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網絡這個黑洞(2 / 3)

如今像這樣對子女的網絡生活過度敏感的家長並不在少數。

他們動不動就給沒有網癮的子女胡亂貼上“網癮”的標簽。將孩子迷戀網絡遊戲定義為“網癮”就特別值得爭議,“癮”這個詞就帶有貶義。為了避免這個問題,近日在華東師大舉辦的冬令營活動命名為“行為自控冬令營”,而不用“網癮”這個詞。而且,在國際上,雖然某些機構給上網過度定了標準,但是現在全世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為家長的這份過度敏感,反而可能把孩子推向網癮深淵。其實,很多被認為有網癮的孩子都是被其父母錯判誤診的。有無網癮的界定不能光憑每天花多少時間上網,還要看孩子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運用的能力和自我控製的能力。

不少父母為孩子強貼上“網癮”標簽後,就開始對孩子進行嚴格監控。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遠離電腦。每當孩子坐在電腦前,他們就開始十分緊張,嘴裏不停說著網癮問題。有的家長拔掉網線,沒收電腦。還有的家長不管工作是否需要,為了孩子堅決不在家裏安裝電腦,而且還希望所有的網吧都關閉,切斷孩子可能上網的所有途徑。這些家長常常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很少想到孩子也需要尊重。他們經常用自家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孩子的優點比,總覺得自己的孩子處處不如人家,而孩子染上網癮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孩子努力學習他們覺得是理所當然,孩子伸個懶腰或是上網放鬆一下,他們便嘮叨起來沒完。當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話還沒出口就被怒斥為“頂嘴”。

幾乎所有的孩子一提到“癮”字就特別反感。小平剛參加了中考,他反複強調,他上網並不嚴重。“平時周末,我會和同學踢足球,或者看電視。不過,父母太忙,很少有家庭活動。上網玩遊戲是覺得實在沒別的好玩的,家裏電腦不能上網,我才去網吧。”

複旦大學心理谘詢中心教授分析說,孩子最抵觸被家長戴上“網癮”帽子,被責罵不上進。“實際上,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強。

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自尊心受挫,他們才躲到虛擬世界逃避現實。”

家長這樣的做法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給他們貼上的“網癮”標簽,許多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很不信任,心理上強烈反抗。一位初一的女生曾表示,父母整天嘮叨網癮,讓自己很煩。但她相信自己並沒有網癮,每天上網也不過是和同學們聊聊天,玩玩遊戲,放鬆一下。假如父母要拔掉網線,或者是沒收電腦,自己會非常不開心、。為了能和同學聊天,她肯定會去網吧上網,那時上幾小時就更沒人控製了。家長阻斷了孩子在家上網的通道,或讓孩子覺得在家上網受到監視,而且必須忍受嘮叨,那麼孩子會選擇其他途徑偷偷上網。孩子喜歡上網,他們可以從中得到快樂。孩子又非常好奇,而網絡則包容了整個世界。這個時候,網吧成了他們首要的選擇。在網吧“餓了有方便麵”、“累了有床睡”的引誘下,在一個沒有正確引導和烏煙瘴氣的環境裏,在網上的黃、賭、毒等不良信息的侵蝕下,孩子從沒有網癮到有網癮傾向、又從有網癮傾向到沉迷於網絡,最終甚至走上因為沉迷網絡而犯罪的道路。這些都背離了家長的初衷。在“我是為你好”的名義下,家長無意中將孩子推向了網癮深淵!

