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此次親征陳豨,很可能就是避人耳目,自己離開長安,造成自己與韓信被殺無關的假象,黑鍋由呂雉來背。而且呂雉本人也願意背這個黑鍋,因為這是她控製最高權力的最佳機會。呂雉有才無威,但她又不擅長戰爭,所以她隻能在政壇上折騰。呂雉以殺立威,通過殘酷的政治洗牌,誅殺異己,為自己在不久後的親政打下基礎。
至於說劉邦親征時,想帶韓信北上,而韓信以有病為借口,拒絕從軍,這應該是漢朝史家的曲筆。隻有把韓信留在長安,呂雉或劉邦才有可能更順利地誅殺韓信,否則帶韓信上前線,一旦前線鬧出兵變,軍隊擁立韓信,劉邦半點活路也沒有。如果真出現這種局麵,長安城中的呂雉、蕭何同樣沒有活路。甚至不排除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即韓信本人希望隨劉邦上前線討伐陳豨,以證明他對劉邦的忠誠,卻被劉邦拒絕。
《史記·彭越傳》記載,劉邦親征陳豨時,曾經下詔要求梁王彭越親率軍隊去北線配合他。彭越可能是出於擔心劉邦下黑手的考慮,拒絕出征,隻是派出大將率軍北上,氣得劉邦大發脾氣,派出使者去梁國大罵彭越。劉邦不放心彭越,又怎麼會放心實力比彭越更強的韓信?
韓信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慢慢地陷入一個可怕的陰謀之中,他已經習慣了高級囚徒的生活。每日裏錦衣玉食,無所事事,這樣的日子,他已經過了六年。雖然韓信的生命還存在,但籠子裏的金絲雀更向往籠子外麵更廣闊的天空,而不是做一個被人觀賞取樂的寵物。
韓信從落魄出道到走向人生最高峰,用了四年時間,而他從楚王的位子上被劉邦用計騙倒,然後軟禁,僅僅隻有十個月的時間。從漢六年(前201)以後,江湖上就已經沒有了戰神的傳說,韓信的故事漸漸被人們忘卻。
天才往往習慣於寂寞,但其實也更害怕寂寞,他們人生的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而不是困在活死人墓裏虛度光陰。雖然中原已經平定,但北方的匈奴日漸強大,韓信渴望能繼續率兵征戰,繼續證明他在軍事上不可超越的天才。隻是劉邦斷然不會再給他這樣的機會了,劉邦寧可冒危險親征,甚至在白登之圍差點被冒頓吃掉,依然沒有考慮起用韓信。
韓信還是原來那個單純的少年韓信,劉邦卻已經不是原來的劉邦。
劉邦和呂雉之間有許多矛盾,劉邦一直打算廢掉呂雉及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和劉如意。呂雉也在四處拉攏大員,鞏固自己的地位,但他們對韓信的態度,雖小有出入,但大體是相同的。韓信的忠誠,在他們看來是不存在的,存在的隻是韓信對於漢朝巨大的威脅。
從劉邦之前對韓信的態度來看,不殺甚於殺,但可能是出於以呂雉為代表的後黨集團的強烈要求,再加上劉邦自知時日無多,為了大漢王朝的千秋萬代,劉邦忍痛同意對韓信實行定點清除。
謀殺韓信的計劃,是韓信最大的恩公,曾經被韓信視為再生父母的丞相蕭何提出來的。《史記·蕭相國世家》:“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後用蕭何計,誅淮陰侯。”韓信想到了劉邦對自己的軍事天才“羨慕嫉妒恨”,呂雉也就早就想對自己下手,但單純的韓信絕對不會想到,真正把他送進地獄的,居然是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