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要創作一幅精美的剪紙,要從起稿開始,然後是剪刻、揭離、粘貼、成品修改、複製、熏樣、曬樣和裝裱。
起稿布局就是對畫麵進行具體描繪,畫出黑白效果。一般來說,稿子越細,刻起來越省事。
圖案畫好後就要開始剪刻了。如果是用刀刻,就必須將畫麵和紙用訂書機訂好,然後把紙的四角固定在蠟盤上。一般來說,人物要先刻五官部分,花鳥要先刻細部或緊要處,再由中心慢慢向四周刻。
刀刻的順序也如同寫字一樣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由小至大,由細至粗,由局部至整體。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在刻的時候,盡量避免重複用刀,不要的部位必須刻斷,不能用手撕。否則,剪紙就會因為帶毛邊而影響美觀。
毛筆 是我國古代漢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其種類很多,一般寫字的筆,大致分軟性、硬性、中性三類。軟性的筆有羊毫、雞毫等;硬性的筆有紫毫、狼毫、鼠毫等;中性的筆稱“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兩種。
■ 《昭君送子》
剪刻完畢後需要把剪紙一張張揭開。電光紙、絨麵紙因為紙麵光滑,比較容易揭開。單宣紙和粉連紙因為紙質輕薄,又經悶潮和上色,容易互相粘連,就比較難揭開了。
所以,在揭離之前,一定要把刻好的紙板輕輕揉動,使紙張互相脫離,然後再將第一張紙角輕輕揭起,一邊揭一邊用嘴吹,幫助揭開。揭離完畢後,還需把成品粘貼起來,以便保存。粘貼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是把剪紙平放在托紙上,用毛筆或細木條蘸糨糊由裏向外一點點粘住,這種方法不能使剪紙全部粘平,速度也比較慢,不過優點是比較簡便。第二種方法是把剪紙反過來平放在紙上,然後用排筆蘸調稀了的糨糊,輕輕地平刷在要托的紙上。
但是,這時候注意不要把紙刷皺起來,刷子上的糨糊一定要少,然後很快地把刷好糨糊的這一麵扣合在剪紙的背麵,用手輕輕壓平,使剪紙全部平粘在托紙上,輕輕揭起,並晾幹夾平保存。所用的粘劑除糨糊外,白乳膠也可以用。
隨後就到了成品修改的階段了,因為在剪刻過程中,有時難免會走刀剪壞,特別是刻紙,如果屬大麵積刻壞,就不易修好。如小麵積刻壞,可把局部刻去,然後補上一塊再重新進行刻。
彩色剪紙染壞了是不能覆蓋的,所以也隻能將染壞部位刻去,重新補上一塊再染。因此,修改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後再下刀。
卷軸 是中國畫裱畫最常見的體式,以裝有“軸杆”而得名。一般一幅作品裱為一軸,也有多幅作品裱為一軸的。國畫的計量單位“軸”,即由此而來。卷軸有直幅和橫幅之分。立軸、吊屏、中堂為直幅,橫披、手卷為橫幅。
■ 《浴子圖》剪紙
接著到了複製、熏樣、曬樣的階段了。
複製的方法是把剪紙樣放在白紙上,一起平放在水中,待水浸透紙麵,而又不含水珠時,將刻紙和白紙同時拉出,貼在木版上,然後將紙朝下放在油燈上蒸,這時不要離燈頭太近,以免把刻紙燒焦。
假如需要大量製作,可采取曬藍圖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把原稿和刷好一層由赤血鹽跟水配製而成藥液的白紙黏合在一起,並用兩塊玻璃夾緊,把其放在陽光下曬三四個小時,等顯影後用清水洗淨紙上的藥液,就可以複製了。
剪紙的最後一道程序是裝裱。裝裱一般使用鏡框裝裱、紙版裝裱、卷軸裝裱和壓膠裝裱等幾種形式。
鏡框裝裱在裝剪紙時,需要將剪紙的四周用少量的白色乳膠粘連在托紙上,托紙的顏色選擇要根據剪紙的顏色而定。
紙版裝裱分為平麵裝裱和立體裝裱。平麵裝裱是將剪紙用透明乳膠全部粘連在事先設計好的紙版上就可以了。立體裝裱是把紙版分成兩層,中間夾著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紙,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紙貼好,這種裝裱雖然相對有些麻煩,卻能給人一種立體的空間感。
卷軸是裝裱中國畫的一種形式,它莊重、大方,掛在房間裏很有氣魄,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用來裝裱剪紙自然是最好的一種方式了。
隨著透明化學材料越來越多,剪紙的裝裱也變得越來越精美。其中的透明樹脂膠,加進少許凝固劑,製成膠水。再將剪紙平放在玻璃上,將配好的膠水倒在剪紙上麵,然後用木架繃平的玻璃紙平放在膠上,再用橡皮滾筒壓平,放在400℃的燈光下烤幹。用這種方法裝裱後非常精美,並且能夠永久保存。就這樣,經過繁雜的六七道工序後,一張精美的剪紙藝術就誕生了!
