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充滿誘惑的社會——孩子最終要融入的地方(一)(3 / 3)

看看在我們的眾多家庭中,家長與家長之間,家庭成員與朋友之間經常會在眾人麵前這樣數落自己的孩子:你看看,我一沒有提醒,這個孩子就犯毛病了;我一不管他,他就如何不自覺了;我一不在家,這個孩子便如何如何了,等等。這種大人對孩子的數落街頭巷尾、鄰裏之間都十分普遍。在一些家長看來,這是這一家的大人有家教的表現,殊不知在這種嘮嘮叨叨的數落之中,孩子已經失去的是獨立的勇氣,沒有鼓勵他們獨立,更談不上讚揚他們的獨立行為,像那一對美國夫婦那樣放手讓孩子在種種實驗和遊戲中學會獨立就更不可能了。在我們的身邊,孩子在大人的數落之中成長,幾乎到處可見,離開了大人,孩子就不行了?其實不是這樣。

父母愛憐孩子,孩子依戀大人,這是人類的一種天性。不過,孩子對父母過度依戀,導致了孩子獨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而一些有思想的家長,則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美國作家海明威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老海明威就常帶著他外出翻山越嶺,走村串戶,使他得到了鍛煉,增長了見識。但是,老海明威很希望兒子能盡早地擺脫對自己的依賴,以便有效地培養其獨立自主的能力。老海明威認為,凡是依賴別人就會窒息一個人的才能,使其無所作為。於是在小海明威4歲的那一年,父親鄭重其事地對他說:“孩子,別老跟著我,自己活動去!”老海明威將一根釣竿甩給了兒子,並對他說:“自己去幹吧,你肯定能行!”

小海明威在父親的鼓勵與指點下,開始了獨立活動,並且很快迷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後來,他又迷上了讀書。釣魚、打獵和讀書,這三大愛好從小就形成了,伴隨他一生,並對他走上文學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說,沒有海明威父親從小對他獨立意識的培養,就不會有一個探索一生、創新一生的世界級大師海明威。

對兒童獨立性的培養,美國是最為突出的。美國兒童從兩三歲起便獨居一室,如孩子有恐懼心理,大人便買一種專門的燈安在孩子的臥室裏,徹夜亮著用來驅逐黑暗。父親或母親臨睡前到孩子房間裏道一聲晚安才去睡,孩子則抱著娃娃之類的玩具自己入睡。孩子稍有自理能力時便要自己布置整理自己的房間。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會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給他放在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飯。在幼兒園,幾個月大的孩子就要獨自喝奶了,2歲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飯。曾有一位在美國的中國人將自己8個月的孩子送到托兒所,由於孩子拿不到水瓶便終日不能喝水。這位朋友發現後非常傷心,很快領孩子離開了那所幼兒園。

另外,大街上很少見到拖兒帶女的美國父母,即使是在商店,也很少見有美國人抱著孩子,2~3歲的孩子跟在大人的背後蹣跚而行,太小的孩子就被放在購物車上,或夾在胳膊下。一次去一個美國家庭串門,在幾個小時的談話中,見到他3個月的小女孩自始至終臉朝下趴在地毯上,她竭盡全力想撐起自己的身體,一次次地失敗,又一次次開始新的嚐試,看到這種場麵真是令人感歎不已。

聽留學歸來的朋友說,在日本也很少看見抱孩子的母親。下雨天,還常看到這樣的場麵:三四歲的孩子穿著雨靴,背著小包,撐著小雨傘走在大人的後麵。有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母親竟然等在那兒一聲不吭,孩子此時也不聲不響地爬起來繼續走路。一位日本朋友非常喜歡自己的兒子,但是她從來不抱那不滿周歲的孩子。問其原因,她說:“孩子一哭就抱他,容易養成愛哭的壞習慣。”日本人往往用不近人情的嚴酷方法塑造孩子的意誌和品質。比方說飲食方麵,以食不過量為信條,不讓孩子吃飯吃足,孩子的胃過於疲勞就會使大腦功能減弱。認為多吃會使孩子不思進取、蠢笨。日本的幼兒園,要求孩子一年四季隻穿一條短褲。常常會看到孩子們在凜冽的寒風中赤身奔跑,日本人教育兒童的嚴酷性得到極恰當的驗證。這種場麵也許極大地說明了為孩子創造生活逆境並從中培養獨立性和進取精神的重要性。

獨立性發展最快的一個階段是在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出現“給我”、“我會”、“我要”、“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也許昨天還是媽媽懷裏的嬌寶寶,事事都得依靠媽媽,今天突然間要獨立,什麼都要“自己來”。自己明明做不好,還不讓別人幫忙,父母如果仍像以前那樣,孩子有時就會發脾氣。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許會說:“這孩子變得不聽話了!”其實,這一步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孩子可喜的進步。父母應該抓住這個孩子要獨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和要點,使孩子的獨立要求得到滿足,要避免形成過度的依賴或者出現抵觸“反抗”。

