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316431519042505763,7072569321934867486,7340498862655687742,7046298889724414989,7315415530746154019,707256932193067316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古代的射擊性火器主要指管形火器,以明末清初為發展最盛時期,不僅火器種類繁多,而且形製也日趨複雜。

管形火器是宋朝人陳規首先發明的。陳規是密州(今山東諸城)人,精通軍事技術,足智多謀,是個機警有方的軍事家。1132年,金兵長驅南下。湖北德安府(今安陸縣)的軍政官員慌忙外逃,城內留下的兵士和老百姓推舉陳規主持守城事宜。正是在這次堅守德安的戰役中,陳規創造了世界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名叫“火槍”。

火槍的最初形製很簡單,過去一般的火槍是用竹筒或紙筒裝上火藥然後綁縛在長槍頭近處,交鋒時點燃火藥引信,既可燒人又可刺人。這種原始火槍從嚴格意義上講,還是一種冷兵器。而陳規發明的“火槍”與眾不同,它是用粗而長的竹筒做槍管,裏麵裝火藥。臨陣交鋒時,點燃火線,火藥燃放從槍管口噴射出火焰,以燒灼敵兵。這種火槍須兩人抬放,陳規在德安守禦戰中,曾用長竹竿火槍20餘條射擊從橋上攻城的敵兵,這在當時可算是火力凶猛,敵兵難以衝破這道火牆。

宋人和金人使用的管形火器,主要是這類火槍,金人又稱之為“飛火槍”。這種管形火器還隻能噴射火焰,管內直接裝填火藥,射出去的火焰,殺傷作用小,燒灼範圍有限,與裝填彈丸的槍炮相比大為遜色。但在當時條件下,比過去利用外力投擲的火器又是一大進步。它有效地使用了火藥迅速燃燒時產生的大量氣體,使槍筒內壓力驟然增加,把火焰噴射出去。

到1259年,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創製了我國最早的,可發射“子窠”的突火槍。這種槍是在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也是用巨竹做槍管,管內填充火藥和“子窠”,燃放時,噴射火焰的同時射出“子窠”,所謂“子窠”是用瓷片、碎鐵子、石子之類的東西填充的彈窩,這便是後來管形火器發射彈丸的前身。那時的“突火槍”已經具備了射擊性火器的三個基本要素——身管、火藥和子彈。這比陳規使用的“火槍”又前進了一大步,突火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射擊性火器。它的射程增大,響聲如雷,遠聞150餘步。後來蒙古軍也仿造突火槍的樣式,製成竹火筒。在西征中,這種新式火器立下了赫赫戰功。

竹、木製的火槍、火筒由於槍身脆弱,容易被火藥燒毀或炸裂,而且射程短,威力小,不能耐久使用,所以到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正式出現了金屬製的管形火器。我國至今發現最早的金屬管形火器是1332年鑄造的一尊銅火銃,現保存在北京中國曆史博物館內。這支銅火銃口徑為10.6厘米,長37厘米,重約14千克,銃身鑄有銘文“綏遠討寇軍”。這支銅火銃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一支銅火銃,它比歐洲最早的青銅槍還要早半個多世紀。目前歐洲人所發現的最早的一支槍是1861年在瑞典羅蘇爾特發掘出來的一種用青銅鑄造的小型瓶狀筒槍,現保存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國立曆史博物館中。這支瓶形槍長隻有30厘米,鑄造於14世紀後半葉。

目前我國還保存著一支較早的金屬火槍是1351年製造的銅銃。這支銅銃的口徑為3厘米,長44厘米,重4.25公斤,銃身上有“射穿百孔,聲振九天”的銘文,是當時步騎兵用於衝鋒陷陣時的火器。這種火器份量較輕,形體短小,便於攜帶。明初軍中各種銅火銃,多是由焦玉研究試製的。

