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政權之下,存在著(世俗的和宗教的)兩支並行的軍隊,這是當今世界各國絕無僅有的現象。
選舉活動與政治勢力
伊朗自1979年12月舉行國民投票,通過了新製定的伊斯蘭憲法,後於1980年5月28日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普選以及首屆國民議會選舉活動以來,迄今共舉行過26次選舉活動。為了防止在選舉活動中黨派之爭和一黨專製,伊朗宗教領袖伊瑪目霍梅尼生前發布命令,取締了所有政黨(包括伊斯蘭革命黨),自此之後,普選均以團體、宗教學派和政治組織的形式出現。任何個人隻要符合候選人條件,均可以參選。
正唯如此,2005年6月25日,伊朗第九屆總統選舉落下帷幕,引起國際社會和伊朗人民的廣泛關注。這次選舉顯然不僅是對伊朗“改革開放”政策的一次全民公決,而且是伊朗對立的改革派陣營與保守派陣營的一次總較量。一些國際分析家甚至認為,這次總統選舉是決定伊朗國家前途命運的一次總決戰。
據伊朗內政部公布的最終記票結果顯示,內賈德在第二輪選舉中共獲得1724萬張選票,占全部有效選票的61.69%,而他的競爭對手、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拉夫桑賈尼(前總統)獲得了1000多萬張選票,占全部有效選票的35.92%。
伊朗民眾對這次總統選舉表現了極大的熱情,總統候選人登記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盛況,打破了伊朗總統選舉的一係列曆史記錄。據報道,在內政部規定的報名期限中,伊朗全國共有817人報名參加競選,僅6日一天就有464人報名,這是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總統選舉中報名人數最多的一次。
不僅如此,除了伊朗知名的政要踴躍報名參加競選以外,伊朗婦女對這次總統選舉也表現了濃厚的興趣。據報道,至少有16名伊朗婦女報名參加總統競選。這是伊朗有史以來首次有婦女參加總統競選。41歲的單身婦女法拉·霍斯拉維在登記時批評哈塔米總統軟弱無能,不僅沒有采取強硬措施改善伊朗的經濟,而且導致伊朗婦女和青年人失望。伊朗政壇一些著名改革人士甚至對伊朗的改革前景公開表示悲觀。因此,在第一輪投票中,7名候選人都沒能獲得超過半數的法定當選票數,隻好由得票領先的前總統拉夫桑賈尼(21%有效選票)和德黑蘭市市長內賈德(19%有效選票)進入第二輪投票一絕勝負。
對於內賈德最終勝出的大選結果,應該說出乎國際觀察員和部分伊朗人的意料,也是伊朗曆屆總統中最具爭議的。當伊朗內政部6月25日下午正式通過官方媒體宣布內賈德當選為伊朗第九屆總統時,除美國等西方霸權國家領導人對內賈德的當選表示不滿外,拉夫桑賈尼也指責總統選舉中存在違規現象,這是導致他競選失敗的主要原因。但他還是表示,全體伊朗人都應當支持在這屆選舉中獲勝的當選總統內賈德。
應該說,伊朗民眾對內賈德的當選,選擇了平靜的接受。長期以來,改革派與保守派在改革問題上意見不一,一直未能形成合力。盡管哈塔米執政期間,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他所推行的改革距民眾的期望還具有較大的差距,由此導致在他的任期中,改革的部長遭到彈劾,改革政策遭到保守派控製的議會和憲法監護委員會的否決,呼籲改革的媒體被查封,倡導改革的人士被監禁。在與保守派的多次較量之後,哈塔米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從而使保守派打敗了改革派最終贏得了總統大選。
樹欲靜而風不止
盡管伊朗政壇兩大陣營都希望伊朗能夠重新崛起,但雙方不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政策和立場相左,甚至還相互拆台,導致伊朗社會的發展難以順利進行。這是製約伊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在經濟政策上,伊朗內部也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一派主張進一步實施國有化,擴大國家幹涉經濟的權力,限製私人剝削,縮小貧富差距,建立社會的平等與公正;堅持宗教民主改革;擴大稅收範圍;特別是提高國有大型企業和商人納稅的稅率;主張金融實行利息製度,儲蓄者可以依入股的形式與金融係統簽約,其形式為有息和無息兩種,其利息分用於公益事業、貧困地區和發展國家基礎建設。另一派則反對改革;反對國家加強對經濟的控製;主張鼓勵私人資本;堅持按伊斯蘭教法征收賦稅,取消金融的利息製度。
事實上,經濟是一個最複雜的問題,並不完全聽命於意識形態或宗教革命的擺布。但以保守派為首的傳統勢力堅持全盤伊斯蘭化原則,從而使伊朗政府的經濟政策無所適從。為了緩和國內日益激化的矛盾,打擊經濟領域日益猖厥的腐敗現象,伊朗最高領袖大阿亞圖拉·哈梅內伊於2007年4月30日向國家政體(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機構下達了嚴厲打擊行賄、貪汙、濫用職權、經濟與財政腐敗的八條命令,敦促成立一個反腐倡廉委員會,全麵打擊經濟腐敗現象。這無疑對消除人民對打擊經濟腐敗現象所存在的一些誤解,保障經濟秩序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綜觀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已經走過的27年的曆程,國家經濟發展仍然舉步維艱。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許多經濟增長點不能有效地被培育和刺激,根本上是緣於製度的約束和體製障礙,伊朗前總統哈塔米所說的“病態”經濟。由此可知,伊朗經濟騰飛,“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