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笑話:
英國詩人捷尼遜寫過一首詩,其中幾行是這樣寫的:“每分鍾都有一個人在死亡,每分鍾都有一個人在誕生……”有個數學家讀後去信質疑,信中說:“尊敬的閣下,讀罷大作,令人一快,但有幾行不合邏輯,實難苟同。根據您的算法,每分鍾生死人數相抵,地球上的人數是永恒不變的。但您也知道,事實上地球上的人口是不斷地在增長。確切地說,每分鍾相對有16749人在誕生,這與您在詩中提供的數字出入甚多。為了符合實際,如果您不反對,我建議您使用7/6這個分數,即將詩句改為:“每分鍾都有一個人死亡,每分鍾都有一又六分之一人在誕生……”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其實話語同樣代表一個人。古代希臘最偉大的雄辯家之一狄摩西尼曾說:“一條船可以由它發出的聲音知道它是否破裂,一個人也可以由他的言論知道他是聰明還是愚昧。”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們往往用內心的思想來評斷自己,但是,別人卻會從你口裏說出來的話來評斷你這個人。
花花公子在說服女性時,會很自然地加上“莎士比亞就這麼說過”等讓人感覺很有素養的話,也許就因為這句話,對方會認為他是一個有品位的人而樂於和他交往。這也就是在平常的言談中,適時地加一點有教養的氣質,會使自己獨特而留給別人深刻的印象。
像這樣把令人感覺到文化氣息的話,自然而然地加在談話之中,有助於提高自己的形象。但是,值得留意的是,如果使用得太頻繁,就會使“凝離效果”減弱,而給人一種往自己臉上貼金的不良印象。
當同夥,別做“叛徒”
在中國的人際交往中,這樣無形的規則明顯存在:人們往往會無條件地信任朋友、親人、“圈裏人”、自己人,把這些人定為可靠的人,認為他們說的任何話都是可信的,他們做的任何事都是正確的。而對於陌生人或反感的人說的話、做的事卻會毫無理由地懷疑、否定。
當同夥,別做“叛徒”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感慨:相較於營銷推廣、廣告傳播,口碑傳播的效果最好。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是為什麼呢?對於老百姓來說,企業的話不可信,專家的話不可信,明星的話也不可信,最可信的是隔壁大媽的話,因為隔壁大媽跟自己站在同一個陣營,是“同夥”,而且隔壁大媽因為認知有限,活動範圍有限,她沒有當“叛徒”的能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每次看到他,農夫都會覺得他的言行舉止很像偷斧頭的賊,“臉上的表情特別不自然,走路時腳步很慌亂,不敢正視我的眼睛,看到我開始繞著走了”,農夫心裏一次又一次地把鄰居家的兒子認定為賊。
幾天後,農夫在後院的柴堆裏找到了丟失的斧頭,他再看鄰居的兒子,竟覺得其言行舉止中沒有一點偷斧頭的模樣了,“笑容很真誠,眼神很單純,走路匆忙那是因為人家勤勞”。
這則故事描述的是心理學上的定勢效應,人們以前的心理活動會對以後的心理活動形成一種準備狀態或心理傾向,從而影響以後的心理活動。比如,我們先前認定為誠實的人,在心理定勢下,我們會認為他始終不會說謊;而我們認定老奸巨猾的人,即使他對我們表示好感,我們也會認為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