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製伊朗發展的外部主要因素
內賈德當選總統後,麵臨的最大的國際壓力就是“核能問題”。國際社會一再要求伊朗停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核活動。但他一開始就以被西方國家稱之為“貓抓老鼠”的遊戲方式與國際社會周旋。內賈德1956年出生於伊朗塞姆南省伽姆薩縣一個鐵匠之家,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四。1歲時全家遷居德黑蘭市,在德黑蘭市上完了小學、中學和高中,1975年全國高考中他以第130名的成績考入工業科技大學,攻讀開發工程專業。1986年,成為該校首席專家。1989年,成為該校開發係科技委員會委員。1997年,獲得交通運輸預算工程博士學位。在校期間,積極投入政治活動。參加過兩伊戰爭,後開始步入政壇。先後擔任高教文化部文化顧問,阿爾達比勒省第一任省長,伊斯蘭革命衛隊特種部隊司令。2003年4月出任德黑蘭市市長。2005年6月當選伊朗曆史上第九任總統。他是自1981年以來的第一位非神職人員總統。既便是全方位經濟製裁和麵臨軍事打擊的危險,他依然強硬地說:“伊朗過去27年已適應了在壓迫的環境中生存,目前越來越強的國際壓力並不能讓我們受到更多損害。”
事實上,伊朗核計劃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伊朗在美國、德國和西方其他國家的支持下,開始核能源開發活動。1980年與美國斷交後,伊朗的核計劃依然在緩慢進行之中。進入21世紀,2003年2月9日伊朗前總統哈塔米在電視講話中,首次向媒體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發現鈾礦並已成功提煉出鈾,擬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係統,由此引起國際社會一片嘩然。
為了說服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德、法、英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2005年9月17日,伊朗總統內賈德在參加第60屆聯合國大會發言時,重申了堅持和平利用核能的一貫立場。致使2006年3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一致通過主席聲明,呼籲伊朗履行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2月通過的決議,30天內停止所有與鈾濃縮有關的活動。同年5月2日,美國白宮發言人麥克菜倫在新聞發布會上敦促聯合國安理會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對伊朗采取行動以迫使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其後歐盟又向伊朗提供了一項解決核問題的一攬子新方案,再次表示,如果伊朗放棄鈾濃縮計劃,可以為其提供輕水反應堆。
由於伊朗不買任何國家賬的作法,最終導致聯合國安理會於2007年3月24日,就伊核問題通過新決議(即第1747號決議)。新決議加大了對伊朗核和導彈計劃相關領域的製裁,敦促伊朗立即執行此前的第1737號決議;禁止伊朗出口武器,並呼籲國際社會對伊朗進口重型武器保持警惕和克製;繼續對涉及伊朗核和導彈計劃的個人及實體實施資產凍結,並擴大了製裁對象的範圍;呼籲各國與國際金融機構不再承諾向伊朗政府提供贈款、財政援助和優惠貸款。決議提請國際原子能機構在60天內就伊朗執行相關決議情況提交報告,重申致力於通過政治和外交談判解決問題,並確認在伊朗履行相關決議的前提下可以終止有關決議。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帕裏代表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六國外長就聯合國通過該決議宣讀了共同聲明。聲明說,安理會一致通過的第1747號決議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深度關切,六國對伊朗未能執行安理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此前的決議感到痛惜,並敦促伊朗立即全麵執行國際社會的要求。聲明表示,六國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提出的“雙暫停”建議,支持六國此前解決伊核問題的“一攬子方案”,承諾尋求談判方式,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與伊朗達成全麵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