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讓他接受你的為人 (1)(3 / 3)

有這樣一種觀點:傷害你最深的人是你最親近的人,越是交心的朋友越可能給予你最致命的傷害,因為他最了解你的弱點。而對於朋友,我們會在自己周圍築起銅牆鐵壁,小心防範著,這樣最不容易受到傷害。同樣的道理,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才能更容易發現對方的弱點,學會從他人的立場出發是最好的攻心策略。

有“經營之神”之稱的鬆下電器公司的鬆下幸之助認為,很多人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從來都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人們在交往中,總有許多分歧。鬆下幸之助總希望縮短與對方溝通的時間,提高會談的效率,但他一直因為雙方存在不同意見、說不到一塊兒而浪費掉大量時間。他知道對方也是善良的生意人,彼此並不想坑害對方。後來,他學會從他人的立場出發,憑借這條哲學,他與合作夥伴的談判突飛猛進,人人都願意與他合作,也願意做他的朋友。

一回生二回熟,密切接觸提高熟識度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先向被試者出示一些照片,有的照片出現了20多次,有的出現了10多次,有的隻出現一兩次,然後請被試者評價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被試者更喜歡那些出現次數多的照片,即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就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指的是人們有喜歡、親近熟悉的人的傾向。

在生活中,“多看效應”非常普遍。

w的女友讓w給她的同事介紹男朋友,w說出了一個朋友的名字,女友氣得跳了起來:“你有沒有搞錯,他哪裏配得上我同事?”w很無奈:“這個朋友的各方麵條件都很好,追求的人很多。”其實,女友的同事並不見得有多美,不過,在她眼裏,與自己很熟悉的同事美若天仙,而與自己不熟悉的w的朋友縱使條件再好,也有很多不能容忍的缺陷。

正所謂:“日親日近,日疏日遠。”親密的人際關係形成以後,相互之間如果不再溝通交往,也會產生陌生感、疏離感,密切的人際關係也會趨向淡化。而如果見麵的次數越多,彼此間就越熟悉,互相喜歡的程度就越大。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通過互動接觸,主動提高對方對你的熟悉程度,這將有效地拉近人際距離。

有“推銷之神”之稱的原一平曾創造了用3年8個月登門拜訪71次,最終推銷成功的奇跡。

原一平了解到一家公司總經理很頑固,業內很多人上門推銷都遭到了拒絕,原一平決定挑戰一下。原一平登門拜訪時,一位麵目慈祥的老人打開了門,原一平猜測一定是總經理的父親。因為這位老人在聽完原一平的介紹後,就彬彬有禮地說:“總經理不在家,請改日再來。”“請您告訴我,他一般什麼時候在家呢?”“公司事多,這可沒準兒。”

原一平還想打探總經理的一些個人問題,但老人都以“不太清楚”為由推托了。就這樣,在接下來的三年多裏,原一平拜訪總經理撲空了70次。後來意外地從一個客戶那裏才得知,那位拒絕他的老人竟然就是讓他撲了70次空的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