■ 剪紙
閱讀鏈接
我國民間剪紙的題材大致可以分為風俗習慣類、勞動場景類、神話傳說類和風景名勝類。其中風俗習慣類剪紙主要是根據人們多年保留延續下來的一些生活習性、風俗習慣等創作的剪紙。像青年人結婚時都要貼大紅喜花,大都以龍鳳呈祥、魚戲蓮花、榴開百子、喜上眉梢、鴛鴦戲水等喜慶吉祥內容為主,以此表達婚姻的美滿等。
勞動場景類的剪紙主要以人們的春耕、夏鋤、秋收、冬藏等具體勞動場景為內容來進行創作。
神話傳說類的剪紙圖案主要是根據一些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為基本內容。
風景名勝類的剪紙以祖國的名山大川、文物古跡、古典建築等為創作題材。
繽紛剪紙裝飾美好生活
■ 金童玉女剪紙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小孩一出生,父母就要請村裏巧手慧心的婦女進行剪紙祝賀。傳統的剪紙題材有“觀音送子”、“坐蓮娃娃”等,貼在牆上,表示添喜的意思。
當孩子長至12歲時,孩子父母又要請親朋好友前來慶賀一番,首當其衝的項目是讓外祖母親手剪一套“長命百歲圖”貼掛在房間中央。
等到中午12時,由外祖母給外孫念“長命百歲圖”的吉祥語:
九石榴,一佛手,守住親娘再不走;
頭上頂金魚,懷裏抱喜兔,歲數活個九十九。
■ 《福祿壽喜》水彩剪紙
等到孩子長大結婚時,一張張寓意豐富的剪紙,把居室、小院裝點得紅紅火火、歡樂祥和。一進大門,剪貼一對雙喜,上方飛一對喜鵲,下方是一對羊,寓意為喜氣洋洋。
新房床上剪貼一對鴛鴦,寓意恩恩愛愛,永不分離。新房牆壁上剪貼圓形“龍鳳呈祥”“蓮生貴子”,意味著圓滿祥和、家庭幸福。
慢慢地隨著時間遷移,這對新人也慢慢變老了,等到了七八十歲、兒孫滿堂時,祝壽的剪紙就占重要地位了,最常用的有“福祿壽喜”。
其樣式是用蝙蝠代表幸福,一隻梅花鹿安排在下邊,厚重穩當,並巧用“鹿”的諧音代表祿。桃子安排在畫麵的中心部位,占去剪紙的主要畫麵,形成了桃與鹿的不協調,這樣的誇張突出了桃在祝壽中的重要作用。
在桃子周圍長滿了鮮嫩的葉子,以襯托桃子的強大生命力,是含義雙重。上麵裝飾一對喜鵲,代表“喜”,組合了一個完整的畫麵,那就是“福祿壽喜”,以此來表示對老人的衷心祝福。
喜鵲 又名“鵲”、“客鵲”、“飛駁鳥”、“幹鵲”和“神女”,多生活在人類聚居地區。喜鵲叫聲婉轉,在我國民間將喜鵲作為吉祥的象征,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及畫鵲兆喜的風俗在民間都頗為流行。
■ 水彩剪紙鴛鴦
搖錢樹 是我國曆史民間傳說中的一種寶樹,搖搖它就會落下金錢來。北京舊俗中有歲末做“搖錢樹”祈年的習俗。在浙南一帶的舊俗中,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在門前掛“搖錢樹”,預示新的一年錢財滾滾來。
等老人去世以後,又要用到喪俗剪紙了。老人過世,農村稱為“白事”,要過得熱鬧隆重,在靈堂的布置上,關中廣大農村,大門前要懸掛出嫁女兒送來的“莽紙”。
靈堂前安放遺像的“暖窩子”,和女兒或外甥送來的、貼有石榴蓮花剪紙圖案的“紙格子”以及金男玉女、金山銀山、搖錢樹等陪葬品安放兩邊。出殯的棺罩用彩紙糊成,上麵貼有八仙人物、二十四孝及各種戲曲人物等剪紙。
有些地方為了讓死者在望鄉台上和家人告別,鄉民中便有大門之外掛望母紙的習俗。望母紙懸掛在9米或12米長的高杆上,筒狀,先用蘆葦、竹篾等做成圓形骨架,外用剪成貫錢的白紙粘接,長須及地,頂端有金銀鬥、白紙旗、紙吊牌、紙繡球等。
陝北過白事,兒女們要為老人訂購一套紙做“宅院”,供老人在冥間享用。喪葬用的陪葬品,關中老鄉稱“紙紮”,陝北老鄉稱“紙活”,一套有50多件,其中主要為宅院。
宅院的布局及各種生活用具,似一個豪華的貴族莊園,樓台亭閣、仆人侍女、騾馬牛羊、豬狗雞鴨樣樣俱全。
由此可見,我國的剪紙藝術早已貫穿進人的一生,與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緊密聯係在一起了。具體地來說,跟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有窗花、牆花、燈花、掛箋、衣櫃花、禮品花等。
