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充滿誘惑的社會——孩子最終要融入的地方(一)(1 / 3)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三種,一種是家人關係,家人關係講究傳遞性回報;一種是熟人關係,熟人關係講宄間接的對等性回報;一種是生人關係。生人關係講究直接的對等性交換。家人關係包容性比較強,但不利於人的及時獨立;熟人關係次之;生人關係給人以不安全感,但有利於人的及時獨立和培養人的負責態度。

把孩子還給社會日本曾有一部動物電影《狐狸》,從一對狐狸的戀愛到成家,生兒育女,一直到將子女趕出家門的故事。影片中,一對年輕狐狸相遇,一見鍾情,相互愛慕、遊戲、熱戀,終於歡歡樂樂結婚。成家以後,他們出雙人對,沒有多久,雌狐狸幸福地做了媽媽。音樂的氣氛是十分歡快、甜蜜的。在狐狸爸爸媽媽的精心哺育下,小狐狸成長很快,經常在父母身旁嬉鬧,學著父母捕食的動作,打鬥廝咬,翻滾躥跳。小狐狸一天天長大了,十分可愛。

一天,狐狸媽媽帶兒女們來到一個很遠的地方,然後就獨自調頭往回走,小狐狸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要追趕母親,狐狸媽媽卻一反常態要趕他們離開。小狐狸仍不知怎麼惹惱了媽媽,還是滿懷依戀之情舍不得離開母親。在這種情況下,狐狸媽媽似乎瘋了,翻臉無情,對著親生兒女又撕又咬,終於嚇得小狐狸拚命逃走。這時候,電影音樂是悲慘、淒涼的樂曲。不理解的人會認為狐狸本性殘忍,心狠手辣。其實,狐狸媽媽又何嚐沒有骨肉親情呢?電影中多次出現老狐狸回眸遠去兒女的鏡頭。

可是,大自然迫使它們一代一代必須這樣做才能生存下去。

狐狸是食肉動物中比較弱小的一類,麵對食物資源匱乏,時刻都有被天敵(豺狼虎豹等)強食的危險,狐狸經常處於一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危機之中。所以,如果一家數口仍廝守在一起,分享並不充足的食物,就難以生存,有可能被大自然所淘汰。老狐狸被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逼迫,本能地將已經能夠自食其力的兒女趕出家門,靠自己謀生。盡管這一切來得似乎太過突然,太不近情理,卻使狐狸的獨立生存能力、適應自然的能力一代比一代強。麵對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狐狸雖弱小,卻靠聰明智慧持續發展,它們的生存之道很有借鑒意義。

和狐狸相比較,人類對自己子女的保護超過了限度,特別是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民族,父母對子女是百分之百的奉獻者。相比之下,西方歐美民族對子女的關愛就要理智多了。在經濟發達的美國,子女到法定年齡就要獨立,兒女滿18歲後若無經濟來源(或不足)可以向父母借債,道德上是不允許仍然依賴父母的。

而中國青年人在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後還要不定期對父母進行搜刮,直到父母最後一滴油水被榨幹,反而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

日本這部電影想要告訴人們什麼呢?它不是宣揚母性殘忍,而是啟示人們應該怎樣讓子女更早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應當讓兒女早日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經風雨,耐摔打,見世麵,求生存,奮力拚搏,長智慧,這樣人類進步也許可能會快些。如若對子女過度保護,反而會束縛了他們的手腳,禁錮了他們的大腦,削弱了他們的生存能力,延緩了社會化進程。那樣對子女不僅不利,反而是大大有害的。這一點,日本人和剛剛過上溫飽生活的中國人相比是聰明的、明智的。

我們為孩子付出了許多,甚至生命,但是當孩子大一些時,我們突然發現,他們並不認為我們給了他們什麼,並不真正理解我們。我們則感到淒涼,感到生命的暗淡。其實,我們最初就是不對,我們把孩子太私有化了。應該明白,人是社會的人!孩子是社會的,我們也是社會的,一切都是社會的。

人有多重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有社會屬性。家是孕育生命的地方,也是生命成長和發展的地方;家也像社會,因為家本身就屬於社會。社會有社會的運行規則。社會有時候是相當殘酷的。

它讓人以某種形式組合,又讓人以獨立的個體存在。人要有自主行為的能力,沒有這種自主能力,就一定會被社會淘汰。家不是社會,因為家有社會的屬性,又有別於社會。人的社會屬性要在家庭裏得到培養,人又要及時地回歸到社會。

