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充滿生機的校園——孩子群體生活的天堂(二)(2 / 3)

教育,不應當隻培養技術型人才,更主要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方法是至關重要的,好的方法,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效力。首先要談談教材。幾千年中外文明史,文化的東西,汗牛充棟,實在太多,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學完,何況在學校僅僅10多年。這就有個選擇問題。教材內容的滯後情況異常嚴重。學來學去,用的還是幾十年前的老套路,全是老古董,老子、兒子和孫子,祖孫三代,在學校學的,差不了多少。這也難怪,不少編教材的所謂專家,躺在他讀書時的教材上吃老本,風險是沒有了,同時也就沒有了新知,肚中無新貨,也就隻能將就拉點陳年舊貨出來,灌到孩子們消化功能尚不太好的腸胃裏。

在具體教學上,我們有一大批教材背得滾瓜爛熟,對重點了然於胸的老師和教授,全部是同一張麵孔,同一認識和同一方法。20世紀80年代在成都水力發電學校求學的一位同學,有一位教《高電壓》的老師,用了幾十年的那本講義一字不變;另一位教《電力網》的老師,他要求學生隻能按教材的套路解題,否則遇到這類題就隻能得零蛋,弄出一大批補考的人。這些辛勤的園丁,把當年老園丁們那種不問青紅皂白修剪花朵的做法承襲下來,塵封不動,管你是牡丹還是玫瑰,一刀下去,保管都剪成一個模樣。似乎是拚了命也要把這樣的教育聖火發揚光大,讓其征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傳承、蔓延和燃燒。韓愈在《師說》中諺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我們的教師、教授們,在傳道嗎?在傳些什麼道呢?在真理麵前,自己尚且稀裏糊塗,還解什麼惑?在評定方麵,有一批從古瓷器裏爬出來的、沾滿封建禮教塵埃的學究,更有一批隻認分數不認學問的學閥。極多的所謂好學生死記硬背、不求甚解,而許多有創造力的孩子,由於不屑或不適應這樣的套路,竟被擋在學校的門外。

教育畢竟不是一項一成不變的事業。孔子是中國教育的祖師爺,是他開私立教育之先河的,門下弟子三千,個個都有學問上的絕技,他的教育理論,曾使封建文化幾度輝煌。聖人偉大的無人可及的東西後來卻成了教育的噩夢。教育不能躺在死人的棺材板上,不能躺在已經泛黃的幾本經書上,也不能躺在四平八穩、中庸得無所作為的逍遙椅上。教育應當有不同階段的銳氣,不同時代的精神,不同學科的特異,不同人才的包容。教育是一台機器,教育應當是一台包羅萬象的、在時間的理性化和人性化的軌道中不斷運轉的機器。

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都已經知道很多了。但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認識。作為老百姓,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書讀得好些,將來能有個收入不菲的工作,日子不至於過得淒涼——若能光耀門楣,當然更是福氣。對於政府來講,第一層次是通過教育,有符合某種標準的人可用,不致後繼無人;第二層次則是,社會必須發展,政府責無旁貸,各種有創造能力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但教育的目的始終與教育的結果有些脫節。做到因材施教是很難的,很多潛在的人才被拋棄,連搶都搶不來的資源,就這樣被白白浪費掉了。

為什麼一定要把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搞成意識、思想的灌輸工具?為什麼不采用“啟發”式方法,讓學生自己思考,在典籍和現實中去尋找自己的思想?魯迅在1925年3月18日給許廣平的信中這樣寫道:“現在的教育,世界上無論哪一國,其實都不過是製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不知道“製造機器”

的教育方法何時才能壽終正寢?——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不清楚把眼光放長遠一些,站在國家和民族的角度,多一點曆史責任感,對未來負點責,少點懦弱和迎合,少點貪心,少點功利,少點中庸和惰性?

道德方麵也是教育的範疇。同其他知識相比,道德的作用毫不遜色。有道德無知識,就像有力氣不知道怎麼使,而有知識無道德,知識就使不對地方,使歪了,便貽害社會。但道德的標準,應當符合人性和時代,同時,光講理論就形同說教,對孩子來說,是起不到應有作用的。道德教育最關鍵的是身教,這叫做榜樣性教育。如果都做到了榜樣性教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把被教育者當做弱智者來對待,那麼效果就會好得多。

學曆和應試教育,隻不過是教育的基礎層次。教育的範疇,應當深得多,廣得多。接受教育,換一種說法,就是學習。不少人認為,當初自己沒學好,隻能這個樣子了,把學習交給孩子,孩子學好了,不就是什麼都解決了嗎?隻有自己做到持續學習,才有資格要求孩子,孩子也才可能向你的要求靠攏。宋代大思想家張載在《語錄》中說:“萬物皆有理,若不知窮理,人夢過一生。”在他眼裏,不對事物進行認識,不學習知識,這樣的人生是最沒有價值的。學習應當是一個人一生的功課。知識的東西都是無價之寶——雖然對於特定的人,有的知識看起來在工作和生活中或許還未發生直接的作用,但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這同時,它肯定間接地影響著人的思維、意識,還有判斷事物的方式、方法。沒有知識的人與有知識的人相比,在情趣、品位和認知方麵肯定有著顯著的差異,其生活質量也不可同日而語。離開了學校和分數的學習,才是本質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漫長、持久,不需要花拳繡腿,不需要看師長和分數的眼色,也才會實在、實用。我們的學校教育,應當承擔傳授學習方法的任務,這比傳授一些死記硬背的知識更為重要。

