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溫馨的家庭——孩子的第一課堂(三)(3 / 3)

(11)體弱多病的孩子不願意參加集體遊戲和活動。對於他們,首先要增強體質,找大夫診治,把孩子體力恢複起來。有了強健的體魄,孩子就會改變過去那種懦弱的、靦腆的、隻縮在家裏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習慣了。

(12)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隻要大家不按他的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和同齡兒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叮囑太多,甚至孩子們的爭吵、哭鬧等事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家長盡量不要去幹預。讓孩子廣交朋友。同各種類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僅僅局限於鄰居親戚家的孩子。盡可能改變孩子的依賴狀況。要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單獨睡覺,自己起床,夏天自己洗澡,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等。如果孩子一時還離不開媽媽,可將他們寄放到親戚家,讓其適應一下離開媽媽的生活。

6.纏人獨生子女因為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習慣。

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不了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毛絨球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行,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1)是一種心理依賴。活動能力強、有個性、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讓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所采取的一種發泄。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很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倒舒服了”。其實,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2)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能夠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是因為肚子餓的緣故,有時是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的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向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突出。

而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而當他東張西望不知做什麼的時候,就會找你的麻煩了。

(3)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我們會發現,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要想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也不會整天纏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7.撒謊“我跟你說,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哇,太棒了!”“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姐姐的,還有一個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當然啦。一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睡覺。”“你多美呀!”

當這個孩子的謊話被揭穿時,他受到了母親的責罵。媽媽責備他“撒謊就是當小偷兒的開始”。

兒童心理分析兒童是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兒究竟有什麼必然聯係的。對孩子來說,與其說是不懂,不如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係。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麵意思去理解,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義。

說這句話的孩子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個電視機該有多好啊!”“如果有了三個電視機,爸爸就不會因為要看夜間足球比賽而霸占電視機了,姐姐也不會因喜歡舞蹈節目而獨占電視機了,當然我也就可以獨自看我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他把這個願望和空想聯係在一起了,所以,采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將主觀和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征。

兒童“說謊話”的種類眾多,五花八門,願望謊話、想象謊話、無知謊話、遊戲謊活、辯解謊話、友情謊話、方便謊話、複仇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幼兒的大部分謊言來自願望、想象、遊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者引人注意的目的。無論哪一種都不屬於真正的謊言,更不至於發展成性質惡劣的小偷行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最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采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如當你聽到孩子說“我家裏有三個電視機”時,就應該接著說:“哦,是嗎?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願望和心情,然後再說:“真的,如果能有三個電視機,那該有多棒啊!”

8.恐懼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會害怕地說:

“那聲音太響了”“危險到處都有”“夢裏的怪獸”“沒嚐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兒童心理分析也許嬰兒經曆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噪聲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發生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第一年裏,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境。所以,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光線、刺激、聲音都會使之產生恐懼感。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製局麵能給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知道,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友善。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為他們買動物造型的玩具,給他們講有關小動物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查閱展現動物生活形態的資料。父母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隻會使他們身心不快,並會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往往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孩子到6歲時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人睡,不能讓他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

9.嫉妒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能、地位、名譽、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者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者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小夥伴多,或玩具多,就嘲弄、打擊、疏遠,甚至怨恨。

(3)別的孩子學習上有了進步,取得了成功,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諷刺、中傷、排斥等。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願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其他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說來,對孩子的嫉妒隻要很好地教育和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采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積極進取、勤奮踏實、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他良好的道德品質。

(2)激發孩子把嫉妒轉變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化為動力,超越嫉妒。

(3)對孩子的讚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做到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貪圖虛榮;同時,還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過高估計自己,驕傲自滿,藐視別的孩子。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不斤斤計較,心胸豁達;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交流和溝通感情,理解小夥伴,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10.撒嬌有位媽媽說,我女兒特別愛撒嬌;家中的老人們說,孩子哪有不撒嬌的,大了就好了。但我表姐又不時地告誡我,撒嬌過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糾正。我該聽誰的?

兒重心理分析其實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具體情況應區別對待。做父母的首先要學會區分孩子的撒嬌哪些是合乎情理的,哪些是不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愛撒嬌;嬰幼兒每天午飯後和晚上要睡覺時會撒嬌;外界擾亂了孩子的生活習慣會導致孩子吵鬧、撒嬌;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不熟悉環境而產生心理不愉快也會撒嬌。另外,孩子也有生理節律的周期性變化,當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舒暢時愛撒嬌。這種撒嬌是難免的,也是非常正常的,是親子情感交流的一種形式,父母都應予以理解,並給予安撫。