窗花是剪紙中最常見的,因此窗花又有剪紙的別稱之說,運用最廣泛。農村窗戶多用紙糊,每年春節前都要重新更換新紙,然後貼上色彩鮮豔的剪紙窗花,顯得喜慶熱鬧,特別有年味。
在古代時,農村的窗戶沒有玻璃,隻有木檔,做好後糊上白紙。各地的門窗也都尺寸不同,但窗花的內容都是吉祥的圖案,內容豐富,戲曲人物、花鳥魚蟲等,都可以在窗花上看到。
窗花可以說在民間剪紙中占了絕大部分,許多地區還以窗花作為剪紙的代稱。
春節貼窗花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能體現民間藝術形式的節日。貼窗花從臘月初八就已經開始,民俗中稱十二月為臘月,所以稱這個節日為“臘八節”。
紙紮 淵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後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紙紮的種類:一是神像,如入葬時焚於陵墓前的大件紮製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戲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築,如靈房、門樓、牌坊、車轎等;四是明器,包括飲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獸類。
■ 紙紮
■ 形式對稱的窗花
傳說古代中原有一年遭災,樹皮草根都被饑民吃盡,寺廟的僧侶們為了救眾生,就把平日化緣集存的各種粗米雜豆全部拿出來熬成粥,在街上舍粥救難,才勉強度過災年。
後來每年到了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用各種雜豆雜米煮的素粥,又稱“佛粥”“八寶粥”“臘八粥”,用來紀念當年救他們性命的僧人之恩。所以,臘八節也稱“粥節”。
在這個節日時,家中多貼五穀豐登、豐衣足食等題材的剪紙,祈求來年無災害,祝願家中吃穿無憂,同時通過聽長輩講述臘八節的來曆,提醒人們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送灶神”日,也是準備過年的標誌。這一天早晨把頭一年貼的剪紙“灶神”從灶台上取下來用火燃了,這個儀式稱為“祭灶”或“送灶神”。
從這天開始,家家戶戶不用再查黃曆,隨時都可開窗掃塵,準備過年的年貨。這以後六七天是一年中家務最繁忙的階段,也是家家為春節剪製剪紙最集中的階段。
送灶神 在我國民間,灶神是保佑百姓“五穀豐登,財源廣進”的菩薩。他每年都要向玉帝稟報凡間百姓的好壞善惡,百姓為了讓他在玉帝麵前為自己說好話,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送灶神時都會用湯圓、麥芽糖等甜的東西祭拜。
■ 貼上剪紙圖案的花燈
鄰裏之間走村串戶相互交流剪紙樣子,看誰家的窗格子布置得好,貼的窗花好看,相互觀摩,相互學習,達到提高自己剪紙技藝的目的。
大年三十兒,人們在原來貼好角花、邊花這些輔花的窗戶上,貼中心主花如《喜鵲報春》《吉祥如意》《歲歲平安》《連年有餘》《事事如意》等各色各樣的剪紙窗花。
窗花類型的剪紙,因受窗欞格布局大小的影響,普遍尺寸較小。為了避免窗花遮擋陽光,一般都剪得非常細膩,俗稱“窗花要剪得單根細葉的”。各色各種形態的窗花與各種不同的窗戶窗欞相互映襯,形成了獨具我國民情的藝術氛圍。
牆花是我國民居必不可少的形式,房子的主人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向往剪出來,貼在牆圍上或頂棚上,多為方形和圓形,也稱“牆圍花”或“頂棚花”。牆圍花的整體造型為方形,頂棚花多數為圓形。
牆圍花、頂棚花剪的尺寸篇幅都很大,表現的內容也很廣泛,技法也比較複雜多變。牆圍花因不受窗格的限製,比較自由,可大可小,剪紙的線條可以有大塊的黑白對比。
燈花是專貼在燈籠上的剪紙,多為神話故事、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等題材。因為外形受所貼燈籠的形狀製約,篇幅大小不一。
最為獨特的一種燈的燈壁分為內外兩層,把剪紙貼在內層上,在燈籠中心點燃蠟燭,隨著蠟燭火苗熱量逐漸上升推動燈籠上麵的紙輪,紙輪連接的內層就跟著徐徐旋轉,透過外層四周預留的小窗就可以看到內層徐徐轉動的一幅幅人物、動物剪紙。
