一心常念死。四十二不存利養。四十三於諸物中心不染著。四十四無所渴愛。四十五守護正法。四十六不著衣缽。四十七不畜遺餘。四十八但欲乞食。四十九次第乞食。五十常知慚愧心常有悔。五十一不畜金銀珍寶錢財。離諸不善悔。五十二心無纏垢。五十三常行慈心。五十四除斷嗔恚。五十五常行悲心。五十六除斷愛著。五十七常求利安一切世間。五十八常憐湣一切眾生。五十九常樂經行。六十除卻睡眠。出家菩薩住如是等法中。應修習是三昧。複次
餘修三昧法亦應如是學
能生是般舟三昧。餘助法亦應修習。何等是。一緣佛恩常念在前。二不令心散亂。三係心在前。四守護根門。五飲食知止足。六初夜後夜常修三昧。七離諸煩惱障。八生諸禪定。九禪中不受味。十散壞色相。十一得不淨相。十二不貪五陰。十三不著十八界。十四不染十二入。十五不恃族姓。十六破憍慢。十七於一切法心常空寂。十八於諸眾生生親族想。十九不取戒。二十不分別定。二十一應勤多學。二十二以是多學而不憍慢。二十三於諸法無疑。二十四不違諸佛。二十五不逆法。二十六不壞僧。二十七常詣諸賢聖。二十八遠離凡夫。二十九樂出世間論。三十修六和敬法。三十一常修習五解脫處。三十二除九嗔惱事。三十三斷八懈怠法。三十四修八精進。三十五常觀九相。三十六得大人八覺。三十七具足諸禪定三昧。三十八於此禪定無所貪無所得。三十九聽法專心。四十壞五陰相。四十一不住事相。四十二深怖畏生死。四十三於五陰生怨賊想。四十四於諸入中。生空聚想。四十五於四大中生毒蛇想。四十六於涅槃中生寂滅想安隱樂想。四十七於五欲中生涎唾想。心樂出離。四十八不違佛教。四十九於一切眾生無所諍訟。五十教化眾生令安住一切功德。複次
如是三昧報菩薩應當知
菩薩行是般舟三昧。果報亦應知。問曰。修習是三昧得何果報。答曰。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報。複次如經所說果報。佛語颰陀婆羅菩薩。譬如有人能摧碎三千世界地皆如微塵。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花葉一切諸物皆為微塵。颰陀婆羅。以一微塵為一佛世界。有爾所世界皆滿中上妙珍寶以用布施。跋陀婆羅於意雲何。是人以是布施因緣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颰陀婆羅。我今實語汝。若有善男子。得聞諸佛現前三昧。不驚不畏其福無量。何況信受持讀諷誦為人解說。何況定心修習。如一構牛乳頃。颰陀婆羅。我說此人福德尚無有量。何況能得成是三昧者。佛又告颰陀婆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劫盡時設墮此火火即尋滅。颰陀婆羅。持是三昧者。若有官事。若遇怨賊師子虎狼惡獸惡龍諸毒蟲等。若夜叉羅刹鳩槃荼毗舍闍等。若人非人等。若害身若害命若毀戒。無有是處。若讀誦為人說時亦無衰惱。唯除業報必應受者。複次颰陀婆羅。菩薩受持讀誦是三昧時。若得眼耳鼻舌口齒病風寒冷病如是等種種餘病。以是病故而失壽命無有是處唯除業報必應受者。複次颰陀婆羅。若人受持讀誦是三昧者。諸天守護諸龍夜叉摩睺羅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釋梵天王諸佛世尊皆共護念。複次是人皆為諸天所共愛念乃至諸佛皆共愛念。複次是人皆為諸天所共稱讚乃至諸佛皆共稱讚。複次諸天皆欲見是菩薩來至其所。乃至諸佛皆欲見是菩薩來至其所。複次是菩薩受持是三昧者。所未聞經自然得聞。複次是菩薩得是三昧者。乃至夢中皆得如是諸利益事。颰陀婆羅。菩薩若我一劫若減一劫。說受持讀誦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盡。何況得成就者。颰陀婆羅。如人於百歲中身力輕健其疾如風。是人百歲行不休息。常至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於汝意雲何。是人所詣十方有人能數知裏數不。颰陀婆羅言。不可數也。唯除如來舍利弗阿惟越致餘不能知。颰陀婆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人所行處滿中真金布施。若有人但聞是三昧。以四種隨喜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求多聞。如過去諸佛行菩薩道時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今現在菩薩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未來諸佛行菩薩道時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過去未來現在菩薩所行三昧。我亦隨喜皆為得多聞。我亦如是求多聞故。隨喜是三昧。颰陀婆羅。是隨喜福德。於上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是三昧得如是無量無邊果報。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