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遊戲和家庭趣味活動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先由一個人在紙上畫出一個圖形:一個圓,一個三角形甚至一個墨水點,其他人在這個形狀上加工,畫出一幅完整的圖畫,這個遊戲稱為“怪東西”。“家庭卡拉OK”、“家庭講謎語故事”、“家庭數學撲克牌”、“家庭畫展”、“繞口令比賽”、“集體做飯”、“家庭成語接龍”、“家庭機智問答”等室內趣味活動,都可以豐富家庭文化,增進家庭成員間的交流和溝通。至於戶外遊戲的形式,那就更加豐富多彩了。
家庭遊戲和趣味遊戲能自然而然地在家裏營造一種輕鬆、歡樂、自由自在的氣氛。孩子不再感覺父母是威嚴不可抗拒的鐵麵家長,而是很好的玩伴。父母也暫時收起了嚴肅的麵孔,和孩子一同歡笑玩鬧。這樣一個歡樂的家庭之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必然也是親密的、和諧的。
大自然是一位永恒的老師,是一本讀不完的書,也是人類最初和永恒的家。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需要常常親近大自然,在山水花木之間放鬆心靈,陶冶性情。在這裏,人們可以拋棄生活中一切煩惱和痛苦,盡情地放鬆心靈,可以洗滌靈魂、增強體魄。
全家人一同去郊外、公園,這能為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提供良好的環境。也許是因為蘊藏在大自然中的色彩、組織以及形式的和諧激起了我們內心的和諧,在大自然裏,我們能感到自己成為了整個宇宙的一部分。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神奇、浪漫、多姿多彩的。父母應該珍惜孩子的這份童心,努力和孩子的童心進行詩情畫意的交流。
有些時候,父母不妨忘記現實的日常生活,在孩子周圍創造一種童話般的氛圍。聖誕節的前一天下午,5歲的兒子從幼兒園回來,一下車,眼裏透著向往的樣子,說:“老師說明天外國人過聖誕節。”沒有人不知道,那幾天街上的商場、娛樂場所早就爭先恐後地豎起了聖誕樹、掛上了糖果氣球、貼上了聖誕老人頭。
像,非常熱鬧。商家找個借口吸引顧客。本來想算了,可孩子挺向往的,就應該給他一個好心情,有什麼比孩子的笑臉更讓父母開心的呢?
所以,給他講聖誕老人會從煙囪裏鑽進來給孩子們送禮物的故事。但我多了一個心眼,說哪個孩子乖,才會得到他的禮物,像他這樣老是在幼兒園裏上課講話的孩子可就得不到禮物了。他說他要改正。我問他最想得到什麼,他毫不猶豫地說是“奧特曼”書。於是我在中午悄悄地買了他心儀的、一直未答應給他買的全套6冊係列書藏在他的小枕頭下。他的晚飯吃得出奇快,我深知其緣故。吃完飯,我們故意去逛公園。
接下來的事可想而知,兒子回家後,立即在房間裏轉了幾圈,無限失望地說:“剛才我們出去了,聖誕老人進不了家,沒有給我送禮物。”我趕緊說:“他會飛的,你蔣找找看,要不,他想等你睡著了再來吧?”他說:“那我就先睡吧。”他自己脫掉外衣,爬到床上。我暗暗等待他的反應。隻見他掀開被子,突然哈哈大笑,掀開一點,一本,再掀開一點,又是一本,一共6本。
他長這麼大,我從未看過他這樣開心過,這笑裏有意外的驚喜,更多的是自己被聖誕老人喜歡、承認、惦記的幸福。後來,他特別珍愛它們,每次看書的時候總要說是聖誕老人送的禮物。我故意說:“是有人事先買好放那兒的吧?”他堅決地說:“不會的!
是聖誕老人給我送的!”