我國古代兵器中槍、炮的區分不明確,起初也沒有一定的製式和標準。從北宋到明代,對於拋石機、槍、炮和燃燒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在概念上也沒有明確的區分,所以歸類中有不少概念交叉情況。比如拋石機叫“砲”,後來的炸彈、地雷、水雷也叫“炮”。金屬管形火器出現後,口徑大的叫炮、筒、銃;口徑小的叫槍,有的也稱筒或銃。明代兵書中說:“大者發用車,次及小者用架、用樁、用托,大利於守,小利於戰。”由此看來,古人造槍是用於步兵、騎兵攜帶作戰,要求短小輕便,造炮則用於守城攻堅,大型炮得用車載船運或修築固定的炮台,威力大火勢猛,足以攻克堡壘,抵禦對方的攻擊。這種大與小的區分,基本確定了後來的槍與炮的不同發展方向。

我國管形火器發展的特點是:火炮的身管由小到大。火槍的身管由短到長,口徑由大到小,重量由重到輕,槍形由直槍把到曲槍把。槍和炮又都從沒有瞄準具發展到有瞄準具。總之,到了19世紀中葉,槍和炮仍然停留在前裝、滑膛、用火繩點火的階段。為了便於兵器研究,兵器專家們將古代火器中口徑大的,形體重的,步、騎兵不便持放的都歸入炮類;將口徑小,份量輕,步騎兵可以手持操縱的管形火器都歸入槍類。

明代中葉以後,各種火槍種類日益繁多。從構造上,明代火槍可以區分為沒有瞄準具的和有瞄準具的兩類。沒有瞄準具的火槍多半是15世紀以前創製的,它的特點是身管短,重量和口徑較大,直把、前裝、滑膛、用火繩點放;裝有瞄準具的火槍是參照佛朗機的構造設計的,創始於明代正德年間,“鳥槍”也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從形式上,明代火槍還可以分為單管槍和多管槍。單管槍的主要種類有:神銃、手把銅銃、神槍、擊賊砭銃、飛天神火毒龍槍、神機萬勝火龍刀、鐵楱雷飛、大追風槍、造化循環炮、劍槍、銃棍萬勝佛朗機、百出先鋒等。多管槍的主要種類有:夾把銃、三眼槍、五眼槍、七星銃、子母非彈銃、直橫銃、八鬥銃、五雷神機、三捷神槍和導雷銃等。在明代,應用最普遍的主要是單管槍,它是由單發管槍和多發單管槍兩類組成。主要有以下幾種:

神槍是明朝永樂初年根據征安南(今越南北部)時所獲的安南神槍仿製的。它比明朝造的火槍身管長,射程也較遠,既可以用來發射鉛彈又能發射箭。槍內裝入彈藥後,墊上一塊鐵力木製成的“木送子”。“鐵力木”是明代廣東一帶出產的一種堅硬的木材,重而有力,所以叫“鐵力木”。在“木送子”上再裝一支箭,發射出去,射程可達300步。與此相似的還有“擊賊砭銃”,是用鐵打造,身管長3尺,下裝木柄長2尺,形製比單眼銃粗壯,藥筒長,柄短,內部構造同神槍一樣,射程也達300步。

飛天神火毒龍槍可用銅鑄造,也有用鐵打製的。槍管長1.5尺,中間裝一枚鉛彈,上端有一釵形鋒刃,長2.5寸,刃上塗有毒藥。槍管旁縛有兩個毒火筒,內藏噴火毒劑。距敵遠時,可發射鉛彈;距離近時能噴射火焰毒煙;與敵人進行白刃格鬥時又可以槍鋒刺敵,一器三用。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帶刺刀的槍。

明代兵書中提到的這類火器還有倒馬火蛇神棍,蕩天來寇陰陽鏟等,從這些神妙的名稱裏可見這種火槍使用時,變幻多端,近乎魔術般地在戰鬥中施展神威。

古代的單眼銃、神槍、飛天神火毒龍槍等都是沒有瞄準具的單管槍,而劍槍及單管槍都安裝了瞄準具,並加長了槍管。劍槍身管長4.8尺,重8斤,槍管後尾裝有9寸長的槍鋒,木柄長2尺餘,中段以後向下彎曲,槍管口有照星,槍管尾部有照門。照星和照門是當時槍的瞄準具。槍身中間留有火門。槍內裝鉛彈,每枚鉛彈重3錢,每次發射,槍管內裝火藥三錢,平行發射時,射程可達200餘步。劍槍也是一器三用的管形火器。敵遠時,用來射擊,敵近時作棍棒揮擊,去掉木柄,倒轉尾部的槍頭又可作為長槍使用。