對於學習,僅有書本上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書本上的東西固然不錯,但還應該和實際生活掛起鉤來。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學知識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解釋世界,隻有在世界的各種事實、現象中,才能形成理論。物理學、數學需要嚴密的推論和證明,化學等學科必須經過嚴格的實驗驗證,即使各種社會科學,也必須建立在可能存在的社會事實上。隻有那些能解決具體的人類精神和物質問題的學問,才有切實的、迫切的作用。

教育是一項永久而艱難的工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拖不得賬,更經不起急功近利、形式主義的花架子折騰。它來不得半點虛假,容不得有人對它敷衍,容不得在它身上揩油。

教育的輪船,是不容許喘息,更不容許靠岸的。教育一旦拖下去,補課就為時已晚——不大好補,再補也隻是老牛拉破車,怎麼也跑不到前麵去。一個國家無論多麼發達,隻要敷衍了教育,被教育拖了後腿,就如一架先進的、功能完善的飛機,不加好油就上天,其結局隻有一個,那就是剛上天就落地。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能量、燃料和動力。今天的教育,不僅關係著明天,還關係著看起來可能遙不可及的未來。

八、人文教育的培養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則新聞故事:

一次,中日兩國青少年進行野營拉練競賽,雙方各派了一些精心選拔出來的少年參加,競賽結果是中國少年失敗。日本記者為此發了一篇通訊,文中有一句話讓我們震撼:“中國人已經在下一世紀輸給了日本人。”話講得很難聽,但引人深思……兒童教育,應該分為兩個基礎部分:第一,心智健康教育;第二,學識完善。中國的現代教育,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心智健康的概念。在當代教育論著中,幾乎沒有見過這方麵論述有力的專著,如果說有的話,也隻有豐子愷、葉聖陶、張誌公等前輩過去的文章述及。這方麵的研究後來少有論及,更談不上有係統,一直缺乏科學、客觀、公正、明智的思索。

談到兒童的心智健康教育,首先得談中國傳統教育的“正統”模式。古代正統教育思想認為“先器識而後文藝”,其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器識”,指品格、情操培養,包括意識、人格、基本觀念、人生哲學等一係列心理教育課題。它的教育過程,始終貫穿著德育+知識+訓練,三位一體,毫不含糊。儒教所提倡的人格美,集中體現在五個字上:仁、義、禮、智、信,它涵蓋了古今人格教育的全部內容。舊時教育,比較注重基礎知識的培養和訓練。依據兒童特有的心理,由淺到深逐步進行灌輸。從《三字經》、《幼學瓊林》一類易於朗朗上口的啟蒙讀物開始,到唐詩、宋詞……稍大一些的孩子,就授以《大學》、《論語》、《中庸》、《春秋》、《左傳》、《古文觀止》等較為深奧的理論性、文藝性著作,起點非常高,都是一流典籍,真可謂篇篇珍寶,字字珠璣。這些古文,是兒童教育最純正的精神營養劑,絕不像我們今天所認識的那麼“迂腐”、“中庸”。古文中包含了許多人生世界的哲理真諦,不勝枚舉,對少兒健康人格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終身的、至關重要的。

“兒童識字不識理”是現代教育的通病。自私、怕苦、懶惰、怕死、意誌委靡,缺少強悍、勇敢的精神,和古人提倡的“勇毅”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中國下一代的精神氣質、涵養,整體看起來已經垮掉——盡管他們擁有健康程度遠遠超過上一代的體質。許多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生長起來的青年人,論聰明、論智商,超過60年代、50年代的中年人很多,出類拔萃的兒童為數眾多,但不客氣地說,他們的精神意誌和道德理想,存在著嚴重而致命的缺陷。不尊重老師、不尊重父母不是個別現象。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家庭中,彌漫著一層對兒童道德教育的失落感。

兒童心智不健康的表現比比皆是,嬌慣的花朵經受不住風吹雨打,在表麵的健康成長之中,誰知道隱藏著多少隱患?我曾經看到一個很聰明的三好生,在學校彬彬有禮,在家卻是蠻橫凶暴,常常一不滿意就對父母嗬斥,竟到了拳打母親的地步!他從不做事情,從小連襪子和手套之類的東西都是由家人幫洗的。

在心理人格健康教育的同時,知識的教育同樣在犯著嚴重的錯誤。傳統典籍被摒棄,學生的知識麵顯得非常窄,說到知識,仿佛便是數理化、技術、外文。反倒對本國文化精髓置若罔聞,對支配中國人生命力延續數千年的道德傳統、學術文化,認為不適應“時代精神”而加以輕視、厭棄,必欲罷黜而後快!中國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知識結構,很大的缺陷已經暴露出來了,許多出國留學生,已不知“秦時明月漢時關”,更不用說“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的中國式文化情懷;異域他鄉,浪跡國外,對故國精神的追憶,已經隻剩下破碎虛空的空濛祭奠。“報國無門”之苦,雪雨風霜之餘,終究“英雄氣短”,缺了正宗文化學者一代人的獨立堅韌,“雖九死其尤未悔”的硬氣、骨氣、豪氣、霸氣!畢竟是根底淺,比比才知道。科學知識的增進,使年輕一代站到了前人的肩頭,享有“前人栽樹”的蔭庇。然而,沒有豐厚的人文知識和精神的滋養,一個民族就會麵臨窒息!國與國的較量,說到底是人文精神的最後較量。中國兒童教育,已經遠遠適應不了世界潮流的進步,已經使得我們陷入尷尬落伍的羞慚境地,是到了該徹底反省的時候了!假如我們的教育界、文化界、商界……所有人都不關注下一代的健康心理人格教育,至此還不猛醒的話,那日本記者的狂言,今後就極有可能成為殘酷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