沒想到父母小小的一次關心,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巨大的歡樂,我們也和他一樣高興起來。情人之間需要通過玫瑰傳遞一份浪漫,孩子和父母之間同樣需要通過不存在的聖誕老人來傳遞愛。夜很深了,兒子一反常態,靜靜地躺著,眸子熠熠閃光,默默地遙想著什麼。我知道,他小小的心裏正在想著他新交的朋友,那個神通廣大、善解人意的聖誕老人。
這是欺騙嗎?也許對大人而言如此,但是孩子心中的“真實”,也許正是這些我們認為不可能發生的“神話”。
丹麥兒童文學大師安徒生有一次陪著鄰居家的小女孩玩耍。
他告訴這個小女孩,小精靈經常在草地的蘑菇下藏著寶貝。小女孩好奇地掀開草地上的小蘑菇查看。呀!在這裏她發現了一個小玩具,小女孩驚喜萬分。當然,這個東西,是安徒生事先藏在那裏的。
當時和他們在一起的還有一位牧師。小女孩回家後,牧師十分生氣地說:“你這是欺騙!她總有一天會發現這些都是假的,你會讓她感到痛苦的!”
“不,你不明白的。”安徒生回答道,“她當然會發現這些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但我為她做的這一切,會使她保有一顆生機勃勃、充溢著美和神奇的心靈。”
愛玩,愛做遊戲,這是孩子的天性。遊戲的娛樂性和趣味性,能夠使孩子情緒愉快、興高采烈。而這種作用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是大有好處的,而且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佳方式。聰明的父母和教師應當努力把與孩子的交流變成遊戲,應當做到一切語言刺激最好都帶有孩子喜歡的趣味性;而在一切孩子喜歡的活動中,都不要忘了進行必要而有效的語言交流。
孩子拿著一根術棍當馬騎,並用小樹枝和小布條當做馬鞭抽打著,孩子玩得很高興,可是當他玩夠了的時候,就會仍下木棍跑去玩別的。這樣的遊戲反映了什麼呢!隻是表現了孩子把木棍當馬騎這一率真的天性。父母對孩子這樣玩遊戲往往是聽之任之、不加理會,有時說活也隻是說:“把棍子放到原先的地方,別到處亂扔!”如此而已。其實,這種情況正是父母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的大好時機。比如,媽媽可以提來小桶對孩子說:“看,小馬跑了半天,一定累壞了,讓它喝點水吃些草吧。”那麼,孩子就會非常高興地接過小桶給馬“喝水”,還會自言自語地說:
“我的小馬,你現在喝飽了嗎?現在我牽你到馬棚裏喂草吧……”
孩子玩完“騎馬”的遊戲,再也不會把木棍一扔了事,而是對“馬”關懷備至。這樣既發展了語言和想象的能力,又培養了良好的品格和習慣。而這一切都是在輕鬆愉快的玩耍中進行的。父母和孩子在遊戲中溝通,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拉近親子問的距離,創造出美好的溝通氛圍。
兒子3歲多點的時候,有一天在床上舞起了被單兒,累得紅撲撲的臉兒上滲出一層細細的汗珠。他剛剛在電視上看完“海之魂”舞蹈表演,自己也要當一回舞蹈演員。媽媽的眼睛被兒子掀起的天真的浪花濺濕了,情不自禁地讚歎道:“多美的舞蹈啊,大海的兒子!”兒子一下子愣住了,仿佛自己真的走進了童話的世界,不得不提出現實的疑問:“啊,你是大海!”媽媽嚴肅地搖搖頭說:“不是,我們都是大海的孩子。”兒子拍手歡呼,指著媽媽的鼻子叫道:“你成了小孩兒了!”說完,“浪花”又在他的小手裏歡跳起來。
多麼美好的親子溝通!父母隻要有心,就一定能在孩子多種多樣的遊戲中找到交流的最佳契機。
交談中多用形象、類比的方法。父母的語言,可能是具體、生動、敏銳、有力的,也可能是空洞、愚鈍、於巴、軟弱的。父母隻有使用具體形象的活語,進行生動類比,才有利於孩子接受和理解,才能打開通往孩子心靈的道路,也才能富有趣味,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6歲大的兒子坐在父親的汽車裏,問道:“為什麼前麵那輛汽車會冒煙?”父親答:“兒子會吃飯、喝水,而運動以後,沒用的東西就變成‘尿’和‘大便’,排泄出來。車子也是一樣,吃進去汽油就像你吃了飯一樣,才有力氣跑;發動了車子,汽油使用後會變成黑煙,從車後排出來,就仿佛車子在‘尿尿一樣了。
所以要把窗子關上,才不會聞到臭味。”這是將車比喻成‘人’
的答法,把問題回答得很形象,也能使小孩容易接受和理解。
如果父母用汽車的原理等理論去闡述,就會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並且難以理解。生活中,孩子會經常冒出許許多多的“為什麼”,父母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理解力,運用不同的類比方式去解釋。父母多用形象的比喻會使自己的語言更具有吸引力和藝術性,孩子在快樂交流之中,也會吸收父母的語言藝術和精華。
十六、家教也要有原則為了使父母們在家庭教育中少走彎路,給父母們談談家庭教育的原則是很有必要的。根據我國幼兒身心發展和個性、品德形成的規律及社會主義社會教育目的要求,提出以下家庭教育的原則。
1.因材施教,全麵發展因材施教,全麵發展,就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及身心發展水平,確定教育內容及要求。
運用適當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讓孩子按照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要求健康成長。孩子的年齡、個性、發育程度不相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發展水平也存在差異。父母一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些父母不看孩子的具體情況,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隻憑主觀臆斷,以主觀主義教育方法來對待孩子,這是違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往往達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事與願違。當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成才,是無可非議的。