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總要》reference_book_ids\":[7342397453460589630,7316459878287936574,6883424360225311752,731541827166090346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燃燒性火器出現得最早,其主要性能是燃燒,並兼有煙幕、毒氣、障礙、殺傷等作用。這類火器名目繁多,據專家考證約有數十種,最初是借外力發射,用燒紅的烙錐點火,後來演進為借助火藥本身的反向動力推出,並用引信發火。燃燒性火器主要器種是火箭和火炮,其次是噴筒類、火禽火獸類等。
火箭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一項偉大的發明創造。火箭經曆了近千年的發展史,一直保持到今天,對人類文明與科學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我們從“嫦娥奔月”、“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中,可以想象到古代人們對於太空宇宙、銀河星球寄予的美妙幻想和神秘向往。飛離地球,遨翔太空,到達遙遠的月空……這一巨大而浩繁的工程,從神話傳說變為現實,似在彈指一揮間。雖說古代的火箭,無法與現今的宇宙火箭相比擬,但作為起點,它卻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早期的火箭是用紙將火藥包裹成筒狀或球狀,綁縛在靠近鏃的箭杆上,使用時先點燃引線,然後用弓弩發射出去。宋、元兩代用燒紅的烙錐點火,明代改用引信點火。例如弓射火石榴箭,就是將火藥用兩三層棉紙塗油,引線從前方伸出,發射前點燃引線,這種火箭所引起的燃燒火焰,水澆不火。這類火箭曾被廣泛用於戰爭。後來人們在實踐中逐漸發現,火藥點燃後產生一股向後噴射的氣體,借助這一反向推動力,可以推射出火箭。於是根據這一原理,創製出新式火箭,可以不依靠弓弩的彈射力,借助火藥燃燒時的推進力,射向敵人。如火藥鞭箭。在975年,宋與南唐作戰中,1126年汴京防守戰中都使用過這種箭。早期的火箭在古代許多重要戰役中曾大顯神威。如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宋軍抗擊西夏的蘭州戰役;1161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宋軍李寶襲擊山東膠州灣陳家島金水軍根據地的戰役,都大量使用了火箭。
明朝火箭主要以火藥為動力,種類增多,製造技術也有長足進步。火箭與鳥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輕兵器,多用於水戰、陸戰。那時軍隊中大量裝備火箭,據說一個戰車營就配備30000支。明軍在抗擊蒙古騎兵人侵的防禦戰中,大量使用火箭。據明代茅元儀著的《武備忘》中記載:火箭種類大致分為單級火箭與多級火箭。這兩類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雛形。
(1)單級火箭
單級火箭又可分為單發和多發兩種。單發火箭每點燃一次引線,發射一支火箭;多發火箭則一次發射幾支、十幾支甚至上百支火箭。發射方式有架、桶、匣、筒、溜槽等等。
單發火箭依形製不同有火箭、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大筒箭、飛空擊賊震天雷。火箭前部綁縛一個裝滿火藥的推送藥管,藥管長約8寸,粗1.2寸,引線伸向後方,點燃後,火藥向後噴射氣體,推動火箭射出。所謂飛槍箭、飛劍箭、飛刀箭,即是在箭頭安裝槍頭、劍刀頭等,箭杆一般長6尺,粗五六分,箭頭兵刃銳利,射出去能穿透鎧甲,射程可達500步。有的還在箭頭上塗毒劑,以提高其殺傷力。
多發火箭是將許多綁縛有火藥管的火箭,裝在一個竹筒或木筒內,把每支火箭的引線聯接在一起,點火後火箭同時發射出去。如“五虎出穴”,一次可發射五支箭,如虎添翼,飛向敵人。“火弩流星箭”:筒長2.5尺,柄長2尺,外用鐵箍三道固定竹箭筒,內裝10支火箭,每支長2尺。陣前點燃引線,“眾矢齊發,勢若飛蝗,一弩可抵十兵之用。”(《火龍經》)“一窩蜂”:用一隻上寬下窄的木桶,內裝兩層箭格,可放32支火箭,每支箭杆長4.2尺,火箭上的藥管長4寸,將各箭引線伸出火門板孔外,射出距離約300步。這是明朝洪武年間,兵仗局製造的新式火箭,在1399年,朱允炆與朱棣爭奪皇位的“靖難之變”中曾用它交火,顯示了較大的威力。“五虎齊奔箭”:將100支箭裝在一個四方型木匣內,每支箭長1尺6寸,箭首縛藥管長3寸,箭翎後帶鐵硾。一次點燃,百矢齊射,勢如群虎狂奔,射殺威力很大,且輻射麵廣闊。“神火箭牌”:用木板製成發射箱,箱下裝兩個座墩,中間設有可動轉機鐵軸,箱內盛火箭百餘支。將發射箱預先安置在要衝地帶,待敵人進攻時發射,威力無比。此外還有“百矢弧箭”、“火龍箭”、“火蛇破敵箭”、“群豹橫奔箭”。關於火箭的發射裝置,也幾經改進,從弓弩發射到使用箭格、發射架,後來又創造了管、槽形發射器。管形發射器可發射1到9支箭,有“單飛神火箭”、“三隻虎鉞”、“九矢鑽心獨火龍炮”等。槽形發射器,又叫“火箭溜子”。形狀像短槍,用它的滑槽發射火箭,可按規定的方向,上下飛行,近似於現代火箭的導軌。
(2)多級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