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社會不接受不懂得與人合作的人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一隻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隻螞蟻來搬米,身體搖來又晃去;三隻螞蟻來搬米,輕輕抬到蟻洞裏……為什麼“三個和尚”就“沒水喝”,而“三隻螞蟻”卻能“輕輕抬到蟻洞裏”?那三個和尚真的不如螞蟻嗎?的確是這樣,因為三個和尚都怕吃虧、自己顧自己、不合作、不負責任、互相推諉,當然就沒水喝了。而三隻螞蟻能“輕輕抬到蟻洞裏”,是它們團結合作的結果。
可見,合作是極為普遍又極有必要的。有了合作,世界才能發展到今天;自然界中有了合作,大自然才能欣欣向榮……當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社會分工精細,而每個人的思維、知識麵卻都是有限的。古代孟子有句話說得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曾有過這樣一則報道:在一個國際學生夏令營的一次活動比賽中,中國學生幾乎包攬了單項比賽的冠軍,而在合作項目中,中國學生的成績就遠遠落後了。
因此我們應該牢記教訓,從小樹立合作意識,為迎接新世紀的挑戰,要增強與同伴的合作意識。眾人拾柴火焰高。
有人曾對日本的一位小學校長提出這樣的問題:“您辦學最注重什麼?”這位校長回答說:“教孩子理解別人。在現代社會,如果不能同上下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識再多也沒用。”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不但要求人們進行激烈競爭,同時還需要加強廣泛的多方麵的合作,這兩點其實並不矛盾。比如一個廠家要和另一個廠家展開激烈的競爭,它就必須和它的原料供應單位、新技術科研開發單位、銷售單位等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係。
所以說廣泛意義的競爭恰恰需要密切的合作為後盾。在生物學裏,單細胞的生存率是非常低的,多種細胞在一起,才能進行營養的互相滲透,穩定、有規律地進行新陳代謝。人類社會也一樣,如果缺乏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與能力,那麼他不但在事業上不會有所建樹,就連適應社會都會非常困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赫華斯博士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認為,人品的優劣決定了事業的成敗,他把“與同事真誠合作”列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把“言行孤僻,不善與人合作”列為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心理學的研究還顯示,合作對兒童的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如情緒的成熟,順應良好的社會關係,參與社會活動積極,對他人和社會基本信任的態度,樂觀主義的精神等。因而心理健康是一項基本的指標,是個人建立和保持與他人的合作關係的能力。
可見,明智的、有遠見的家長,總是從孩子懂事起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如果你也希望成為這樣的家長,你就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讓孩子學會悅納別人。所謂悅納別人,是指從自己內心深處真正地願意接受別人。從實質上來說,合作是雙方長處的珠聯璧合,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遏製。所以,隻有相互認識到了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基礎。所以家長要常和孩子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能因為他人有這個缺點或那個毛病,就嫌棄他、疏遠他。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多去發現和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真真實實並誠心誠意地加以讚美,而不是采取一種“不承認主義”。
教孩子學會分享。假若孩子凡事都斤斤計較、自私自利,那麼他想與別人友好相處是很難的,更談不上進行合作活動了。所以,家長有必要讓孩子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慷慨大方,體會一下分享的快樂。這裏麵有些原則和技巧問題值得家長們去注意。比如,要讓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分享他們所喜愛的玩具,切忌對他進行強迫,也沒有必要向他講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不妨這樣跟他說:“你玩一會兒,讓他也玩一會兒,你們倆都高興高興,不是很好嗎?”適當地對孩子進行引導,讓他感到分享對他不是一種剝奪,而是增添更多更新的樂趣的機會。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不妨就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分享訓練”:孩子手中拿著畫冊,父母拿著一個玩具,然後溫柔地、慢慢地把玩具遞給他,並從其手中取走畫冊。這樣通過反複訓練,孩子就會學會互惠與信任。
讓孩子多參加有利於產生合作關係的活動。多伊奇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他提出了一種理論,當一個活動的目標和手段是參與者積極地相互依賴時,合作關係最可能產生。為此他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學習心理學概念課程的孩子分為5人一組,共10組,給每個組提出兩個要解決的問題。其中5個組是合作組,他們是作為一個組來評分的,即每人分數一樣,這樣一來,這個組的成員有著共同的目標;相反,另外5個組是競爭組,他們每個人的分數都是按個人的成績分別評分的。結果表明,合作組成員表現出更大的相互依賴感,能更密切合作,表現得協調一致。為此,家長可以讓孩子玩一些諸如共同搭積木、拚板等需要彼此協作的活動。許多體育和遊戲活動,如籃球、足球、排球、跳繩、跳皮筋等,不但有兩團體之間的對抗與競爭,更有團體內部的協調與一致,所以對培養參與者的合作精神是非常有利的。