正常情況下,家長完全沒有必要對子女上網過於敏感。麵對孩子上網,家長應該做的是轉變觀念,改變心態,正確地認識網絡,從正確的角度來教育孩子,讓孩子在你的教育之下認清網絡上什麼東西是好的,什麼東西是壞的,一方麵消除了孩子的好奇,另一方麵又幫助孩子看清和繞過網絡上那些不良的東西,更避免了因網絡而產生的不良影響。當然,家長也可以和子女訂一個合約,教會子女學會控製時間及自己的行為,把一天的學習、生活安排好。

我們通常所說的“網癮”是一種心理障礙,不但不利於個體的健康發展,也成為了一種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它的形成既有網絡傳播特性的原因,也有個體自身人格缺陷和現實社會生活壓力的原因。在網上的衝浪體驗中慢慢形成了一種對網絡的心理依賴,隨著每次上網時間的不斷延長,這種依賴將會越來越強烈。

這種不自主的強迫性現象已被稱為“網絡成癮綜合征”。“網絡成癮綜合征”的主要表現,就是因為過分依賴網絡,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其最明顯的症狀有:為了達到自我滿足,不惜增加網上停留時間,試圖減少操作時間但難以自控;在網絡上工作時間失控,長時間使用網絡以獲得心理滿足;對家人和朋友隱瞞自己是“網蟲”;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甚至會走上自殺的道路。

有5種孩子最容易染上“網癮”

第一種:人際關係不好的孩子許多學生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向、猜忌心強,而且心眼小,碰到問題時沒能得到及時解決就沉迷於網絡,以致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第二種:學習失敗的孩子由於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於單一,學習成績的好壞成了孩子成就感的唯一來源,此時,一旦學習失敗,孩子們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然而在網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是很難體驗到成就感的。

第三種:自製力弱的孩子不少上網成癮者都有這個問題,他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好,也不想繼續下去,但是一接觸電腦就情不自禁。這是典型的自我控製力不強。生活中要麵對許多選擇,選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選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假若將人生的元素盡量簡單化,那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選擇的正確率越高,成功率也就越大。

第四種:學習特別好的學生不少本來學習優秀的學生在升入更好的學校後,無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這時,他們對“努力學習”的目的產生了懷疑。

按照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學習是為了“上大學一找到好工作一掙錢”,當他們失去了為“名次”、“位置”等學習的內在動力後,便無法認同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因為即使不用學習也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錢,所以,一些人開始迷戀網絡。其實,造成這些孩子依賴網絡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

第五種: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孩子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加,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一般在家裏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絡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網絡在人文關懷方麵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絡。

四、孩子染上網癮——誰的錯網癮的成因是多方麵的,單就教育失誤而言,包括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麵的因素。

1.環境影響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網絡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詞,小至剛入學的娃娃,大到已退休的老人,對電腦都能駕輕就熟。網吧也隨處可見,網上的東西良莠不齊,網吧經營者本著贏利的目的,為那些還不完全具備辨別是非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大開方便之門,這樣很容易讓這些孩子迷失於眼花繚亂的虛擬世界中。

2.學習的壓力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中國的孩子們在巨大的壓力下喪失了求知的欲望,機械地死讀書,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進而逃課,上網吧,沉迷於網絡。省重點高中的一個高三學生,在高考前卻跑進了網吧,上網成癮,他對醫生說:“天天分數,天天學習壓力,感覺太累了。”

3.精神空虛孩子沉迷於網絡,最傷心的是父母。許多家長並不知道,孩子的行為到了今天這種地步,其中許多原因是由家長造成的。大多數家長平時忙於工作,對孩子的照顧隻是滿足於“吃飽了,喝足了,穿暖了,兜裏有點零花錢”了,不知道孩子最近的煩惱是什麼,和同學有沒有矛盾,其他男孩最近總愛欺負他,他該怎麼辦?孩子在父母那裏尋求不到這種愛,所以就到網上尋找,他們會用化名和網友聊天、罵人,暢所欲言。

4.性格不良除了家庭因素導致精神空虛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容易染上網癮的重要原因。

據調查發現,容易上網成癮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孤僻、內向,不願意與人交往,當心裏有了矛盾、苦惱,自己無法排解時,他們就會上網發泄,因為他們發現,網絡是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鍵盤操縱在自己手上,想看什麼就看什麼,想說什麼就和網友聊什麼。很快,他就會為網絡而著迷。

