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超前教育”要適度
時下,中國的每一個城市,很少有孩子不參加各種特長培訓班的,而在這些培訓班裏,有許多3~6歲的學齡前幼兒。開設心算、英語、占詩、數學等課程已相當普遍,某些課程的深度甚至達到或超過小學範疇。麵對這些超前化發展的幼兒教育方式,有些家長卻認為這是對孩子智力的提前開發,將為孩子上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打下良好基礎,而也有家長和部分專家擔憂,這種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原先在人們的印象中,幼兒園中的孩子應該以玩為主,但現在很多幼兒園的孩子也背上了“大書包”。在北京一所幼兒園的黑板上看到,當天的家庭作業是抄寫古詩《靜夜思》5遍並背誦,默寫漢語拚音字母,做20道退位減法題,還要複習當天的英語課文。一些家長認為,幼兒園學了小學知識,小學時就可以學習中學的知識,這樣就能考上一所重點中學,為上重點大學打基礎。
很多家長都表示,幼兒教育小學化甚至中學化是十分有必要的,隻有這樣早起步,才能為孩子的將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北京5歲的小朋友冬冬近兩年在不停地“擇園”。冬冬的媽媽聽說朋友家同齡的小孩從上幼兒園大班開始就天天補課,現在不僅能背幾十首古詩,認得2000多個漢字,還學會了很多英語日常用語,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語文已經學完了。想到冬冬所在的幼兒園不教這些,冬冬的媽媽就讓孩子不停地轉園。現在,冬冬的書包裏背著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語文教科書和練習冊,還有幼兒園讓孩子準備的課堂作業本和家庭作業本,已全副小學生的“武裝”了。
在哈爾濱的一些幼兒輔導班了解到,不少家長為讓孩子學好英語而“煞費苦心”:3~4歲就開始背單詞、學短語,稍大一點兒了就讓孩子參加為高中生甚至成人設計的輔導和考試;上個培洲班就要求全外教授課,下了課還要帶孩子到英語角待上幾小時;聽說什麼教材好掏錢就買,聽說什麼培訓班好立刻去報名。
一位幼兒園園長感觸頗深:“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十分清楚幼教的職責。幼兒園教育應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學會與人交往和溝通,讓孩子的個性充分發展。但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就隻好違背教育規律。即便這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大班的孩子仍有很多要轉走去學前班的。”“不僅是幼兒園的孩子在超前學習,就連現在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嬰兒都在上課。”
超前學習從總體來講是違背教育規律的,超前學習對為數極少的孩子來講是適合的,但對大多數孩子來講是不適合的。應該按照孩子的年齡階段進行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學習。但許多家長仍然無法停止他們奔跑的腳步。
一位小學六年級的班主任介紹說,學校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基礎性教育,是一種共性教育,而滿足個性需求的擴展性、延一些起跑線較高的孩子帶頭自己做老師,給其他小朋友講課,以此來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十三、低調教育孩子效果好請先看一位父親講的真實的教子故事:
一天夜裏,妻子推醒我低聲發顫地說:“今天派出所來過咱家,咱家的小天跟幾個同學在假期裏偷過幾家商店。”“真的?”
