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至1885年,法國因為侵略越南而與中國開戰,中國在陸路作戰中有勝有負,而福建海軍卻在海上作戰中全軍覆沒,不得不與法國簽訂條約承認其控製越南。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更是一敗塗地,從此開始,“救亡圖存”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題。中國在19世紀80年代建設了一支新式海軍,1888年正式建設成軍的北洋海軍有艦艇25艘,總排水量為4。5萬噸,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也是中國第一支全盤西化的軍隊,這時的中國海軍實力在東方各個國家中居於首位。1894年,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的日本,利用朝鮮內亂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史稱甲午戰爭。當時,中國的陸軍裝備已經有根本改善,海軍實力也與日本基本相當,因此清朝統治者和國內多數人還抱有勝利的希望。但是戰爭的結果,卻是一場中國近代曆史上空前的慘敗。淮軍本來是當時中國軍隊中“西化”程度最高的部隊,卻在朝鮮、鴨綠江邊、旅順的戰鬥中一敗塗地,北洋海軍在大東溝海戰中損失嚴重,之後又藏匿於威海,避戰保船。清朝統治者又把希望寄托在當年鎮壓太平軍最得力的湘軍身上,讓湖南的老將招募新兵成軍,奔赴前線。但是倉促出師的湘軍不僅裝備新式槍支者隻有半數,更致命的問題是根本不通曉近代戰術,結果在牛莊一戰中新湘軍大敗,潰散的士兵直逃入山海關。北洋海軍也在威海被日軍全部殲滅。這場戰爭,日本動員了17萬軍隊和5萬噸位的海軍,不僅擊潰了中國陸軍十幾萬人,而且全殲了中國海軍的中堅和主力,而日本軍隊在戰鬥中陣亡的隻有3000多人。中國損失之大,日本代價之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戰敗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賠償白銀2億兩,這相當於當時清政府3年的財政收入,相當於日本政府4年的財政收入。不僅如此,中國還割讓了遼東半島和台灣給日本。
甲午戰爭最讓中國震驚的是,在此之前50多年的對外戰爭中,中國雖然一再戰敗,但都是輸給西方強國,即使割讓土地,也是邊遠之地,而這次是“堂堂天朝”竟然敗於“蕞爾島夷”,而且割讓的是整塊省區,怎能不使舉國悲憤!麵對慘敗,光緒皇帝歎息說:“自去歲倉卒開釁,征兵調餉,不遺餘力,而將非宿將,兵非宿練,紛紛召集,不殊烏合,以至水陸立餒,戰無一勝。”(《清德宗實錄》,卷三六六,第3頁)
一個在外敵侵略麵前“戰無一勝”的國家,還能夠生存嗎?
二、北洋軍:從未向侵略軍開過一槍、打過一炮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舉國上下發出“整軍經武、以救危亡”的呼聲。主張改革軍製、編練新軍成為輿論主流。清政府從1894年冬天開始,聘請德國軍事教官,仿照德國軍隊的章程,在天津編練“定武軍”,在南京編練“自強軍”,從此中國陸軍開始按照西方軍隊的模式進行編組和訓練。這成為近代中國軍隊建設的一個新起點。1895年春天,“定武軍”編為10個營。1895年10月,袁世凱開始接練“定武軍”,後來改稱“新建陸軍”,兵力有7000多人,駐紮在天津小站。此後,以袁世凱的小站練兵為發端,中國開始了全麵學習德國和日本軍事教程的新階段。
1900年7月間,八國聯軍2萬餘人從天津出發,10天後就攻入北京,沿線清軍一戰即潰。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中國北方唯一全部裝備近代新式武器的袁世凱新軍卻龜縮於山東避戰。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醜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辛醜條約》簽訂後的30多年中,中國對外國列強幾乎是“有國無防”、“有軍無防”、“有戰無勝”。外國軍隊按照條約可以在北京、天津及其鐵路沿線駐軍,英國軍隊甚至把軍營設在中國皇宮的對麵,用大炮直接監視著清政府的動向。
為了挽救自身的統治,清政府從1901年開始在軍事上實行“新政”,決定廢除舊軍、建立新軍,全麵引進西方武器、戰術、編製、管理方法。但是在封建製度基礎上的軍事新政、軍事力量,也隻能是一支對內鎮壓、對外妥協的軍閥武裝。這樣的武裝怯於對外作戰、而長於對內鎮壓,結果是培育出了一批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新式軍閥。例如袁世凱所建立的北洋軍,雖然一直打著“禦外侮”的旗號,但是在這支軍隊存在的30多年中,卻從來沒有向外國侵略軍開過一槍、打過一炮。
【一凡中文網,更新最快,無廣告小說】【www.yfzww.com】【一凡小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