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韓信人生的悲劇所在,他自己重感情,便認為天下人都重感情。韓信總是一廂情願地把曾經幫助過他的人視為恩人,別人對他有過滴水之恩,他必當湧泉相報。平心而論,蕭何不是壞人,而且人品比較端正,但韓信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個人感情和本集團利益的主次關係。
前麵說了,蕭何是漢朝居統治地位的沛人集團的核心成員,蕭何本人的利益是和劉邦、呂雉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屬於一種依附型的存在狀態。漢在,蕭何在;漢亡,蕭何亡。
假如韓信“造反”成功,勢必鏟除與韓信利益直接衝突的沛人集團。縱然韓信出於對蕭何當年推薦自己的感恩,用蕭何為相,蕭何在政治上沒有任何盟友,隨時可能被韓信,甚至是韓信的繼承者拿掉。而蕭何和沛人集團的關係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蕭何的安全反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證。
也許蕭何在感情上並不想置韓信於死地,但他將麵對來自劉邦或呂雉以及沛人集團施加的強大政治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蕭何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他隻能設計除掉韓信,以求自保。
蕭何留給後人的印象是忠厚長者,長於文而短於武,靜訥少言,實際上蕭何不過是在自己身上塗抹了一層道德的保護色而已。都說劉邦是條變色龍,蕭何的變色能力絲毫不遜於劉邦,蕭何對劉邦的態度不斷出現變化可以證明這一觀點。
劉邦在做泗水亭長時,因為要去鹹陽出差,但他身上沒多少錢,官場上的哥們兒每人給了劉邦三百錢做路費,而蕭何獨出五百錢。蕭何的用意很明顯,想借機搞好和劉邦的關係,也許劉邦有飛黃騰達的日子,蕭何肯定會連本帶利收回這個人情。
後來劉邦回到沛縣,殺掉沛令,眾人商議反秦大計,要推舉一個頭領。以當時的資曆而言,劉邦的聲望最高,但蕭何也不是沒有希望做老大,而蕭何和曹參這兩位文職吏員卻極力推薦劉邦出頭。二人把劉邦推到前台,並不是因為劉邦有能力做老大,而是蕭何擔心他做了頭領,萬一反秦失敗,秦朝會拿蕭何滿門開刀,所以讓劉邦來頂包。
蕭何和劉邦的私交在外人看來幾乎親密無間,蕭何都會對劉邦使這種外人很難察覺出來的小心眼,更遑論與蕭何非親非故的韓信。蕭何在漢中力薦漢中,與其說蕭何愛才,不如說蕭何是在利用韓信幫助他殺回沛縣。蕭何實現了這個目標,韓信的價值也被蕭何榨幹了,對蕭何來說,韓信的存在不是一種保障,而是一種威脅。韓信不死,想必蕭何是睡不安穩的。
出於對韓信同樣的恐懼,蕭何和呂雉自然就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一張無形的大網早在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初,就已經悄悄地懸在了韓信的頭上,隻不過韓信沒有察覺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