人追風槍身管連槍尾共長4尺9寸,後5寸裝入木柄內,柄長1尺9寸,柄尾向下彎曲,全重18斤。所用鉛子每個重6錢5分,發射一枚,裝火藥6錢,平射可達200多步。每支槍由兩名士兵操縱。射擊時,將槍托放在鐵製三腳架上,一人持槍瞄準,一人點火發射。

迅雷銃是1598年趙士禎參照鳥銃而創製的。迅雷銃有5個槍管,各長2尺多,重10餘斤。槍管安裝在前後兩個圓盤上,中央為長木柄,棲上設有發火裝置的“機匣”,另外備有特製的小斧和一個半徑為1尺6寸的圓牌,柄末端裝槍頭,各個槍管上都裝有準星和照門。發射時將圓牌套在銃上,小斧倒插在地用來架槍,使機匣上的龍頭對準一支槍管的火門,按一下龍頭即發火,5支槍管依次輪轉射擊。如果5槍放完,來不及裝填彈藥時,即可去掉圓牌,倒轉槍杆用長槍頭刺殺已逼近的敵人。

這類裝設有瞄準具的多管槍,加長了槍管,縮小了射擊口徑,其射速和射程都有明顯提高。更為主要的是提高了命中率,射擊機構更趨科學和精密。有的槍采用多管式輪轉發射,有近似機關槍的作用,射擊時可連續發火,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從這些特點可以看出這類火槍已較接近於近代的步槍了。

比有瞄準具的火槍更進一步的是“鳥槍”。它是我國古代火器中最接近近代步槍的一種火器。1558年,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軍民與倭寇戰鬥時,從擄獲的倭寇手裏得到鳥槍,那時又稱“鳥嘴銃”或“鳥銃”。這種槍,銃身用熟鐵打造,重約5~6斤,裝有準星和照門,槍身長約3尺,嵌在木製的槍床(槍托)之上,槍床長約5~7尺,後部有把手並向下彎曲以便把握。銃口長出槍2寸,銃管是用鐵鍛造的,燒紅後,以四棱鋼錐旋轉鑽透成管。銃尾部有火門,並加蓋,槍床後部裝有“龍頭”和“規”(扳機),槍床內藏一根搠杖(通條),重3兩,用來推送火藥和彈丸。每次裝入黑色火藥3錢,從槍前膛裝入,鉛子每一顆重3錢。另外,每銃備有火繩,長2丈,重3兩。發射時,將火繩點燃後按入龍頭,打開火門蓋,左手握槍床,右手緊握槍尾,用右手食指向後撥規(扣扳機),龍頭落在火門上,即燃藥發射。據宋應星說:鳥槍發射時,“一發而去,鳥雀遇於三十步內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這種鳥嘴銃,由於身管長,所以射出的子彈“勢遠有力”,侵徹力較強,命中精確度也高。加上銃管下麵裝有木床,發射時可以左手托住銃的前部,使銃身不易搖晃。另外,鳥嘴銃與以前各種火槍的最大區別是裝設有“龍頭”和“規”,“規”,就是現在所說的“扳機”,它是15世紀末由西歐人發明的,後來經荷蘭人傳入日本,16世紀中葉傳到我國。“龍頭”和“規”的使用,把點火和瞄準兩個動作協調起來,大大提高了射擊時槍身的穩定性。正如《武備誌》所說:“後手不棄把,點火則不動搖,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這一簡易的射擊機構可算是火槍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改進,使得鳥槍作為新一代的射擊性火器,開創了步槍史上的又一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