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2 / 3)

菩薩無量善功德自莊嚴

皆為度眾生無量之大苦

究竟無量者。初地中為發願故。已說十究竟。是究竟無量故。菩薩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菩薩修善道從十究竟生

是故勝一切無有能壞者

回向無量者。如初地中說。菩薩回向果報無量。以是回向果報無量。所修善業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以無量因緣修於善業道

回向佛乘故是以為最上

希有者。諸菩薩修善道。以五因緣故名希有。一堪受故。二精進故。三心堅故。四慧故。五果故。堪受者。我當作天人中尊一切智慧者。能如是堪受。是為希有。若人以指舉三千大千世界。於虛空中令住百千萬劫。是事可成。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為希有甚難。如說

為無量佛法立誓當作佛

是人無有比何況有勝者

精進者。多有人堪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能精進行六波羅蜜。若人以堪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精進行六波羅蜜。是名實堪受無量功德。精進希有故。所修善業道亦希有。如說

希有大精進凡人念已怖

菩薩實行之何得不希有

心堅者。有人發精進心修集佛道。若有障礙心不堅固則不能成。是故發精進安住希有。堅心中則成其事。壞諸障礙。是為菩薩修善業道第一希有。如說

若人無堅心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

慧者。是堪受精進堅心皆以慧為根本。是故菩薩慧為第一希有。能生如是堪受精進堅心故。以慧為希有以慧為希有故。所修善業亦希有。如說

如有人堪受欲得於佛法

精進得堅心皆以慧為本

果者。修善業故得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是故希有。如說

行此善得道無量功德力

為諸眾生師誰聞而不行

堅願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為堅願。一於聲聞乘心不轉。二於辟支佛乘不轉。三於外道事不轉。四於一切魔事不轉。五無因緣不轉。如說

聞二乘解脫何不為此道

若未入於位則失菩薩道

又貪外道事或為魔所壞

或複無因緣自舍菩薩道

善願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願。一先籌量得失者。二知道者。三知道果者。四不貪惜自樂者。五欲滅眾生大苦者。如是作願名為善願。如說

先見世過患佛道大利益

知行無上道及其無量果

舍自寂滅樂欲除眾生苦

發是無比願為諸佛所讚

大悲無礙者。以五因緣故。知菩薩有大悲。一利安無量眾生故。於資生之物不生貪惜。二不惜身。三不惜命。四不觀時久遠。五欲怨親中等心利益。如說

內外所愛物於中不貪著

為利眾生故及舍於身命

生死無量劫猶如一眴頃

怨親中平等名菩薩大悲

無礙者。菩薩以五因緣故。悲心有礙。一以地獄苦故。二以畜生苦故。三以餓鬼苦故。四以惡人無返複故。五以生死過惡故。若此五事不障其心是名無礙大悲。如說

第一地獄苦畜生餓鬼苦

惡人及生死不障名大悲

菩薩能如是佛說無礙悲

善受行方便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受行方便。一知方時。二知他心所樂。三知轉入道。四知事次第。五知引導眾生