■ 走馬燈
燈籠 我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我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曆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我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這些剪紙人物、動物就好像活了起來,因此人們形象地稱這種燈籠為“走馬燈”。
掛箋又稱“吊箋”“門箋”“喜箋”,是過年所用剪紙中最常用的一種。這種形式是由唐宋時期掛“春幡”的習俗轉化而來的。
掛箋有多幅形式,也有單幅形式。多幅的掛箋最為常見,中心或組成一句祝福話,或采用一個字重複的組合形式,如福箋,也有中心采用花鳥、動物、人物作為主題創意。
貼掛箋有驅邪、招財之意。掛箋有大有小:大者有一整張紙大,貼於堂屋二梁上,又稱“堂喜箋”;中者貼於門上;小者貼於窗前,稱為“窗箋”,也有貼於灶台、神龕之上的。
多幅掛箋常常成排掛在家門口、屋簷下或院門外側,這樣的門箋一般每套為5張,有單色的,但大多是紅色的,更多的是五色的稱為“套色門箋”。
衣櫃花是居住房間內常見到的一種剪紙形式,包括床具、衣櫃、梳妝台等各種生活器具上貼的剪紙。大小尺寸隨著所貼器具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神龕 一種放置神明塑像或者是祖宗靈牌的小閣,規格大小不一,一般按照祠廟廳堂的寬狹和神位的多少而定。比較大的神龕有底座,是一種敞開的形式。祖宗龕無垂簾,有龕門。神佛龕座位不分台階,依神佛主次設位;祖宗龕分台階按輩分自上而下設位。因此,祖宗龕多為豎長方形,神佛龕多為橫長方形。
■ 門簷上的掛箋
貼於梳妝盒上的剪紙尺寸就很小,僅有幾厘米。貼於包圍床的暖閣上的剪紙尺寸相應就大一些,有幾十厘米至1米左右,題材多以花鳥魚蟲為主。
刺繡花粉本又稱“繡樣”,是用於刺繡的樣本,種類非常多。用於衣著上的花樣有鞋頭花樣、衣領花樣、衣袖花樣、兜口花樣、手套花樣、帽子花樣等;用於家居飾物的各色花樣,如枕頭花樣、幔帳花樣、門簾花樣等。
繡花樣對刺繡工藝的作用非比尋常,造型優劣直接關係到刺繡紋樣的成敗。用繡花樣刺繡時,施針便利,隻需沿紙邊下針,即可得到平整的線條或齊整的輪廓。
由於紙樣的襯托作用,刺繡紋樣會出現高鼓平滑的效果,有效地增強了繡品的裝飾性。有些繡花樣還帶有針孔構成的虛線,以便於繡者施針和變換顏色。
禮品花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彼此之間往來互相送禮所需的剪紙形式。每逢過年過節或生活中的大事,親友之間互送禮物往往都要在禮物上貼禮品花剪紙,以表示誠意。
像送高中的秀才或舉人等,禮物便可貼《一路連科》,祝願他學業有更大進步。朋友家搬遷,祝賀喬遷之喜,贈送禮物時就可以貼題為《金玉滿堂》的剪紙。
禮品花所用顏色都為大紅色,以表達祝賀喜慶的心意。不過,禮品花的形式並不固定,通常是根據禮品的形式而定,一幅小小的禮品花體現了民俗、民間藝術的淳樸之美。
老人做壽、年輕人結婚、小孩滿月等都有不同的圖案。祝壽送長壽麵,剪一些福、祿、壽放在壽麵上。結婚剪雙喜放在禮品上,小孩滿月剪金玉滿堂,以表示喜慶。
除此之外,還有兜子花、鞋麵花、上衣花、下衣花、枕頂花等人們生活衣飾繡品類剪紙和室內裝飾繡品類剪紙,以及其他眾多的小件繡品類剪紙,真可謂豐富多彩。
閱讀鏈接
在山西,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
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
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初七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
十月初一寒農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托生者對亡人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