上網成癮的小山已經輟學兩年,在家裏不和媽媽說話,把媽媽當敵人。聽說誌願者們組織了親子訓練營,媽媽把小山“騙”

了進來。剛開始,小山一句話也不說,以示抗議。但當互、斥心聲的時候,小山忍不住了,說出了媽媽的種種不是,他愛媽媽卻受不了壓力。而媽媽也有一肚子的委屈和滿心的愛。兩年結成的冰川一瞬間融化了,小山和媽媽相擁而泣。小山現在已經回到了學校重新學習,盡管還沒有完全脫離網絡,但是已經可以自控了。

大哲學家柏拉圖曾形象地把人類的靈魂分為三個部分:欲望、理智和精神。其中,理智能指導行動去滿足欲望,但是,隻有在精神的統領下,理智才能采取最佳的行動,去滿足合理的欲望。有網癮的青少年,憑借自己的理智,巧妙地從互聯網裏獲得現實世界裏沒有的滿足,這說明他們缺少的不是理智。他們真正缺少的是精神——那種統領著他們的欲望和理智,走上完美人生道路的精神。比這更有趣的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是成年人似乎對此也知之甚少。因此,讓我們和青少年一起去補上“人生精神”這一課太重要了。

新疆的安治幫和四川的張非都曾輕鬆考入北大、清華。但是,入學後就沉迷於網絡,荒廢了學業,被校方開除。但是,來年再次參加高考,他倆竟又被北大、清華錄取。不幸的是,“考霸”再犯網癮,再度被校方開除。獲取北大、清華的錄取通知書可能是世界上最考驗智力的難事,可是,“考霸”得之就如同探囊取物,顯然是智力過人。然而,卻被網癮拖入人生的敗局。這就迫使我們要問一問:為什麼網癮有如此大的魔力?

互聯網實在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奇幻世界。在裏麵,一切都是沒有生命的虛幻,但是,裏麵的幻影卻有著特別強烈的生命征兆。互聯網空無一人,但你卻能在其中與成千上萬的人同時聊天;互聯網空無一室,但你卻能隨意走進不計其數的虛擬討論室,參與最離經叛道的討論,而且不必擔心別人對你從此懷有偏見;互聯網空無一物,但你卻能隨意挑選自己中意的競技場——你可以跳進賽場,駕馭著最強悍的賽車,贏得冠軍的獎牌;你可以走上戰場,成為夢想中的將軍,指揮千軍萬馬與敵人搏殺,贏得戰爭勝利的勳章;你甚至可以潛入賭場,擺弄著令人垂涎欲滴的虛擬金幣,去贏得擁有巨大財富的感受。然而,最不可思議的是,互聯網以幾乎免費的方式向用戶們提供了這些滿足。

那麼,這些滿足的本質是什麼?它們是脫離物質基礎的虛幻滿足,它們是模擬出來的感官享受。對有網癮的青少年來說,他們並不關心這些滿足的真假虛實,他們要的就是眼前的這種虛幻滿足。

為什麼這些涉足社會不深的孩子會以如此“放肆”的方式去追求虛幻的感官滿足呢?是他們有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嗎?

在人數巨大的青少年網迷中,的確有個別人存在心理疾病。

但我們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事實——大多數孩子的行為,常常是成年人行為的一種反映。

我們成年人追求滿足,是有原則可依的。比方說,一切為了利益最大化。在這個原則驅使下,我們不擇手段地攫取利潤,卻看不清適度的利益和過度的利益之間的區別。再比方說,一定要先把“餅”做大。我們在這個口號的呼喚下,幾乎忘記了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走向衰落的客觀規律,一哄而起為了去追求更盛大的結局。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但其共同之處就是:我們把本來充滿理智和道德的活動,轉化為低級的欲望滿足——就好像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的簡單生理反射。因而,當我們關心孩子的學習時,隻問考試分數的高低,避而不談學習的真諦;這就使得孩子感到,互聯網遊戲的分數比考試分數更有趣,更容易得高分。當我們關心孩子的前途時,隻強調賺錢多少,忘記了孩子明天的快樂是難以用錢的多少來衡量的;這就使得孩子感到,互聯網裏的快樂比現實世界裏的快樂更有吸引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成人世界的非理性傳染了孩子,讓他們墮入網癮而不能自拔。

