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 / 2)

問題6:能否介紹一下特種氣象觀測?

答:近二三十年來,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臭氧層耗竭、酸雨、大氣汙染加劇等問題,正威脅著人類的生活甚至生存。國內、外許多氣象部門都開展了諸如大氣清潔度、酸雨、臭氧、紫外線等特種氣象觀測項目,為公眾健康服務。

目前僅浙江省就有11個氣象台站承擔紫外線觀測,12個站承擔酸雨觀測,1個站承擔區域大氣成分觀測。

問題7:遙感探測是怎麼一回事?

答:大氣遙感探測是氣象觀測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它以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泰羅斯1號)為主要標誌。大氣遙感不僅擴大了探測的空間範圍,增強了探測的連續性,更增加了觀測內容。一顆地球同步氣象衛星可以提供幾乎1/5地球範圍內每隔10分鍾左右的連續氣象資料。

前麵所講的地麵氣象觀測和高空探測,都需要儀器的感應部分與大氣直接接觸,這給氣象觀測造成了很大的限製。遙感探測的應運而生,使氣象觀測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問題8:遙感探測主要用什麼手段?

答:在探測手段上,遙感探測可分為氣象雷達探測和氣象衛星探測兩類。

氣象雷達探測也稱為主動遙感探測。從雷達天線定向發射出的脈衝無線電波在碰到目標物體時,就有一部分電波散射返回。回波被雷達接收機接收後,目標物便能在屏幕上顯示出來。根據發射波束的指向可以確定目標物的方向,根據接收到回波的時間可以確定目標物的距離。用雷達探測雲雨時,雷達回波越強,表明雲中的水滴越多,暴雨的強度也越強。

氣象雷達的種類很多,例如,利用無線電波在雲雨中散射的原理來研究降水的,稱“測雨雷達”;在地麵追蹤大氣中飄移的反射體,以接收其所反射的無線電波,或接收空中探空儀上回答器發出的無線電波,用以測量高空風向、風速的,稱“測風雷達”;按無線電波的多普勒效應,研究大氣中雲雨中粒子運動等的特性的雷達稱“多普勒雷達”。

雷達可以在幾百公裏範圍內迅速地發現雷陣雨、龍卷風、台風等強風暴係統,還可以確定降水強度、空中激烈的顛簸區等等。測雨雷達由於能夠監視暴雨、冰雹等局地強對流災害性天氣,因而發展很快。20世紀70年代誕生的氣象多普勒雷達的性能明顯優於一般測雨雷達,由於它改進了脈衝無線電波的發射機和接收機,接收到的回波信號除了普通雷達也能收到的回波強度以外,還有回波的位相差異,這樣就不僅能了解雲雨區的位置和強度,而且還可以進一步得到雲雨區中風場的情況。而風場(包括垂直運動的氣流)變化又是決定雲雨天氣係統強度變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天氣多普勒雷達現在已經成為警戒強風暴、強對流天氣的有力工具,大大增強了防災抗災的能力。

問題9:能再介紹一下氣象衛星探測嗎?

答:氣象衛星探測也稱為被動遙感探測。氣象衛星攜帶各種(被動)大氣遙感探測儀器,從空間對地球大氣進行氣象觀測,氣象部門利用安裝在地麵的氣象衛星接收處理係統,實時接收處理中國風雲2號、日本、美國等氣象衛星探測資料,並對影響浙江省的天氣係統進行跟蹤監測。

氣象衛星探測氣象,不受任何地形地物阻擋,也不受黑夜和陰雨等天氣的影響。它攜帶有各種不同的遙感設備,白天可用可見光相機拍照;黑夜則用紅外相機攝影,因為除了絕對零度的物體外,都發射紅外線;成像雷達則可穿過雲層,對空中和地麵情況進行探測。這些遙感設備將探測到的雲層走向、風速和氣溫等各種圖像和資料,以及地麵氣象台站收集的資料,一起發往氣象中心,經綜合處理,形成氣象雲圖和資料,再由衛星發給全球各用戶,分析這些雲圖和資料,就可作出較準確的天氣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