我大吃一驚。
“他們說已找過小天和他的同學,他們也承認了。”
“啊!”我怒火中燒,真想立即衝到小天的房間,狠狠揍他一頓,但理智沒讓我這樣做。小天剛12歲,還是個孩子,是初犯,如果能通過批評教育及時正確引導,比打一頓的效果會更好。所以,我囑咐妻子:“一、在他哥哥麵前隻字不提,以防兄弟間發生口角時揭他的短,刺傷他的自尊心;二、此事由你先對小天談,我暫時回避,日後有機會再跟他談;三、對小天的批評重在正麵引導,體貼他、溫暖他,切勿用冷言惡語刺激他,更不能打罵他。”
幾天後一個中午,我提前下班,小天也第一個放學回家。我把剛收到的一份《法製報》遞給他,上麵登有一段關於“少年犯”的文章。等他看完,我趁熱打鐵,從一條小蟲毀了一條大船談起,談到盜竊者的心理,今天偷到1元,明天想偷10元,日後就會犯更大的錯誤……小天聽得認真,不斷點頭,但這次我未提及他的事。
10天後,派出所將小天盜竊揮霍掉的東西折款340元責令退賠。從妻子那裏得知,小天為此很著急。因為他清楚去年家裏已經欠下一筆債,目前家裏並沒有多餘的錢,他怎能不著急呢?我認為跟小天直接麵談的時候到了。晚上,我單獨和他直截了當地提起此事。先講了如何做人、遵紀守法的道理,最後說:“盡管咱家很困難,但這340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賠上,但有兩條你必須記住:一、吸取教訓,從此堅決洗手不幹;二、必須抓緊學習,各方麵都嚴格要求自己。小天聽後,發自內心地哭了:“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幹壞事了。”
此後,小天真的變了。到了期末,還拿回家一張獎狀。
在中國人的眼中,老子打兒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嚴父出孝子是很多家長長期以來的家庭教育方針。好多家長以為,在教育孩子的辦法中最為有效的就是——打孩子一頓。準聽說過因為老子打了兒子,老子會犯法的事?小樹不修不直,孩子不打不成人,這是好多家長的信條。
孩子犯了錯誤,教育和懲罰是應該的。但懲罰孩子要有一定講究,有一定原則、藝術和方法。對孩子的懲罰不能隻滿足於打,打並不是懲罰孩子的唯一手段和最佳選擇,讓孩子在心靈上受到觸動,思想和情感上得到升華,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
要想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在懲罰孩子的同時,做家長的可以先想一想以下幾個問題,或許會對你教育孩子有一些益處。
教育和懲罰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考慮到孩子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性格,而不是家長的附庸和私有品。
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是衡量教育孩子成敗的首要條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肯定是要犯錯誤的,不犯錯誤的孩子是不存在的。但孩子的錯誤隻是一時或一個,家長對孩子要公平和公正,好就是好,錯就是錯,絕不能一時有錯就將孩子全盤否定,來一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做家長的要時刻提醒自己,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指出孩子錯誤的關鍵,決不能讓孩子的自信心全麵崩潰。
教育和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警示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措辭,效果會更好。比如“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初聽起來會覺得很生硬,但過一會兒,孩子自然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了。
十四、讓孩子人格完整能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外部世界,對所承擔的學習和其他活動有勝任感,能夠充分發揮潛能,對父母、朋友有顯示愛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歡創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
這就是健康人格。
人格,似乎是一個很學術的名詞,但事實上,如果對人格略有所知的話,我們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人格”。一個孩子樂觀自信,不害怕失敗,活躍而有創造力,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具有健康人格。”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動攻擊他人,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礙。”沒有人能告訴家長、教師怎麼做是最好的,因為他們麵對著不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的人格。