專家研究發現,青少年上網成癮還與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關。一般男性明顯多於女性,特別是那些內向敏感、現實人際交往困難的人,更容易沉迷於網絡。那些希望得到同學、老師重視但又非常孤獨的學生,沒有特長、成績不突出的學生,心情壓抑的學生,生活、學習遭遇挫折的學生,家庭不和睦的學生,這些青少年因為在現實中不太容易成功而上網。這不僅能讓他們忘掉現實生活的各種煩惱,還可以帶來心理上的群體歸屬感,慢慢對網絡產生心理上的依賴感,同時也使他們喪失了現實感,混淆虛擬世界和現實,造成網絡成癮。

從上麵的分析不難看出,造成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是心理上的,並不像傳統上的藥物成癮對人們的影響是生理上的,對於這個我們是不是應該采用傳統的嚴格控製?當然不可以,因為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網絡不是罪惡之源,不是每一個上網的青少年都會上網成癮。對待青少年上網成癮,最重要的不是怎樣齊心協力對付網絡,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如何切實重視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質。同大禹治水一樣,青少年上網問題需要的是疏通而非堵封,應當疏通青少年的人際關係,在心理上加以指導。

家長與專家麵對麵,邊聽專家彙報孩子的情況,邊看著屏幕上的孩子幾天來活動的真實照片。通過幾天的接觸,你會發現一些孩子由衷地說:“網上交朋友很容易,沒想到在現實生活中卻這麼難。”

專家在與孩子麵對麵谘詢的時候,孩子說出了心裏話:“我每天除了上學,家裏沒人管我,回家關上門就是麵對電腦,我很孤獨。不是我自己孤立了自己,而是家庭孤立了我。”專家表示,封閉訓練不可能完全戒除網癮,而隻有在家長的關心輔導下,逐漸讓他們正確地認識網絡,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

調查表明,有網癮的孩子往往生活在單親家庭或者家庭中父母生活不和諧。專家認為,單親家庭子女因為缺乏父愛或母愛,會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問題,一般比較孤僻、內向、自卑,另外,有的也缺乏必要的管教。同樣,如果父母經常吵架,會對孩子身心產生不利影響,孩子會討厭父母,討厭家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願意和父母待在一起,不願意回家,這為孩子沉迷於網絡提供了機會。

現在大部分中小學生是獨生子女。學校教育由於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使孩子們感到學習緊張,壓力大;在家中,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他們會感到孤獨,從心理上說最渴望和同齡夥伴交流,以緩解心中的壓力,宣泄自己的孤獨、煩惱、痛苦。

在網上孩子還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喜歡,向往扮演一個滿意的角色,現實生活中的缺憾和不足可以通過網上製造出的虛擬來彌補。怎麼健康上網關鍵是要引導,家長不能放任自流。

其實,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更主要的原因在遊戲之外,像缺少關愛,缺乏自信,等等,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能夠得到他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愛和成就感,他們才會沉迷其中。因而,要使孩子真正脫離網絡遊戲的危害,在現實中給予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才是根本。這並不可怕,更不是洪水猛獸,隻要我們多些關心愛護,多些朋友式的體貼談心和有益引導,就一定能幫孩子從沉迷中走出來。

五、解鈴還需係鈴人在國外,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很少見到像中國這樣“繁榮”的網吧業。國內有的城市蓋起了幾層樓的網吧,而且總是生意興隆,人滿為患。但同樣是亞洲國家,在日本、新加坡、泰國的網吧裏,隻不過十幾張電腦桌,人也很少,非常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