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瑰寶——剪紙曆史(2 / 3)

據說,有人用紙剪成鹿、鶴、鬆的“六合春”圖案,並加以彩繪,貼於朝服上,連西太後都以為是繡出來的呢!

閱讀鏈接

傳說在河北省蔚縣,早年有個叫王老賞的人,他拜剪紙藝人周瑤為師學藝,很快就趕上師傅了。

周瑤動了個小心眼,隻把染紅胡子、白胡子手藝教給了徒弟,並在教染黑胡子時,對王老賞說:“你把染剩的雜色全倒進黑色裏,過幾天再染。”

王老賞挺聽話,就按著師傅吩咐,把剩下雜色全倒進黑色裏了。過幾天,他發現黑色變得濃黑,沒有一點雜色了,他高興地感激師傅又教了他一種兌黑色的絕技。

王老賞就用筆蘸著黑色染胡子,等幹了往下揭時,卻咋也揭不開了。他趕緊跑去問師傅,師傅卻已經病逝了。因為周瑤染黑胡子的絕技沒有傳下來,後來的剪紙藝人隻好把黑胡子做成一整塊了,不敢往細裏拉了。

楊廣巡遊帶動揚州剪紙

■ 楊廣 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後的次子,581年立為晉王,600年立為太子,604年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城,開創科舉製度,親征吐穀渾,三征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早在隋朝時候,隋文帝楊堅駕崩後,他的二兒子楊廣即位。楊廣當上皇帝後便下令開鑿京杭大運河,而揚州地處大運河入江要道,是當時南來北往的運輸中心。於是,楊廣在605年開始營建揚州,在揚州大興土木,廣築離宮別館。

揚州營建完工後,楊廣三下揚州巡遊。當時在揚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國各地的奇花異卉、寶獸珍禽,楊廣每在夜間遊園時,卻從不張燈火,而是讓人捕捉許多螢火蟲送來,熒光漫山遍穀,照耀得如同白晝。

到了冬天,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楊廣遊興不減,卻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和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並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並去掉池中冰塊,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的豔麗景色,讓人賞心悅目。

■ 揚州剪紙

杜甫 (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陵”、“杜少陵”等,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著名的“詩聖”。他一生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

楊廣這3次巡遊和賞玩園苑中由彩錦剪成裝扮的美景,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揚州剪紙藝術的發展,使其在民間不斷發展起來了。

至唐代時,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

據記載,當時每到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或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鮮花之下,相觀以為樂。

另外,揚州剪紙還有一些特別用途。民間剪紙人、紙馬及紙錢等,用來祭奠鬼神。當時的大詩人杜甫就寫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詩句,所說的就是這種民情風俗的反映。

在那時,我國的造紙業非常興盛,揚州也有較大的造紙作坊,並且能夠大量生產質量很好的貢紙。作為雄厚的物質條件,也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展。

揚州自古多奇花異卉,唐宋時期曆代揚州的太守、詩人墨客,莫不寄情於花木,他們裝飾風雅,演繹故事,寫下了許多名篇,這為揚州剪紙提供了充足的題材。

■ 揚州剪紙

揚州刺繡 和蘇州刺繡同屬“江蘇刺繡”,簡稱“蘇繡”。不過,揚州刺繡由於受揚州曆代文化的影響和揚州八怪畫派的熏陶,追隨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筆墨情趣,“仿古山水繡”和“水墨寫意繡”逐步形成揚州刺繡的兩大特色。

在明清時期,揚州剪紙有了新的發展變化。由於經濟繁榮,揚州民眾多講究穿戴,居室之內大小物件都以繡花為美。至於結婚、做壽或年節喜慶,所用繡品花樣更多,這些繡品都要用剪紙為底樣。

因此,揚州剪紙便與揚州刺繡結合,形成一種風格獨特的剪紙藝術,這就是著名的“揚州花樣”。

揚州剪紙以圓如秋月、線如胡須、尖如麥芒、缺如鋸齒、方如青磚這五個要訣為其風格的標準,無論剪出什麼樣稿,都必須根據這種標準,這樣剪出的作品才具備揚州剪紙細膩、典雅、玲瓏剔透的風格。

在技法上,揚州剪紙多用鏤空的技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麵。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就是揚州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構圖上,揚州剪紙講究造型的雅致,較多地使用組合的手法,使造型有適度的誇張變形,從而產生圖案的形式美。揚州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抓住物象的特征,又做到了線條連接自然。

