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善於發現“給力”點 (1)(1 / 2)

著名的博弈論有一個經典的模型——槍手博弈,模型的情境是這樣的:甲、乙、丙三個槍手進行生死決鬥,甲槍法最好,十發八中;乙槍法次之,十發六中;丙槍法最差,十發四中。假如三人同時開槍,誰活下來的機會大一些?你也許會認為答案是甲,因為他的槍法最準。但實際上,結果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最可能活下來的是槍法最糟糕的丙。

從博弈的角度,各個槍手的策略如下:

對槍手甲來說,第一槍要瞄準的對手肯定是槍手乙,因為乙對甲的威脅最大,甲應該首先幹掉乙,這是他的最佳策略。

同樣的道理,槍手乙的最佳策略是第一槍瞄準甲。很明顯,乙一旦幹掉甲,如果他在這一輪活下來的話,下一輪和丙對決,他的勝算較大。相反,如果他先打丙,即使活到下一輪,與甲對決也是凶多吉少。

顯然,槍手丙的最佳策略也是先對甲開槍。因為不管怎麼說,乙的槍法畢竟比甲差一些,如果他能幹掉甲進入下一場的話,與乙對決存活下來的機會終歸要比與甲對決大一些。

於是乙與丙都把他們的槍對準了甲,而乙也在同時成了甲的目標。結果,第一陣亂槍過後,甲、乙兩人能活下來的機會少得可憐,而水平最差的丙,存活的概率最高,因為沒有一個對手朝他開槍。

如果甲、乙兩人中有誰幸運地在第一輪中活了下來,在下一輪的對決中,此人也並非十拿九穩,畢竟丙還有一定的機會。如果計算一下,我們可以發現,丙在兩輪過後的生存概率還是最大,這真是一個很奇怪的結果。

“槍手博弈”告訴我們:有時候,經過殘酷的競爭,最後生存下來的並不是強者,反而是弱者。

在同一家公司中,有三個人格外突出:A銷售業績突出,連續三年打破了公司創下的銷售紀錄;B思維敏捷,公關能力強,常能處理好突發事件;C做事認真負責,能及時完成領導所布置的任務。這三人都深受領導好評,但相比而言,A是這三個人中能力最強的,C的能力則最弱。

一次,公司要進行人事變動,從這三人中挑選一位提拔為公司經理。此時,辦公室裏所有的同事都認為A最有希望獲得提拔,而C希望最小。但最後的結果卻大出人們意料,恰是能力被認為最差的C當選。

原來,C一向不與人爭,在眾人麵前和顏悅色。因此,A和B沒有把C當成競爭對手並忽視了他的存在。當A和B為取得經理一職鬥得不可開交時,C卻發揮出超乎尋常的表現,這讓昔日的領導對他刮目相看,尤其對C在這次職位競爭中的灑脫表現大為欣賞。因此,平日裏看起來工作能力並不特別出色的C,在關鍵時刻的超常發揮最後卻促成了他的成功。

這個例子證明了“槍手博弈”的規則:一個人在競爭中的勝出機會不僅取決於其本事的大小,還要看在競爭格局中的微妙地位。作為弱者,要學會保存自己的實力,等待屬於自己的時機。

坐等時機而後發力的策略,曆史上,司馬懿最懂。

曹操剛剛掌權,聽說司馬懿乃謀略之將才,於是征召他輔政。司馬懿覺得漢朝國運已微,又不了解曹操的實力,故不願意應召,但又不敢得罪他,就推辭說得了風癱病。曹操懷疑司馬懿有意推托,派了一個刺客去司馬懿府上察看,果然看到司馬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突然從腰間拔出刀砍向司馬懿,司馬懿隻是略有恐懼地望著這個行凶者,動也沒動一下。刺客向曹操報告:司馬懿確實患了風癱。後來,司馬懿看曹操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了,於是風癱病好了,主動找到曹操說自己可以隨時上任了。

公元239年,魏明帝托孤給司馬懿後去世。小皇帝曹芳年僅八歲,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曹爽想專權,排擠司馬懿。

曹爽把太後接到朝中,專擅政權,司馬懿稱病,不再上朝。曹爽及其同黨也擔心是司馬懿裝病。同年冬,河南尹李勝要到荊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馬懿讓兩個侍婢攙扶自己,要拿衣服,拿不穩,掉在地上,還指著嘴說渴。侍婢獻上粥來,他用口去接,湯流滿襟。李勝說:“大家都說您得了重病,您一定要保重自己啊。”司馬懿故意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年老了,所以患了痼疾,死在旦夕了。你去並州任職,那裏靠近胡人,一定要做好防範的準備。怕下次就見不到你了,順便把我的兩個孩子師、昭兄弟托付給你了。”李勝說:“當還忝本州(李勝是荊州人),非並州。”司馬懿故意說錯:“君方到並州。”李勝又說:“我去的是荊州。”

司馬懿說:“年老了,理解力就差了,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你去並州,一定要發揚盛德壯烈的精神,好建立功勳!”李勝回來對曹爽說:“司馬懿已經病入膏肓了,說話都不能達意,不足為慮了。”過了幾天,他又說:“司馬太傅可能真的不行了,有點兒讓人傷心啊!”曹爽等從此便不再防備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