但是,對那些凶不順心、不講道理而故意發脾氣撒嬌的孩子,父母就不能聽之任之、百依百順、百般遷就了,否則會養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11.摸生殖器兩歲多時,壯壯開始時不時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從小帶大他的爺爺奶奶認為,男孩子嘛,都是這樣,長大自然就好了。有時爺爺還以此當眾逗樂。3歲多上幼兒園後,老師漸漸發現了問題,這才引起父母的重視,但似乎已經來不及了,批評教育、耐心說服甚至巴掌“伺侯”,軟的硬的辦法都用過了,壯壯卻隻不過將原來的公開行為轉為地下。白天躲在沒人的地方玩,晚上人睡前或早晨醒來後躲在被窩裏玩。更糟糕的是爺爺這個時候仍不以為然,有時父母教育壯壯,爺爺還充當其保護傘。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過程,因而,孩子對性的探索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論上來講,七八個月時,壯壯的小手就應該偶爾摸到過自己的生殖器,不過這時同摸到眼睛、耳朵沒多大區別,他完全是無意識的探索。慢慢的,這種探索開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欲和性幻想的驅使;他們隻是產生感官上的愉悅反應,而不至於引起各種複雜的情感反應。

12.偷竊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四的行為。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采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即罵,往往收效甚微。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奸”都是不嗬取的。那麼,到底該怎樣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教導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幼兒園的孩子拿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不清楚,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要花錢來買,不懂得不付錢、不打招呼就隨便拿東西是錯誤的。他們還分不清楚“自己的”和“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隻是原始意義的“戀物”而已,所以當家長發現他偷拿東西的時候,不要過多地責怪。此時的拿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偷”。但是,大人應該通過這件事想法讓他意識到偷竊是錯誤的。告訴他:“如果你沒有經過同意或者沒有付錢就把東西拿走,就會給別人造成損害,別人會很傷心。”

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回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送回去。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得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並替他還錢。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自己喜愛的東兩放進了口袋。在付款時,要對他說:“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隻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於我們。”讓寶寶看到你付款的細節。

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收款台前自己付款,以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對父母囑咐的事情經常一轉臉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下次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此時,家長的吼叫、責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必須反複給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性,他才會逐漸改進。如果寶寶的表現良好,家長則可以在房問裏為他貼上一枚小紅花以示表揚和鼓勵。

13.害羞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裏有生人來,女兒芳芳總是顯示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每次到朋友家裏串門,她都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釘在地J二一樣就是不進人家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這是由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像芳芳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和陌生人,經常采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兒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或者是因為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些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和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害羞、膽小、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采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那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了解他們的氣質,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14.執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們大都會麵臨這樣的問題: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明顯帶有一種故意性。基於此,家長們采取了罰、打、哄、物質引誘等方法,但效果也隻體現在一時一事,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

兒童心理分析我們知道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人的意識是人腦對特定物質生活環境的反映。孩子從嬰兒到幼兒,大腦有一一個大的運動過程,換言之,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來看待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成人認為孩子執拗,反過來,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關鍵是理解、溝通、引導的問題。家長和孩子要以平等的地位相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舉例來說,讓一個4歲的孩子寫出的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擔心寫不好,因為他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會拒絕,繼而遭到家長的打罵甚至懲罰,他就會以他的執拗來表示反抗。通過這個例子,應該知道,孩子的執拗、違抗隻是一種表麵現象,在它的後麵藏著害羞、擔心、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所以,當孩子執拗不聽話時,你應認清原因,注意溝通,正確引導。應克製自己的情緒,不能動不動就發火、懲罰孩子,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製的做法隻會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縛、壓製,會讓孩子感覺難為情,受到威脅,他們就會更執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的方式進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見時,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是大有好處的,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15.發脾氣在商店玩具櫃台前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要父母買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發脾氣,吵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滾。而後怕丟麵子的父母趕緊以滿足孩子的願望來使孩子停止吵鬧折騰。

兒重心理分析孩子由此感到,隻要我大發脾氣,在人前吵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所以,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父母不答應時,孩子就會大發脾氣,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脾氣也越來越大,人也變得越來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麵,到了會走路的時候,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就開始萌發出來了。比如,吃飯時想自己吃,可因為還不會用勺子,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結果就變成用手抓著吃了。不過,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發性,即便是這樣也不要去阻止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往往想要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活就大發脾氣,不是哇哇叫,就是躺在地上捫‘滾,更有甚者亂扔東西。對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所以,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說:“不行。”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渴望正是成長的表現。因而,媽媽要了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址他試著自己去做。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想象的目標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左右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跺腳、哭鬧、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是衝著自己。

希望別人“那樣”,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欲望過於強烈,而現實中又無法滿足,這時孩子幼稚的心就會慌亂起來,在情緒』二表現出不安定。想睡覺了、肚子餓了、感到累了的時候,一點小事都可能使得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將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爸爸媽媽們需要了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訓斥、責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