揚州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由技法的求變求新而產生的,許多剪紙因各種技法的巧妙運用,從而形成了揚州剪紙特有的“剪味紙感”。

在清代的揚州城內,以剪紙為生的民間藝人非常多。其中,在嘉慶、道光年間,著名剪紙藝人包鈞就以一剪之巧而聲名遠揚。在包鈞的巧剪下,花、鳥、魚、蝶無不神形兼備,引人入勝,因此也就有了“神剪”的美譽。

另外,對揚州剪紙產生廣泛影響的還有清代末期著名的剪紙藝人“張三麻子”。“張三麻子”本名張永壽,出生於揚州一個剪紙世家。

張永壽從小喜愛剪紙,不過他父親張金盛因為祖孫幾代剪紙,飽嚐了人間辛酸,不願讓自己的兒子再吃這碗手藝飯。

但是,童年的張永壽卻醉心剪紙,憑著潛察默記,他偷偷地學了起來。父親偶然一次看到兒子剪的幾幅蘭竹,還真有一種家傳的韻味,有所感觸地歎道:“這孩子天生是吃剪紙這碗飯的。”不得已便開始教孩子學藝。

在張永壽14歲那年,由於家庭生計困難,父親一把剪刀養不活一家7口人,於是他就獨自外出謀生。

他跑遍了揚州、儀征、六合、天長等地的許多集鎮和農村,風裏來雨裏去,寒來暑往,僅憑著一把剪刀,一疊白紙,給人們剪來“福壽”,送去“吉祥”,也維持了自己辛苦的生活,年節之際還攢下了餘錢來資助家庭。

張永壽闖蕩江湖七八年後,他的剪紙花樣便漸漸出了名。因為他在小時候出過天花,沒錢醫治,和他父親一樣落下了一臉麻子,又因父子倆都是排行第三,所以被人們稱為“老張三麻子”和“小張三麻子”。

張永壽經過長期走鄉串鎮的漂泊生活,不但開闊了他的眼界和豐富了他的生活閱曆,也練就了他一手好手藝。20歲那年,他結束了流浪式的賣藝生涯,在揚州多子街上一家名叫德興衣莊的門樓子裏,擺下桌凳,掛個招牌,算是正式開張賣藝了。

張永壽的攤子與眾不同,桌上放一個紅木鏡框,裏麵盛放各式花樣子,門前一塊招牌上寫著“張三麻子專剪專描新式花樣”,另外還剪了一副對聯:

剪成龍飛虎躍,

描就鳥語花香。

■ 揚州剪紙

門樓子 也就是一家一戶的總甬道,又是主人的“門麵”,直接反映主人的社會地位、職業和經濟水平。門樓的高低大小、磚瓦村質、彩繪文字、和左鄰右舍關係等都有規定,應與身份相符。門樓頂部有挑簷式建築,門楣上有雙麵磚雕,一般刻有“紫氣東來”“竹苞鬆茂”的匾額。鬥框邊飾有花卉和蝙蝠、蝴蝶等圖案。

其實,這絕非是張永壽的自誇之詞,他的剪紙實在是與眾不同的,就拿所剪的四時八節的鞋花來說,不僅形態各異,而且頗有神采,繡成花鞋後,令人足下生輝。

時間一長,“張三麻子”的名氣大了,揚州城內和四鄉八鎮沒有一個不知道他的。

張永壽曾創作了數千幅剪紙,先後出版了《張永壽剪紙集》《百菊圖》《百蝶戀花圖》和《百花齊放剪紙集》等。

其中,《百菊圖》從整體來看,是一部集剪菊之大全的皇皇畫卷。從單幅作品來看,101幅,在統一和諧的韻律中,又各自有著章法上的變化。那“麒麟角”鈍角崢嶸,昂揚可喜;那“紫鬆針”鋒芒畢露,俏拔可嘉;“醉紅妝”如美人酒後,不勝嬌羞;“芙蓉麵”似出水芙蕖,分外嫵媚。

張永壽的剪紙講究以“形”傳“神”,他剪的菊花,不僅外形美,而且神韻足,呈現出不同的個性。

“浣紗”力現其“飄”,“柳線”強調其“奇”,“懶梳妝”誇張其“懶”,“萬卷書”突出其“卷”,真是巧奪天工,妙趣橫生,表現了揚州剪彩的無限風采。

揚州剪紙藝人張永壽在其漫長的剪紙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剪紙經驗:

剪飛鳥要從翅膀剪起;剪遊魚要從頭部剪起;剪老虎要從後腳趾剪起;剪花卉則根據不同的花卉特點而異,像“羅漢須”,初開時是直瓣,盛放時就起卷,形成螺絲圈,剪這種菊,要一瓣一瓣從裏往外圈著剪,剪成後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組成一朵形象特殊、風味別具的菊花。

而“鷺鷥羽”花開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剪這種菊,要運用“掏剪法”,剪起處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線條的粗細大小,要參差有致,變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鷺鷥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

閱讀鏈接

張永壽是揚州剪紙藝術的優秀代表。他經曆70多個藝術春秋,創作了數千幅剪紙。其主要作品有1950年的《百花齊放》、1970年的《百菊圖》和1980年的《百蝶戀花圖》三部剪紙集。《百花齊放》剪紙集出版時,郭沫若同誌為之寫詩雲:“揚州藝人張永壽,剪出百花齊主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

1979年,張永壽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日本朋友稱譽他為“人間國寶”。

剪紙藝術蘊含豐富寓意

每到新春佳節之時,我國許多地區的人們都會在窗戶貼上各種象征美好寓意的剪紙窗花。這些窗花的出現,不僅烘托了節日氣氛,也為人們帶來了吉祥的寓意,還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為此,我國剪紙藝人在創作時,紙一般采用平視構圖,用展開式的思維方式,將若幹形象創造性地組織起來,通過畫麵之間連貫、對比的結構,表達人們的某種願望,主要有借物喻義、形象性、諧音性、寓意性等。

■ 窗花

其中,借物喻義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我國的剪紙作品中常借動物、植物等形象表達特定含義。如在我國龍是權力和威望的象征,但是在剪紙中卻常常與鳳相結合,我國人民常用“龍鳳呈祥”來表示對新人的祝福,龍飛鳳舞的大紅剪紙是新婚時歡悅、幸福、美滿的象征。

又如“魚躍龍門”,剪出一條大鯉魚在飛騰跳躍,越過了高聳壯觀的龍門,象征著更上一層樓,象征改變自身命運和前途的飛躍。

■ 傳統剪紙《魚躍龍門》

鶴 寓意延年益壽。在古代是一鳥之下,萬鳥之上,僅次於鳳凰,明清一品官吏的官服編織的圖案就是“仙鶴”。同時鶴因為仙風道骨,為羽族之長,自古就被稱為“一品鳥”,寓意第一。鶴代表長壽、富貴,據傳說它享有幾千年的壽命。鶴獨立,翹首遠望,姿態優美,色彩不豔不嬌,高雅大方。

如果需要表達祝賀延年益壽的主題時,借物喻義多用鬆樹、仙鶴、壽桃、老壽星等圖案。這種借物喻義的方法,在傳統剪紙中到後來還一直傳承著呢!

用物體的特定形態來表示所要表達的內容,是剪紙藝術表達願望的另一種方法。

如剪《心心相印》就是利用兩個心形相互重疊來表達夫妻情投意合。《四季平安》以瓶底的平直來表達平穩平安之意,梅花、迎春花、荷花、菊花則代表一年四季。

《金蛇富貴》中蛇的身體形態很像用繩子串起來的一串古銅錢,所以蛇也稱為“富貴蛇”,代表財富之意。《幸福綿長》是利用盤長,就是中國結、寶相結的形態彎曲迂回無始無終的特性,祝願幸福長久永遠不斷的意思。

《福在眼前》用中心有孔,就是有眼兒的古銅錢來表現幸福就在麵前的理想。《幸福如意》采用古代宮廷中“如意”形狀的雲紋,表達幸福如意的美好寓意。《扣碗》則是利用兩個相互扣合的碗,表達陰陽結合的意思。

龍鳳呈祥 我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之一。在我國的傳統理念裏,龍和鳳都是最為神聖的祥瑞之獸,都代表著吉祥如意。龍鳳一起使用更是代表著喜慶之事。在龍鳳呈祥的圖案裏,一般都是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則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龍鳳周圍瑞雲朵朵,一派祥和之氣。