我們把孩子私有化了,將他的社會性被忽略了,違背了本來的規律,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就要受到懲罰!我們麵對孩子一定要坦然,把他們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理解。人在家庭中是孩子,是父母,是老人,是一個組織中變換著身份的一員,在學校裏是學生,到了社會是公民。我們要明白,人不隻屬於父母!要讓孩子及時地獨立。我們不妨學一學狐狸,在孩子該獨立的時候,能獨立的時候,就讓其獨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3種:一種是家人關係,家人關係講究傳遞性回報;一種是熟人關係,熟人關係講究間接的對等性回報;一種是生人關係,生人關係講究直接的對等性交換。家人關係包容性比較強,但不利於人的及時獨立;熟人關係次之;生人關係給人以不安全感,但有利於人的及時獨立和培養人的負責態度。從對孩子教育的角度來說,家庭適當引進生人關係的成分,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淒涼的美。當我們為某一件事撕肝裂肺地感傷時,其實我們是在享受一種成熟,收獲一種成熟。莊稼成熟了,就要實體分離,這種分離是一種悲壯,是一種傷感,是一種美,一種哀婉的淒美!

冰心老人在91歲的時候接受了一位記者半小時的采訪,老人有句話說得很好:“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

安徒生小時候是一個善良的孩子。老師要懲罰一個調皮的學生,讓他站在桌子上,這個往日裏總是欺負別人的孩子一下子變得很難過很無助,但是安徒生比他還難過,看著他竟然哭了起來。老師問他為什麼哭,他說那個同學太難過了,把他給放了吧。老師最終也被他感動了。他小時候像個女孩子,說話細聲細氣的,老受欺負。但是他特別愛幻想,有時發現螞蟻、老鼠在饑餓中,雖然家境很貧寒,他還是把自己吃的東西省下來去喂它們。他父親是個鞋匠,但是酷愛文學,經常讀書給兒子聽,全家人專門有朗讀時間,安徒生每回都聽得如醉如癡。那時候上學不那麼正規,家裏也沒有給他安排什麼事,安徒生經常一個人發呆,所以父親就教他做木偶玩,安徒生卻迷上了玩木偶,經常一個人玩木偶戲、編故事。

他的文學的種子就是在這樣自由而溫馨的環境裏生長的。14歲時安徒生有了強烈的寫作欲望,於是他就離開了家鄉,到首都尋求發展機會,幾年之後開始發表作品,後來又寫了大量的作品,最終取得了成功。

安徒生是幸運的,他獲得了自由、寬鬆的環境,因而得到了屬於他自己獨立個性的發展。

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中,有一種有趣的“性格互補型”,就是一個能幹潑辣、能說會道的母親卻有一個言語拙笨的孩子,靦腆怕事。這使那些信奉“龍生龍,鳳生鳳”的家長大感疑惑。認真觀察和思索後發現,這種現象並不是偶然,多數是由於父母的戲太多而孩子沒戲唱,壓抑了孩子的天性造成的。

我上中學時有一女同學,人長得漂亮不說,學習也特別優秀。隻因當時身體不好未能參加高考。按說每一種人生都會煥發光彩,尤其像她一樣聰明美麗的人。可16年過去了,我驚奇地得知她長期待在家裏,沒有工作,不論婚嫁,也不與昔日同學聯係,幾乎過著半封閉的生活。我的父母認識她的母親。他們告訴我,她母親非常好強、能幹,但性格多變,還有點神經質。她對女兒的大事小事都喜歡包辦,橫豎看不上女兒的所為。可以說,我這女同學活了30多年,幾乎沒有過自己的人生舞台,有的隻是母親的舞台,她充其量隻能算一個配角。就這樣,她對生活的自信心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逐漸消失在了母親的長臂之下。

我不由聯想到一隻被人類的錯愛而遭殺害的雛鷹。人們看到一隻正在艱難地破殼而出的雛鷹,認為它一點一點地啄殼太費勁了,就用手幫它把殼掰開了。沒想到這隻輕易出殼的小鷹不久後就死去了。原來它正是靠一點一點地啄破硬殼來獲得它最初的生存能力的,它這種鍛煉機會被好心的人剝奪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好多父母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著孩子的“包辦者”或“代言人”的角色。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問別人的孩子叫什麼名字、兒歲等問題時,明明孩子交流能力早已具備,還沒等孩子開口,家長就搶著替孩子回答了。不知這類父母是覺得誰說都無所謂還是怕孩子說不好而代言,總之孩子失去了一次與人交流的機會。有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總嫌孩子做事“不利落”,認為“與其浪費時間不如代他勞之”,從而把許多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都包攬了。