1.從興趣上開始培養讓孩子們做事情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對勞動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幼兒對遊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想讓幼兒做些象征性的勞動時,要盡量遊戲化,這樣他們就會帶著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如果能經常堅持訓練,他們就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勤勞、不畏艱苦與獨立性是密不可分的,不愛勞動,害怕艱苦,是不可能堅持獨立性和自主性的。

2.珍惜幼兒自我獨立性意向(1)學會尊重孩子。注意對孩子說話時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是尊重他的。孩子吃飯不要硬逼,讓孩子做事盡量避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當眾斥責孩子“不爭氣”、“沒出息”、“笨蛋”等,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並不是嬌慣孩子。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與父母非常合作,懂禮貌,待人友善,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有這樣的良好反應是因為受到了應有的尊重。

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的鼓勵時,幼兒就表現出高興、得意,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度,否則就出現否定的情感和態度。所以,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給予熱情鼓勵和支持,使獨立性不斷發展。

(2)保護孩子不要過度。在歐美國家,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推崇“個人奮鬥”,而不是依賴父母和其他人,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從一出生就讓他獨宿一室,極少與父母同住。孩子剛學走路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這是很自然的。

(3)語言指導必不可少。盡管幼兒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還不很高,但清楚的示範動作配以適當的語言講解,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兩歲孩子正處於語言發展的敏感期,詮釋語言含義的最好工具是直觀的形象動作。

(4)動作要分解,要慢速。雖然兩歲左右的孩子獨立意識已經萌發,但由於各項能力的發展並不能完全達到他自己想達到的水平,所以還離不開成人的幫助和指導。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水平決定提供何種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飯,孩子可能在開始獨立進餐時並不知道怎樣拿勺,怎樣往嘴裏送,家長可以將吃飯的動作分成幾步,一步一步地教給孩子。著名教育學家蒙特梭利主張,在針對孩子的教育活動中,動作一定要慢,要分解,一般人看起來也許會覺得有些誇張,但對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一朝一夕培養不出來兒童的獨立意識和能力,它需要家長堅持不懈地努力。兩歲的孩子能跑、能跳、能說,已經有了生理上獨立的能力和心理上獨立的要求,那為什麼不讓孩子的獨立生活從兩歲開始呢?

六、經曆挫折後才會健康成長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激流中,每一個人都隨時麵臨著風險、困難、挫折和失敗,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那麼,該如何教育孩子正確地對待挫折,將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堅強意誌並能接受各種挑戰,以及具有較強承受挫折能力的強者,已引起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麵的注意。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於障礙或幹擾其目的實現不了,需求欲望不能滿足時的消極心理狀態,被稱為挫折;進行克服個體需求未滿足時消極的心理的教育是不一樣的,被稱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種提高孩子克服困難的恒心、信心,增強孩子對挫折的承受力、克服力、應變力,培養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質教育。

近年來,整個社會普遍感受到,孩子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氣及能力越來越弱,挫折反應相當強烈。如有的學生在升學失敗後,冷漠退讓,放棄人生追求,更有甚者還出現輕生的極端行為;也有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成效不顯著,就對自己喪失信心、悲觀失望,從而對學習失去了信心、興趣,錯誤地轉移目標;還有的學生遇到同學問人際關係的障礙時,內心產生焦慮,但不是采取積極的態度調節情緒、解決問題,反而是一味地苦惱;還有一些學生在受到挫折後,自歎、自怨、自恨、自責。諸如此類的現象不勝枚舉。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來自家庭的,也有來自社會的。

其一,現在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家長的過分溺愛造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他們受到挫折所產生的消極心理就是因為對其個體需求欲望滿足過多,要月亮,不能給星星。其二,來自這個社會。我國的教育傳統與國外的教育有別。如中國的教育傳統是“三思而後行”,而日本教育很注意對孩子的意誌的磨煉;中國傳統教育則是喂孩子吃魚,日本教育是要孩子學會捕魚。兩者相比,即可看出這也是造成中國孩子抗挫折能力弱的因素之一。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除應教育孩子正確對待挫折外,更重要的是應該教給孩子一些對待挫折的方法,教育他們在遇到挫折時,采取一些積極的措施,進行自我解脫,把情感和精力全部轉移到有益的活動和學習中。要鼓勵孩子,麵對挫折應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充滿信心地戰勝它,從而成為生活的強者。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經受挫折的比率在不斷增大。想把孩子培養成為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強者,培養成為能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高素質人才,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不可回避的。讓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形成共識,不能隻是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實際行動上關心和重視挫折教育。

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這樣的教育稱為挫折教育,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

在正常的教育活動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並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原因是那些自認為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喪失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鍛煉機會;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能深刻地理解什麼叫成功。因此,在教學中,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鍛煉提高孩子潛能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法。