■ 剪紙《五福捧壽》

另外,許多剪紙是采用漢語詞語中的諧音。比如剪紙《事事如意》就是利用“柿”與事情的“事”為諧音。《喜上眉梢》中的“梅”與眉毛的“眉”為諧音字。

《五福捧壽》是利用蝙蝠的“蝠”與幸福的“福”為諧音字,因此剪紙中蝙蝠代表幸福。《大吉大利》中的“雞”與吉祥的“吉”為諧音字,所以雞代表吉利祥和的意思。

《連年有餘》中的“蓮”與連接的“連”、“魚”與多餘的“餘”是諧音字,代表生活富富有餘。《一路連科》中的鷺鷥的“鷺”與道路的“路”、蓮花的“蓮”與連續的“連”為諧音字,表示祝願考生連續考試得中的意思。

《平升三級》中瓶子的“瓶”與平安的“平”、“笙”與升遷的“升”、“戟”與“級”皆為諧音字,用於祝願職位平安升遷,仕途飛黃騰達。

《福祿壽喜》中“蝠”與“福”、“鹿”與“祿”都為諧音字,用以表達美好的祝願。

《歲歲平安》剪紙中麥穗、穀穗的“穗”與代表時間的“歲”為諧音字,是春節常用的祝福題材。

除此之外,我國的剪紙藝人還常用特定的事物來寓意所要表達的內容。

如剪《獅子繡球》,這就寓示著“獅子滾繡球,好的在後頭”的美好願望。剪一個長著兩個頭和一對翅膀的鳥,寓意著夫妻雙方在工作和生活中比翼齊飛的意思。

■ 剪紙《老鼠偷葡萄》

笙 是我國苗、侗、水、瑤、仡佬等民族的單簧氣鳴樂器,也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古代八音樂器之一。笙的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民間常用於蘆笙舞伴奏和蘆笙樂隊合奏。

《老鼠偷葡萄》《魚鑽蓮》就意味著男女結婚生子之意,老鼠、金魚寓意男性,葡萄、蓮花則寓意女性,因為葡萄和蓮花可結子,即生育後代。

《鳳凰戲牡丹》、《鴛鴦戲水》寓意夫妻恩愛和睦。《鬆鶴延年》用鬆、鶴組合在一起寓意長壽的意思。《喜洋洋》中的喜鵲寓意喜事,民俗中認為喜鵲是報喜鳥,能預報喜事。

傳統剪紙在創作手法上還常將借物喻義、符號表意、諧音取意等結合來表達不同的主題思想。

表現吉祥如意的,如龍鳳呈祥、喜鵲登梅、吉慶有餘、魚躍龍門、五子登科、三陽開泰、一帆風順、平安吉祥、四季平安等。

表現延年益壽的,如鬆柏常青、鹿鶴同春、鬆鶴延年、仙鶴蟠桃、壽比南山、龜年鶴壽、耄耋富貴、祥雲鶴芝、五福全壽、八仙祝壽、麻姑獻壽、齊眉祝壽、福壽雙全、南極仙翁等。

表現納福招財的,如連年有餘、豐年獻瑞、五穀豐登、福祿喜慶、五福同慶、迎祥納福、天官賜福、招財進寶、金玉滿堂、五路財神、福如東海、寶聚財豐、招財童子、和氣生財等。表現婚戀祝福的,如鸞鳳和鳴、鴛鴦交頸、燕侶雙飛、龍鳳朝陽、龍飛鳳舞、龍鳳雙喜、花好月圓、花開並蒂、鳳戲牡丹、竹梅雙喜、如意蓮花、鵲橋相會、和合如意、百年好合、鴛鴦登蓮等。

表現祈子繼嗣的,如麒麟送子、連生貴子、天仙送子、鴛鴦貴子、蓮花育子、金鍾扣娃、娃變童子、榴開百子、鼠吃葡萄、鼠登燭台、鼠吃南瓜等。

■ 剪紙《鴛鴦登蓮》

閱讀鏈接

除此外,剪紙通常選擇的意象有娃娃、葫蘆、蓮花等,這些形象象征多子,我國傳統認為多子便會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魚蟲等因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表達了人們渴望家畜興旺、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也是剪紙表現的重要內容。

我國的剪紙藝術首先是一門畫麵藝術,不過,欣賞剪紙的畫麵隻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體會畫麵背後的意思。

精美剪紙藝術的誕生

■ 裝裱好的剪紙

剪紙是純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剪刀剪是借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

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鬆軟混合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畫。創作的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剪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出多個剪紙圖案。

■ 《春到草原》剪紙

裝裱 古代稱作“裱背”、“裝潢”和“裝池”,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早在1500年前裝裱技術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對於裝裱的製作、防腐,裝裱用紙的選擇,以及古畫的除汙、修補、染黃等都有文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