希望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幼兒本身條件。有些父母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全才”,讓孩子學畫畫、舞蹈、音樂、書法等,恨不得一下子讓孩子什麼都學會。結果把孩子搞得無所適從,以致什麼也學不好,甚至把身體搞垮了。孩子的天賦和智商是有差異的,如果孩子不具備某些天賦,父母隻憑自己的主觀願望,要求學這學那,這就是強人所難了。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造成孩子的學習負擔,引起孩子的反感,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每個孩子的個性、愛好、氣質、智商都有所差異,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麵發展的原則,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文化知識和行為習慣等方麵的培養。同時要根據孩子身心的規律,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對孩子進行啟發、引導和幫助。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需注意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善於發現和發展孩子的特長,充分發揮其潛在能力,同時還要注意讓孩子在德、智、體等方麵得到全麵發展。父母要用心觀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為等方麵的表現,及時地進行啟發引導和教育。有的孩子很自信,認為什麼事情都會幹,不妨給他一件較難的事情幹一下,他做完後,可適當地指出他的不足之處,使他體會到自己還有些事情做得不好,逐步培養孩子謹慎謙虛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麼都不敢做。可以給他一些簡單的事做,在做的過程中給予指導幫助,完成後做對了要給予充分肯定,使他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並逐漸建立起自信心。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什麼勞動都不讓孩子參加,甚至有的父母連吃飯、穿衣都不讓孩子學著做,其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好逸惡勞的不良習慣。應該懂得懶惰是萬惡之源,勞動能夠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父母要注意給孩子創造適當的鍛煉勞動機會,從小養成孩子熱愛勞動和愛護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質,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視的。
2.身教與言教要統一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但要善於用說理的辦法,同日寸‘也要以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出榜樣。也就是既要重視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統一起來,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幼小的孩子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都非常缺乏,不會明辨是非,時刻都需要父母的指導。應該給孩子講清道理,告訴孩子怎樣做不對,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光講道理還不夠,也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因為給孩子講道理,隻能講幾分鍾或更長一點,但時間總不會很長,而且孩子接受這種說教也隻能用耳朵聽,聽到的隻是空洞的道理,然而父母的言談舉止卻是從早到晚,時刻都出現在孩子的麵前的,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形象,兩者相比,後者比前者更有影響力。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僅要重視對孩子的說理教育,更要重視以身作則,在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等方麵都要為孩子做出表率,做到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當中,孩子不僅聽父母的說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如果父母的品德行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禮貌,關心愛護孩子,孩子就會對父母崇敬,並以父母為榜樣模仿效法。假如父母給孩子講得頭頭是道,而實際行動卻是另一回事,孩子自然就不會信服,就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能說謊,可自己在生活中卻對別人說謊,那麼孩子對父母的教導就難以信服。孩子常常喜歡模仿成人,而和孩子接觸時間最長、影響最大、讓孩子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賴的人,父母的言談舉止往往是孩子的行為準則和楷模。所以,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為此,做父母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孩子做出榜樣,把言教和身教統一起來,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把孩子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