許多家長一定還記得幾年前由“夏令營中的較量”引發的辯論:“到底是日本孩子強還是中國孩子強?”無論人們對日本孩子在夏令營中的出色表現和有些中國孩子的哭爹喊娘持什麼態度,至少某些中國家長的做法是不值得推崇的:一路上有為孩子背包的,有陪著孩子“受苦”的,還有開著車“保駕護航”的……其實,最棒的長跑冠軍也必須從蹣跚學步開始,孩子各方麵的能力也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大人們的忙“幫”多了,不就等於侵占了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嗎?孩子的自信心得不到建立,能力得不到培養。假如你的孩子碰到生人就害羞,遇上事情就怯場,一開口就臉紅,整天拉著你的衣角;或者你的孩子“笨手笨腳”、“笨嘴笨舌”……身為父母的你就該敲響警鍾了,想想是不是自己說得太多或是做得太多了!

希望我們每位父母都不要把孩子當做“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不但要允許他們犯錯,還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們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盡情表演。

二、讓孩子全麵認識

社會有位家長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兒子上五年級以後,好像長大了許多。有時孩子問我諸如“什麼叫傍大款呀?”、“為什麼人要貪汙受賄呢?”、“什麼是三陪呀?”等問題,我真不知怎麼回答才好。

這位家長的問題說出了許多家長心中的一個困惑:現在傳媒如此發達,孩子每天會接觸到很多的信息,有好的、積極的,也有不好的、消極的。他們擔心孩子在看到一些消極的社會陰暗麵的信息後會受影響,從而向消極的一麵變化,甚至學壞。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生活的環境在逐漸變化,從小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孩子接觸到的信息也在不斷增多。社會上一些假惡醜的東西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他們的視野。許多家長為此感到擔心,害怕孩子受其影響。有時候孩子嘴裏會冒出一些話,出現一些問題,就像上麵提到的,使得我們的家長更緊張、更不知所措了。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因而這種擔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過我覺得,對待這樣的問題,家長不必過於擔心。不要因為孩子“語出驚人”,自己就開始憂心忡忡,覺得孩子是不是變壞了,需要嚴加管教了。孩子的想法和大人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不能用大人的視角、標準來判斷孩子。其實,孩子在提一些涉及到社會陰暗麵的問題時,他們常常是出於好奇,家長大可不必給孩子貼上什麼不好的標簽,甚至批評、指責。

這當然不是說遇到這類情況就應該撒手不管,畢竟孩子的理性辨別能力是有限的,如不加以引導,會有誤人歧途的危險。說到這裏需要強調一點,我們所說的是“引導”而不是“隔離”。

隔離根本觸及不到問題的核心,隻會激起孩子更強烈的好奇心,況且現在獲得信息的渠道那麼多,做到真正的隔離也是不可能的。家長該做的是引導孩子,讓孩子掌握正確看待社會陰暗麵的能力。

通過聽廣播、看廣告、看電視、讀報紙,接觸到社會的一些陰暗麵,會在孩子們的腦海裏留下印痕和疑問。有的孩子會直接向家長提問;有的會在同學之間嘀咕討論;內向的孩子還會自己胡思亂想。作為成年人,有一定的認識和識別能力,能正確看待現實中存在的社會陰暗麵。而十幾歲的孩子非常需要引導他們正確看待上述問題。

那麼,家長該如何向孩子解釋社會的陰暗麵,使他不受消極信息的影響呢?我們可以看一下以下的方法。

首先,不能回避現實,要給予正確的解釋。孩子問到涉及社會的陰暗麵的問題時,絕對不能不理踩,更不能回避或者斥責孩子的提問。因為那樣的話孩子心中的疑惑不但得不到解決,反而會被壓抑,很可能還會通過其他的甚至不健康的渠道去滿足他的好奇心。有的孩子跟父母去街上玩,孩子會指著貼在牆上的性病廣告問:“什麼是‘性病’呀?”這種情況下,就應該直接告訴孩子:“這些都是病,都是生長在生殖器官上的病,得這種病的人絕大多數是生活不正常、不健康的人,不過,有的是在公共浴室裏、公廁座便器上不小心被傳染上的。”同時還應該告訴孩子,街頭亂貼小廣告也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有的是庸醫,有的是江湖騙子,用這個騙錢。還應該告訴孩子在街頭的牆壁或電線杆上亂貼、亂寫都是不文明的惡習,是精神汙染。要教育孩子從小養成不在牆上亂寫亂畫的習慣。

