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溫馨的家庭——孩子的第一課堂(五)(3 / 3)

3.家庭成員教育思想要一致這一原則是指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需要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為按照統一的要求發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既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應遵循教育統一的原則。隻要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有統一的認識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庭以孩子為中心,獨生子女成了“小太陽”,全家都圍著孩子轉。當孩子有了缺點、錯誤時,有的主張批評教育,有的卻要包庇護短,往往是爺爺奶奶和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有的父母之問認識也不一致。家庭成員在認識和要求上的不一致,一定會以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麵前,孩子肯定會喜歡袒護自已的一方,會惱恨批評自己的一方。這樣不僅影響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於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養成任性、是非不清、聽不進正確批評、無理取鬧等不良品德和行為。所以,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家庭成員應做到互相配合、步調一致,即使意見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麵前暴露,否則會給孩子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意的。所以,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采取一致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講一次道理或做一兩次練習就可以辦到的,而是要經過重複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和要求一致,才會促使孩子對某些品德和行為進行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然後形成良好品德和習慣。

4.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基本含義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根據孩子身心的實際發展水平,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順序進行。要貫徹好這一原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全麵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做到量力而行。

要使教育獲得成功,就需要全麵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以此來考慮教什麼、怎麼教。幼兒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麵發展非常迅速,獨立生活能力和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變化。因此,在早期教育時,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讓孩子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如果父母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水平,過難或者過易都不能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無論是讓孩子學做一定的家務勞動,還是讓孩子學習某些文化知識,都要從孩子的實際身心發展水平出發,遵循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忽視了這一點就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平常所說的“跳一跳夠得到”就是這個道理。要激勵孩子學習某種知識,當這種知識和孩子已有的知識水平相差不大時,他不僅願學、有能力學,而且也容易引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如果相差太大,甚至超過孩子的實際發展水平,他就不願學,也學不懂,當然也就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厭倦或抵觸情緒。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全麵了解孩子身心發展水平和所學知識的實際水平,在這個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不能急於求成。

每一門科學文化知識都有它自己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並且有一定的連貫性。在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時候,需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係,增強知識的係統性。既要注意鞏固孩子已學過的知識,還要啟發孩子學習新的知識,並要肩發、誘導孩子進行獨立思考,逐步培養孩子係統思考問題的能力;注意觀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識的情況,當孩子對所學知識尚未完全理解時,不要急於教新的內容,要按照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向孩子傳授知識。有些父母不善於循序漸進地向孩子傳授知識或是不了解知識的邏輯規律,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心切,隻從主觀願望出發,急於求成,讓孩子長時間識字、學習、看書。據幼兒園問卷調查,孩子離園回家後,還要學習兩個小時,父母要求孩子寫字、做算術,使幼兒教育小學化,致使孩子難以接受,產生了厭倦情緒。對此,父母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就像揠蔭助長一樣,不但不奏效,還往往事與願違。隻有從孩子的實際水平出發循序漸進地啟發孩子,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即使是學齡前兒童,雖然各方麵都有很大發展和變化,但他們仍然是沒有發展成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與小學生有著很大的差別,不能用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標準對待和要求他們。

5.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要相互結合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的天性。這種愛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感情基礎,沒有這種愛,就根本淡不上教育,就難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但愛而不教,管而不嚴,自然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把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結合到一起,做到愛而不溺,嚴而不厲。

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愛護,應以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與望子成龍的願望背道而馳。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絕不能溺愛,不然就會成為孩子身心畸形發展的禍根。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把對孩子的關心愛護變成了溺愛,尤其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表現更為突出。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視為“小皇帝”,一味地嬌慣、偏愛和護短,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對孩子的不良品德和習慣不思批評、教育,往往包庇護短。吃飯穿衣一切事務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叫父母幹什麼,父母就幹什麼,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使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好逸惡勞的懶惰生活,最終養成一種任性、自私、專橫、為所欲為的不良品德和習慣。

這些不良習慣發展下去,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有人說,對孩子的嬌生慣養、百依百順,是促進孩子走上不幸道路的開始。這是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溺愛的形式各不相同,但這些父母的共同特點是沒有把孩子看成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反而看成個人的私有財產,忘記了把孩子培養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用人才是每個父母的責任和基本目標。溺愛的結果隻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必然是國家和社會,但首當其衝、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於父母的溺愛讓孩子養成惡習,難以管教,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危害的事例數不勝數。父母對孩子要做到愛而不溺,應注意下麵幾點:

第一,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在通常的情況下,應盡量給予滿足。如孩子要求給買一些有利於開發智力、增長知識、豐富精神生活的兒童書畫及必要的生活、娛樂用品,一般應給予滿足。若父母一時難以辦到,應向孩子解釋理由。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既要積極為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創造條件,又要教育孩子注意節約儉樸,防止養成揮霍浪費的不良習慣。

第二,父母要有理智、有分寸地關心和愛護孩子。既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真摯的愛,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激發其積極向上的願望,又要使孩子關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並逐漸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和家務勞動。這不但有利於培養孩子熱愛勞動、關心集體的好品德,而且也能培養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三,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並且是多方麵的,往往也是無止境的。對孩子的需求要具體分析,要以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及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不能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過度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發孩子過高的欲望,養成越來越貪婪的惡習。一旦父母無力滿足他的需求時,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滿,致使難以管教。當其欲望強烈而又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走上邪門歪道,這是每位父母需要注意的。

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對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與習慣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前麵講了如何關心愛護的問題,這裏再講一下如何嚴格要求的問題。父母對“嚴”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認為“嚴”就是“厲害”,對孩子要給予好心而不能給予好臉,孩子隻有害怕父母,才能夠教育好。有的認為“嚴”就是不聽話就要打罵,讚成“不打不成才”的說法。這些認識都是不正確的,對當今的孩子采取這種辦法是難以奏效的。如果對孩子動輒打罵、訓斥,孩子就會變得不願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對父母敬而遠之或者既不尊敬,也不接近,更不願與父母交談,就很難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至於打罵、體罰之類的行為,和我們所說的“嚴格要求”是水火不相融的。動輒打罵孩子的父母,不但不能使孩子改正錯誤,反而會使孩子的情感和心靈受到摧殘,變得自卑、冷漠和缺乏自尊心,甚至因忍受不了父母的打罵而離家出走。由此可以看出,對孩子實行體罰隻不過是父母缺乏理智和束手無策的表現,不可能達到嚴格要求的效果。嚴格要求是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及年齡特點,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為前提的。如果“嚴”得出了格,就會走向反麵。為此,父母必須遵循以下幾點: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須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實際情況又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5歲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後走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和父母走得一樣快、一樣遠就不合理了。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須是適當的,是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太高,孩子即使經過努力也無法達到,就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喪失,也就達不到教育效果。再次,對孩子的要求必須明確具體。讓孩子明白應該幹些什麼、如何去幹,不能模棱兩可,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認真做到,不能說了不算,或者幹也行,不幹也行,而是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否則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6.寓教於實踐活動之中家庭是孩子的最早課堂,參與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實踐活動。所以,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貫穿於家庭生活當中,寓教於生活之間,要做到互相關心、和睦協調、文明禮貌,潛移默化地養成孩子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實踐對孩子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人比喻說:家庭是第一個染缸,學校是第二個染缸,社會是第三個染缸。第一個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著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礎上著色的,因而家庭這一道著色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父母要特別注意把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一個文明、和睦的家庭環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長。幼小無知的孩子,對生活中的所有東西都需要學習,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總想向大人學習他想做的事,所以,通過實踐活動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比如,通過教育孩子吃飯、穿衣,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不浪費食物、愛護花木,學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等,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增強勞動觀念的優良品質。通過實踐活動來教育孩子,就能有效地達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幼小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是遊戲、玩耍和娛樂,寓教於樂、寓教於玩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有效方法。孩子在遊戲、玩耍和娛樂中認識環境、學習知識、適應生活、增長才幹,促進智力和體力的發育成長。父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給孩子創造開展遊戲和娛樂活動的環境,讓孩子玩得高興快樂,設想得到實現,好奇心得到滿足,從而訓練孩子的思維,培養孩子動手技能。如讓孩子自己推動玩具汽車在地上跑,或自己騎小自行車,或把鐵片、小木板、塑料瓶、玻璃瓶等放在水中,讓孩子仔細觀察,哪些深入水底,哪些浮在水麵,引導孩子自己做事,啟發孩子進行思維。通過玩遊戲等實踐活動進行教育,對增強孩子的體質,培養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是極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