知方時者知是方處。應以如是說法。知是時中。應以如是說法知是方處。應以如是因緣度眾生。知是時中應以如是因緣度眾生菩薩先知是事已隨順而行。如說

若以世尊意為他人解說

先應知二事後隨時方說

若不知時方而欲說佛意

不得所為利而更有過咎

知他心所樂者。知他深心為在何事為何所樂。菩薩先知已。入眾生所知所樂。隨順起發度脫方便。如是則不虛也。如說

菩薩知眾生深心難測意

先知其意已漸令住佛意

遍知世間事自利亦利他

若能如是者說名善方便

知轉入道者。能轉外道凡夫意令入佛道。亦轉眾生惡事令住善事中。亦知轉聲聞辟支佛道令入大乘中。已在佛法者不令入外道。先知是事已隨順而修行。如說

若人令眾生遠離外道法

及諸不善者入佛上寂滅

若知諸眾生上中下之心

知已能引導是名善方便

知事次第者。如聲聞乘中。初說布施。次持戒。次生天。次五欲過患。次在家苦惱。次出家利樂。次說苦諦。次集諦。次滅諦。次道諦。次須陀洹果。次斯陀含果。次阿那含果。次阿羅漢果。次不壞解脫。次說諸無礙。辟支佛乘中亦說。我我所物多有過患。舍此過患之物得大利益。在家為過惡。出家為利益。次眾鬧亂語為過惡。獨行為善利。聚落為過惡。阿練若處為善利。厭離多欲多事。樂於少欲少事。守護諸根。飲食知節。初夜後夜隨時覺悟。觀緣取相樂住空舍。貴於持戒禪定智慧不現奇異。令他歡喜但自利益。樂於深法不隨他智。如大乘中次第者。初說檀波羅蜜。次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初說諦勝處。次說舍勝處滅勝處慧勝處。複次初讚歎發菩提心。次十種願。次十究竟。次讚歎遠離退失菩提心法。次修集不退失菩提心法。次堅心精進。次堅固堪受。次堅誓。複次初說能得諸地法。次說能住諸地法。次說能得諸地底法。次說遠離諸地垢法。次說能作淨地法。次說諸地久住法。次說能到諸地邊法。次說能作不退失諸地法。次說諸地果。次說諸地果勢力。複次或初說歡喜地。次說離垢地。次說明地。次說炎地。次說難勝地。次說現前地。次說深遠地。次說不動地。次說善慧地。次說法雲地。如說

初施次持戒果報得生天

無常在家過出家為大利

次無上四諦斷結證四果

是方便次第令人住初乘

初說生死過次說涅槃利

守護於諸根持戒及禪定

不隨他智慧功德樂獨處

自依不依他樂求自利樂

亦不舍他人深行頭陀法

其求中乘者教法相如是

以四十不共說佛無量德

亦說菩薩時一切所行法

為利眾生故次第說是法

自利及利他說種種功德

亦說諸佛子所樂十種地

求法大乘者如是次第度

引導者。隨眾生所樂門。知是門已。以是門引導眾生。隨其所樂任其勢力而令得度。如說

或有諸眾生可以深經書

難事及工巧咒術以愛語

善說及資財布施戒定慧

如是籌量已引來入大乘

或現於女身引導諸男子

複現男子身引導於女人

示眾五欲樂然後說欲過

而令一切人得離於五欲

善行是五事。是名菩薩善受行方便。能忍苦惱者。若有人過算數劫於生死中能忍諸苦惱。十善業道能令此人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曰。一切人皆樂樂惡苦。是人雲何能忍苦惱。答曰。以五因緣故。一樂無我。二信樂空。三籌量世法。四觀業果報。五念過算數劫唐受苦惱。如說

樂無我空法又知業果報

利衰等八法處世必應受

亦念過去世空受無量苦

何況為佛道而當不受耶

不舍於一切者。或有眾生第一弊惡無有功德不可利益。菩薩於此終不生舍心。問曰。若是惡人不可度者。雲何不舍。答曰。以五因緣故。一賤小人法故。二貴大人法故。三畏誑諸佛故。四知恩故。五為是世間事故出世間。如說

欲度眾生故生心持重擔

於惡怨賊中心常不應舍

賤小貴大人是小大差別

不應眾生中湣憐心還息

於諸急難中無事而利益

擔於重擔時而不中懈廢

若發無上心或有舍眾生

若自心疲苦及惡人所害

即為欺誑於十方三世佛

諸佛世中尊為利益眾生

行種種苦行修集於佛道

佛於恒沙劫舍樂作福業

若舍一惡人則為背佛恩

是故惡眾生不應於中舍

若人於無量阿僧祇劫中

所修集佛道大悲為根本

若以貪欲心嗔恚怖畏心

舍一可度者是斷佛道根

是故善業道能令不舍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深樂佛慧者。若人深樂佛慧。便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緣故。深樂佛慧。一佛慧無與等。二佛智能令人為世中尊。三佛以佛智自度其身。四佛智亦度他人。五佛智是一切功德住處。如說

諸佛之智慧天上及世間

一切無與等何況而得勝

諸佛以此智為天阿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