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反臣陳豨(1 / 2)

自三家分晉以來,趙便是天下大國,而且對秦漢定都的關中(包括洛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屏藩作用,戰略地位不言而喻。雖然周昌被任命為趙國相,但周昌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劉如意不被呂雉暗箭傷害,在軍事上沒什麼作為。

趙國及北方的代國地近匈奴,需要有一個強硬的將軍駐守二地,防備匈奴南下。除了戰神韓信之外,劉邦手下還有許多名將,但劉邦卻提出了一個讓人有些意外和冷門的人選——陽夏侯陳豨。

關於陳豨的出身,《史記》甚至說不清陳豨是什麼時候跟從劉邦的,隻記載陳豨是宛朐人(今山東菏澤西南)。不過《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陳豨至少在劉邦進軍灞上時就已經封侯,但不是陽夏,直到陳豨跟著劉邦北上打敗韓王信和臧荼後,才被封為陽夏侯,算是準一線的地位。

陳豨的官方職務是代國相,這其實是一個軍事職務,因為陳豨的任務是督代、趙兩國及北方邊境上的漢軍,防備匈奴入侵。雖然劉邦堅定地執行同姓封王的政策,但此時的代國卻已經沒有劉姓宗室為王。之前劉邦立自己的弟弟劉仲為代王,結果劉代被匈奴人嚇跑,隨後劉邦又立愛子劉如意為代王,但不久又改封為趙王。而下一任代王,即後來的漢文帝劉恒還沒有出現在曆史舞台上,所以陳豨是實際上的代王,位高權重。

不過陳豨畢竟不是名義上的異姓諸侯王,並沒有觸及劉邦鏟除異姓王的政治底線。劉邦曾經解釋過他為什麼派陳豨守代國邊境,原因是陳豨常年跟隨在自己身邊,劉邦信得過他。

雖然不清楚陳豨生於哪一年,但從《史記·太史公論》“(陳豨)少時數稱慕魏公子”這句記載來看,陳豨在年輕時應該見過著名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魏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以養士聞名天下,趙王張耳年輕時做過魏無忌的門客,所以陳豨的年齡很可能和張耳相當,應該在五十歲上下。

信陵君養士三千,上侍君王,下愛姬妾,宴有鼓吹,行備車馬,排場非常大,讓年輕的陳豨羨慕不已。陳豨一直在江湖上沒混出什麼名分,所以他暫時還沒有足夠的物質條件效仿信陵君。

現在陳豨坐鎮一方,手握重兵,儼然異姓諸侯王,自然就有條件養士了。陳豨揮金如土,招攬天下賓客,陳豨身上的江湖味比較濃,待賓客禮賢下之,常為布衣之交,所以人皆歸之。養士在當時是尊貴社會身份的象征,諸侯們養點社會散閑人員很正常,但陳豨廣致天下賓客,卻讓陳豨的鄰居、趙國相周昌起了疑心。

愛養士,這算不上什麼壞毛病,但陳豨不應該帶著門客四處炫耀,好像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陳豨已經飛黃騰達似的。有一次陳豨因事路過趙國,他不是輕車簡從,而是帶著數千門客一起乘坐千餘輛豪車,浩浩蕩蕩地好似蝗蟲過境一般來到趙都邯鄲,邯鄲城中的旅館全都爆滿。

陳豨不是諸侯王,但架子擺得比諸侯王還要大,自然就引起了出自沛人集團的周昌的極大不滿。周昌自劉邦沛縣起義以來就一直跟在劉邦身邊,百戰搏命,才撈到一個汾陰侯,陳豨才立多大功勞,就敢擺諸王儀仗?周昌隨後赴長安向劉邦舉報陳豨有不法行為,難說沒有一點嫉妒心。

周昌舉報陳豨的罪名其實也是莫須有,他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陳豨要謀反,隻是含糊不清地說陳豨廣招賓客,在外掌管重兵,有可能謀反。劉邦似乎對用陳豨守代、趙有些後悔,劉邦以為陳豨很聽話,沒想到是個比韓信還難纏的刺頭。

不過要說陳豨有謀反的意思,恐怕劉邦也不太相信,但真正讓劉邦對陳豨不滿的,還是陳豨過於招搖高調的處事方式。韓信功高蓋世,也不過大擺儀仗衣錦還鄉,至少韓信也沒有養士三千的記載。陳豨何德何能,就敢自比信陵君魏無忌?

劉邦也意識到了,陳豨現在的地位和異姓諸侯王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比身處內地的彭越、英布更危險,萬一陳豨勾連匈奴入侵,後果不堪設想。但反過來說,陳豨是自己任命為代相,並領代、趙之兵的,在僅有周昌莫須有之詞的情況下無法給陳豨定罪。

劉邦想到了一個間接除掉陳豨的辦法,就是他派人去調查陳豨的數千門客,這些人魚龍混雜,難免會有貪贓枉法的把柄被劉邦拿住,然後把禍水引到陳豨身上。像這樣的案情調查,按常理來說應該是秘密進行的,而且以漢國司法係統的能力來說,做到這一點並不難。

讓人疑惑的是,劉邦調查陳豨門客的事情鬧得天下皆知,不僅陳豨本人知道,甚至遠逃匈奴的韓王信也對此事了如指掌。其實劉邦這麼做,還是延續了他處理異姓王問題的一貫思路,即通過各種明或暗的手段,逼異姓王造反,然後劉邦可以名正言順地消滅他們。除了已經被劉邦軟禁的韓信,劉邦對其他異姓王在軍事上的較量是充滿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