1.挫折教育的作用(1)挫折教育能夠使孩子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悅。如果一個難題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的,那種喜悅是不言而喻的,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那要比從師長和書本裏學到知識更讓其感到欣喜。因為從師長或書本裏得來的知識,已經被別人整理好了,沒有什麼趣味性與探究性,學生隻是枯燥無味的識記,而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探究掌握的知識才是對自己更有意義的學習。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挫折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在正常的現實生活中,人總有一種潛能未被激發,這種潛能隻有在一些非常的情況下才能被激發出來。對於孩子而言,隻有當其遭受挫折時,這種潛能才容易被激發出來,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和探究精神,從而進行研究性學習,切實掌握知識。

(3)要想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離不開挫折教育。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學校中沒有遭受挫折的洗禮,沒有正確的思想對待挫折,就好像溫室裏的花朵,很好地適應社會是不可能的。而隻有孩子在學校中就遭受許多挫折,掌握了應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4)挫折教育能夠有效地打擊孩子的驕傲情緒。有些孩子由於受到年齡、經曆、學識等的影響,常常會產生一些不應當有的錯誤,如粗心大意、驕傲自滿等。遇到這樣的孩子,人為地設置一些挫折讓其遭受,以打擊其驕傲情緒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這種挫折應當有一定的限度,應當在事後給孩子說明,並且不是以真正打擊孩子為目的,而隻能是通過這種人為設置的挫折,讓孩子受到教育,使其明確挫折對自己的作用,並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驕傲情緒得到排除,戒驕戒躁,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

2.挫折教育的方法(1)要正視挫折。指導孩子學會正視挫折,關鍵是對待挫折的態度。如果遇到挫折便心灰意懶,根本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那麼,你的一生將會一無所成。所以,每個人都應當樹立這樣的思想:挫折使我們又多學到了一些在通常情況下無法學到的知識,是能夠讓我們更加傾向成熟的一種有效途徑,隻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怕挫折,才會更加正確地對待挫折。

(2)避開挫折。在某些情況下,避開挫折是我們的一條較為理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達到目的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但避開挫折是需要一定的智力思考和技巧的,一般不動腦筋的人是不能夠做到的。

(3)克服挫折。有了正確的思想,還要有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後,便要想方設法去克服它。這不僅是讓孩子能夠掌握一個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在解決問題後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是在其他任何情況下都無法做到的。

(4)人為地製造挫折。有些比較聰明的孩子,加上家庭條件較好諸多因素的影響,遭受挫折的機會可能很少。在順境中這種學生能應對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蹶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對於這樣的學生,應人為地設置障礙製造挫折,以訓練其對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適應生活。可以在考試中出一些比較難的題目讓學生去做,學生可能費了好大的勁卻無法得出正確的答案,人為地讓其遭受挫折,學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時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對培養學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5)要向學生貫徹遭受挫折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不遭受挫折的,沒有知識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會處處碰壁的。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貫徹遭受挫折的思想,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於遭到挫折就頹喪。教師要教育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敢於麵對現實的勇氣,在逆境中也能夠順利走出來,要滿懷激情擁抱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講解那些身處逆境仍然自強不息、奮力拚搏的人的人生經曆。例如,在一個漆黑的山洞中,在沒有任何亮光可以憑借的情況下,意誌頑強的人是怎麼走出這個山洞的;在地震過後的廢墟中,缺乏氧氣,沒有水,無助且堅強的人是怎樣堅持直到獲救的,等等,這些對於培養學生頑強的意誌是有好處的,並且讓學生終生受益。隻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探究精神,達到提高其適應社會能力的目的。

(6)吃一塹,長一智,從挫折中學到知識。人不應當兩次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對於在生活中遭受的挫折,我們必須善於總結,以便從中學到一些經驗,從而內化為我們的知識,為我們以後使用,提醒我們不要在同一個地方再跌倒,這才是我們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帶給我們的禮物。隻有做到這些,我們才可以說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對待挫折的正確方法,才‘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一定的幫助。

3.需要注意的地方(1)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這種情況下,家長不要嫌孩子拖拉時間而包辦下來,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問題解決後,引導孩子去總結自己的成功之處在哪裏,再次麵對挑戰或挫折時,孩子就會主動積極地去麵對。

(2)不要給孩子設置無端的挫折,尤其不要隨便否定孩子這個人。就事論事,在解決方法上多下工夫。

(3)控製好獎勵。不要孩子取得一點點進步,就給予過多的物質獎勵或過分的讚美之詞,要給孩子更多的心靈獎勵讓其去享受。過多的物質獎勵,將會扭曲孩子的成功體驗,甚至為了得到物質獎勵而努力,這樣我們就大錯而特錯了。

(4)當孩子自願挑戰而遇到挫折時,家長要從方法上給孩子以點到為止的啟發和指導,盡可能讓孩子自己來克服困難、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及父母對自己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