讓孩子了解一些合作的規則與技巧。處於合作關係的雙方,事實上就是一個對立統一體。家長一方麵要給孩子講統一,比如不能唯我獨尊,隻顧自己的需求,而是應充分顧及他人的需求,必要時必須犧牲點自己的利益,作出些讓步,降低些要求;另一方麵要給孩子講對立,與別人建立合作關係時,必然需要遷就別人的需要,持比較隨和的態度,但這是有限度的。因為隨和不是放棄原則。否則就會失去自己的個性,得不到同伴的信任與尊重,合作關係反而難以維持。
歐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阿德勒說:假使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定會走向孤僻之途,並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嚴重影響他一生的發展。可見,孩子學會交往與合作是多麼的重要。
要激發孩子與同伴合作的願望,提高孩子與同伴合作的意識。爸爸媽媽可利用星期天或節假日帶孩子遊戲、去小吃店、參觀菜市場、商店等地方,讓孩子多與社會接觸接觸。孩子一個人玩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問問孩子:“你的娃娃要吃飯嗎?”、“你的機器狗會打仗嗎?”激發孩子渴望與同伴合作的願望,主動與同伴交往。
要教會孩子與同伴友好合作的方法,學會為別人著想。爸爸媽媽應教育孩子在活動時對同伴要有禮貌,用別人喜歡的名字招呼他們。與同伴要互相謙讓,友好相處,分享玩具、圖書;不爭搶大家都喜歡的玩具,可以讓別人玩一會兒,自己玩一會兒,大家“輪流玩”。這樣,可以使孩子經常想到別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
要積極鼓勵孩子參與遊戲活動。遊戲是培養孩子合作交往能力的最有效活動,在遊戲中孩子可逐步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如讓孩子跟鄰居的小朋友玩“娃娃家”的遊戲,孩子可以做娃娃的爸爸或媽媽,在遊戲中履行爸爸或媽媽的義務,洗衣、做飯、帶孩子。孩子從一個人玩發展到與同伴共同遊戲,也就提高了合作能力。
要教會孩子怎樣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小糾紛。孩子與同伴在活動中意見不統一或玩得不愉快時,父母應及時引導孩子相互商量用什麼方法可以使大家都玩得愉快,如猜拳、輪流等方法,協調關係,確定一個共同的目標,使活動順利進行。
常言道:孩子總不能跟爸爸媽媽一輩子。想讓孩子逐步適應外界環境,必須學會與同伴交往合作。
八、社會公德教育
我居住的小區有一個乒乓球窒,裏麵有一張上好的乒乓球台,供小區居民活動使用,但沒有人看管,全憑使用者自覺維護。我和同事常去活動的場所,一直令我們難過的是,每去必見滿地的垃圾無人清掃,桌麵上也常常是蒙著厚厚的灰,因為常去,所以熱愛,我們便時不時地在那裏進行著清掃工作。
一天傍晚時分,我們照常去了那裏。推開門,不禁為眼前空前的慘象愕然:椅子被掀翻在地,幾張桌子(非乒乓球桌)橫躺豎臥斷胳膊斷腿,擋板也被丟得東一塊西一塊亂七八糟,而乒乓球台麵上也被灑滿了水,地麵上果皮紙屑,狼藉一片。種種跡象表明,這裏似乎剛剛遭受過一場讓人不忍目睹的洗劫。之前,我們已聽其他居民幾次反映類似的惡意破壞行為,今天親眼看到,仍不免很驚訝。
在清理“現場”的時候,幾個小學生走了過來,他們告訴我們說,剛剛看到幾個大孩子在這裏玩過弄成了這樣。
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了前幾日看過的兩則新聞,一則說的是,在某所中學附近的居民屢次被教學樓裏有意丟下的垃圾砸中,待抬頭看時,隻能聽到無聊的嬉笑聲一片。居民找到學校反映情況,學校領導卻說要讓居民看清了是誰丟的才好進行“教育”,對此竟是一籌莫展。
另一則更讓人痛心:一所中學下課後,兩個男同學手拉手擋在樓梯口,不讓後麵的同學通過,待後麵的同學越聚越多,這時兩人突然鬆手,導致身後的同學你推我搡紛紛滾落樓梯,傷者甚多。
我們從中不難看到,在我們目前這個社會,青少年欠缺公德已絕非個別現象,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社會,都應該意識到我們教育的缺失。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甚至社會教育,都把學生的智力教育當做硬件,社會公德教育則基本停留在書本和口頭上。學習成績好常常會一俊遮百醜,得到表揚的機會就多,力度也大;學習成績不好,別的方麵好,則較少得到肯定,而且肯定的力度也不及學習好的。孩子是聰明的,他們會根據老師、家長的態度以及社會對所謂人才的取向來認識世事的輕重,然後再決定自己的行為。
隻從小處著眼,缺乏社會公德的人必然是自私自利,隻顧自己,不顧社會,不顧他人的人。試問,這樣的人能立足於社會嗎?哪個群體裏歡迎這樣的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對自私自利的人總是避之唯恐不及。所以說,對於個人來說,是否講社會公德,關係到他是不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不是能獲得滿意的社會角色地位,最終必然影響他的身心發展和事業發展。
更為嚴重的是,這已經關係到他是否能夠成長為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合格的“公民”。
北京市對在押的267名未成年罪犯進行調查顯示,有95%以上的未成年罪犯存在著思想晶質惡劣、社會公德意識淡薄、言行偏激等特征,以致明顯表現出從違背社會公德到違紀違法再到走向犯罪的必然聯係,從量變到質變的行為過程十分清晰。另外,在對犯罪的年齡統計中,14歲犯罪的有41人,占15.4%;15歲犯罪的有78人,占29.2%;16歲犯罪的有116人,占43.4%;17歲犯罪的有29人,占10.9%。也就是說,十五六歲的未成年犯罪占到71.6%,這個年齡段被稱為“易發犯罪的高危年齡”
(“犯罪年齡”)。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值上中!學的年齡,他們正處在青春期,本身就比較躁動,這個年齡段也是孩子社會化的關鍵時期,他們非常容易失控,因而這個年齡處於危險階段。可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社會公德的教育問題無論是對學校、家庭還是對社會而言,都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當然,教育一個孩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實在應該從小抓起。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有句話說得好“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脊背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