心理學已有許多關於人格的定義。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1937年統計,人格定義已達50多種,人格的現代定義至少有15種。也許讀者會說,這麼多定義,如果不是專門的研究人員,我們還有希望了解什麼是人格嗎?但是,那麼多具體的定義對我們來說無關緊要,可以統統不管。簡單來講,每個人的行為、心理都有一定的特征,這些特征的總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隱藏在內部的。我們從獨生子女的外在行為,來看獨生子女的道德表現、個人興趣等,又通過專門的測量,來看他們心理內在的人格需要(如是否有成就需要或攻擊性需要等)、自我接納程度和學習需要。比如:在調查中,有一個孩子告訴我們,他(或她)經常感到學習的快樂,或總想弄清楚不懂的問題,我們會判斷這個孩子的認知需要非常強烈;另一個孩子告訴我們,他(或她)不滿意自己的學習狀況、性格,常常感到別人對自己不重視,或好像在哪裏都不能起作用,我們會判斷這個孩子自我接納程度較低。認知需要被認為是健康人格之一,而自我接納程度較低被認為是人格障礙之一。在我們的研究中,類似這些都是人格的內容,它們從不同層麵表現出了獨生子女的人格特征。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的環境、教育因素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先天的遺傳因素即素質,是嬰兒初生時所具有的解剖和生理的特性,包括腦和神經係統類型、內分泌腺以及身體外表的特征等。
生物學家巴甫洛夫發現,神經過程平衡的人能夠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同時能做好幾件事情;不平衡的人,如興奮占優勢的神經類型的人,則在分配注意力上有一定的困難。又如,荷爾蒙中的某種成分分泌過多,容易產生興奮;分泌不足,則容易產生疲勞,這都會引起孩子個性的變化。另外,人的身體外表也會引起人格問題。我們都有這方麵的體會。從小時候起,我們就把自己的體格、容貌等和其他人相比較,總希望自己有比別人更好的身體條件。如果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常常會引起對自己本身的期待和自卑感體驗。據調查,有高達15。3%的獨生子女對自己的相貌、體形很不滿意,比較不滿意的也達42.3%,也就是說,幾乎60%的孩子覺得自己的相貌、體形有點問題或有很大問題。從心理學的觀點看,這些孩子的人格發展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
對大多數身體健康、發育正常的人來講,先天的遺傳因素會起一定的作用。據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陳會昌介紹,行為遺傳學的最新研究證明,遺傳對人格(總體上)的影響占50%。不的心理需要。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十分關注現代教育製度和家庭教育方式能否使兒童具有健康的人格。比如,根據上述描述,我們會提出如下問題:兒童能否專注於學習活動(學習活動被現代教育製度認為是最重要的兒童活動),是不是感到對所學的東西有一種勝任感,是不是學習活動中的活躍的參與者,是不是有自由感,是不是有獲得創造性培養的機會,能否根據自己的成熟程度在一定範圍內決定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能夠締造適合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是不是有能力控製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對新的經驗確一種開放的態度等。這些方麵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兒童的人格。
我們以更通俗的語言來描述現代社會中兒童所應具有的健康人格:能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外部世界,開放的,對所承擔的工作和其他活動有勝任感,充分發揮潛能的,對父母、朋友有顯示愛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歡創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
“人格”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孩子成長的過程恰是健全人格的過程。簡而青之,現代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給予孩子進仃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養,是現代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人的一生也正是追求完善人格的過程。
十五、漫談親子溝通不少父母都感覺到跟孩子講道理是非常難的一件事:父母說得天花亂墜,孩子聽得這耳朵進,那耳朵出;一不留神,孩子還逮著個錯反駁父母半天。有些父母能與孩子說得眉飛色舞、熱火朝天,而有些父母卻很少與孩子討論什麼,他們與孩子說話,常常說上個三五句,孩子不耐煩,父母也沒詞了。
這些父母也很著急: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和孩子一起深入討論呢?怎樣讓我們的親子溝通更有趣呢?在下列方麵好好體悟摸索,相信與孩子的心靈會越來越近,“越說越投機”不再是什麼難事。
家庭遊戲和趣味活動能自然而然地在家裏營造一種輕鬆、歡樂、自由自在的氣氛。如“家庭捉迷藏”,我們先把家裏怕摔怕碰的東西一律搬進廚房或者放進櫃子裏。然後做捉迷藏遊戲,猜出第一個輸的人,大家幫他蒙上眼睛,轉上兩圈,然後大叫:
“開始啦!”同時大家四處躲藏。這時蒙上眼的“瞎子”開始滿屋子摸人,大家可以鼓掌、喊叫或故意弄出響聲誘騙他,還可以跑來跑去。“瞎子”抓到人後,被抓的人又當起了“瞎子”。每次都玩一兩個小時,全家人玩得滿頭大汗,開心的笑聲一陣接著一陣。
家庭遊戲是使家庭成員達成美好溝通的橋梁。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遊戲,他們需要在遊戲中找到快樂,也需要在遊戲中成長,父母們也能在遊戲中重新覓回已逝的童年。遊戲使家庭成員融為一體,使得大家有更多有意思的活題,使溝通更輕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