所以,麵對孩子的問題時,家長要盡力做好的就是“老師”

的角色,能夠給孩子正確淺顯的解釋,幫孩子消除困惑。

其次,要引導孩子將心靈攝像機的鏡頭對準生活中美好的一麵。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城市、朋友、同學都是由兩個方麵組成的:一麵是好,一麵是壞;一麵使人滿意,一麵使人不滿意。

孩子的理性辨別能力雖然不強,但他們的感受性強,家長應針對孩子的這一特點,讓孩子多看、多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麵,讓他們知道生活的主流是好的,不能以偏賅全,應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性格。有位家長在信中這樣說:我們的心靈像攝像機,眼睛就是攝像機的鏡頭。麵對社會,麵對生活,我們拍下什麼錄像存在自己心靈的錄像帶上,全由自己說了算。社會上肯定存在不好的東西,由於社會還不盡善盡美,因而我們才追求更美好的明天來替代它。

再次,家長必須在孩子麵前做好表率作用。常言道:身教重於言教。十幾歲的孩子是非識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有些家長過分地誇大社會陰暗麵,使孩子產生對社會的不信任感,孩子對未來總有一種潛在的畏懼意識。因而,作為教師或家長應該少在孩子麵前大發牢騷,要注意正確引導孩子認識社會現實及未來,讓孩子有信心對未來充滿向往,不能讓他們害怕未來甚至企圖逃避現實和未來。有時,家長對這些社會的陰暗麵也很不滿意,也會發牢騷、議論,甚至會“罵大街”,這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應該注意回避孩子,在孩子麵前盡量做一個“正人君子”。

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孩子認識社會了。記得10年前在一個幼兒園看見一個7歲的小女孩在上美術課。

在一個桌麵大小的白板上,她在紙上方畫了一條線,然後回過頭來告訴十幾個四五歲的小朋友說:“這條線是地平線,它決定了畫到這個畫麵上的所有東西的位置。”一會兒她畫出了一頭大象後,在左下角又畫上一棵大樹。她對小朋友們說:“你們會不會畫呀?”沒等小朋友們回答,她又扭過頭,在右上角畫上一個太陽,還邊畫邊說:“畫麵得對應,不把太陽畫上去就不好看了。”這時有幾個小朋友畫完了。一個小男孩把大象畫到了左上角,把太陽畫到了右側中間,又把樹“栽”到了左下方。小女孩邊修改邊風趣地說:“你沒有畫地平線,結果把大象畫到天上去了,太陽掉到海裏去了,樹讓別人拖跑了。”我對這個小女孩這樣強的整體觀念、儼然偉人般的認真態度由衷敬佩。我問她:

“你從幾歲開始學畫畫?”她認真地回答我:“我3歲的時候我媽媽就送我到少年宮美術班學習,開始還不要我,嫌我小呢。”

小孩子到周歲就給他練手勁兒,兩歲就讓孩子亂塗亂畫(讓孩子在粘到膠合板上的厚白紙上畫),培養他們自我表現的能力,3歲就讓孩子學畫,鍛煉參與能力。

形象思維是學繪畫的基礎。孩子從出生就處在這個世界各種繪畫的包圍中,所以一經大人給孩子創造條件,再經過引導、指導,孩子就肯定想著法把自己心中的形象變成現實。

1~2歲的孩子若哭了,你給他畫個畫,不行!再給他畫個彩色的畫,還不行!你要是給孩子畫個小白兔,再剪個嘴、眼睛,戴上讓他看,孩子準笑。如果你給孩子唱歌,無論你唱什麼歌、怎麼唱,最後孩子準會睡著。

孩子抽象思維正在發育,形象思維發達。所以,利用孩子的這一優勢,從啟發孩子的形象思維人手,因勢利導地進行早期教育是讓孩子從小就了解大自然、認識社會的捷徑。

三、身體是生命的本錢

毛主席曾經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現在,身體不但是生命的本錢,而且是一切的本錢。年輕非資本,身體是本錢。所以,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該注意對孩子身體素質的培養,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

現代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基本都是溫室中的花朵,掌上明珠,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除了讓他們學習就是各種特長的培養,基本上沒有什麼課餘的時間來鍛煉身體,再加上現在生活水平提高,營養過剩在所難免,有的孩子十幾歲就已經有明顯的“發福”跡象,一百三四十斤的也不在少數。現在的體育課不再受孩子們的歡迎,它被充滿血腥和暴力的網絡遊戲取代了,再這樣下去,真不知道以後的孩子會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