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煮牛肉切塊要大些動物胴體主要由肌肉組織、脂肪組織、結締組織和骨骼組織組成。牛肉結締組織的含量比豬肉多。其結締組織中的膠原蛋白質加熱後會發生收縮。例如,同樣在70℃經60分鍾煮製以後,牛的腰部肌肉收縮可達50%,後腿部肌肉收縮38%。所以,在燒煮牛肉(尤其是腰部肌肉)時,切塊要適當大些,以避免成熟後,體積過小,影響菜肴“形”的美觀。
炸豬排應先將肉切厚片,再拍成薄片豬肉雖然比較鮮嫩,但是它的肌肉纖維較長。如果橫著紋路切片,形狀較小,炸製後,就不易造型。如果順著紋路切片,又因為肌肉纖維過長,炸製時肉的纖維容易卷曲,形成一團,造型和質感都較差。如果橫著紋路切成厚片,然後再用刀背拍成薄片,把肌肉纖維拍破碎,結締組織離散,也就是將肌肉的細小筋絡斬斷,因而質地變得鬆軟;肉表麵粗糙,易於上漿、掛糊,炸製時又不卷曲,不會“抽筋”變形;麵積大,易於切製造型,成菜質地外鬆酥、裏軟嫩。同樣道理,炸牛排時,也須用刀將肉切成厚片,再拍成薄片。
汆涮的肉片要薄,爆炒的肉片要厚汆、涮是用水來傳熱的,加熱溫度較低(80℃~120℃),烹製時間短。操作時,不需要翻勺,即涮即食,萊肴質量突出鮮嫩特色。所以,要求原料細嫩無筋,肉片要切得薄,大小適宜,一般厚度在1毫米左右為佳。這樣在單位時間內,原料能獲得較多的熱量而成熟。用爆、炒等烹調方法製作菜肴,肉片要切得厚一點,一般在3毫米左右。因為爆、炒的溫度較高(130℃~180℃),加熱時間較涮、汆長些,並要多次顛翻攪拌,如果肉片切製太薄、太小,就會失水過多,使肉片質老,並造成碎片,不僅菜形不美,也影響菜肴風味。
肉片用刀背拍鬆後烹製成菜鮮嫩〖HJ*2/烹製糖醋肉片、炒肉片等菜肴時,肉片切製後,再用刀背拍鬆,破壞部分肌肉纖維組織,使肉質更加鬆軟。由於肉麵粗糙,醃製時也易於入味,並便於上漿、掛糊,成菜後特別鮮嫩可口。
燒製整雞時的刀工處理清蒸或燉整雞前,要先用刀平著把雞的胸脯拍塌,腿節拍斷。這樣成熟後雞骨頭能順利脫掉。
烹製雞腿、豬肘時皮麵要留長一點雞腿和豬肘一般都是整塊帶皮烹製。動物皮麵都含有較多的膠原蛋白質和彈性蛋白質,加熱後收縮性較大,而肌肉組織的收縮性則較小。如果皮麵與肌肉並齊或是皮麵短於肌肉,加熱後皮麵會收縮變短,致使肌肉裸露而散碎。加工時皮麵適當留長一點,加熱後皮麵收縮,恰好包裹住肌肉,又不至於脫落,菜肴形態顯得整齊美觀。
15剁肉餡的技巧
手工剁肉餡比機器絞的肉餡味道鮮美肉的呈味物質存留在細胞內。用手工剁肉時,肉塊受到的機械性擠壓並不均勻,肌肉細胞破壞較少,部分肉汁仍混合或流散在肉餡中,因此鮮味較濃。而用機器絞的肉餡,由於肉在絞肉機中被強力撕拉、擠壓,導致肌肉細胞大量破裂,在細胞內存在的呈味物質,如氨基酸、肌苷酸等隨血液大量流失,味道會因而遜色。
剁丸子肉餡的技法剁丸子肉餡,剁得好,做出的丸子又軟又嫩。否則,又粗又老,甚至做不成丸子。做丸子肉餡需要掌握下麵三個要點:(1)剁豬肉餡要選用前夾心肉,或選用肥瘦比例適當的肉。要特別注意,肉不能太瘦,—般丸子餡以肥瘦肉各半為宜,或三肥七瘦亦可。(2)剁肉餡時要采用“細切粗剁”,即將豬肉去皮去筋,肥瘦分開。都先切成薄片,後切成細絲,再切成細丁,肥肉要切得比瘦肉細小一些。剁餡時,粗粗地剁幾下,隻要剁勻即可,不要剁得太碎,特別是瘦肉不能過碎,否則,做成的丸子發柴。(3)剁餡時,最好加一些鋪料同剁,其中以荸薺為最好,這樣可使餡汁多、鮮嫩,便於入味。可根據個人口味,進行調味。
16切熟製品的技巧
切肉皮凍等水晶菜要用“抖刀法”肉皮凍等水晶菜肴、表麵都比較爽滑,並有一定彈性,不易粘掛調味料;同時由於較滑爽,食用時不便於夾取。但如果采用“抖刀法”(切製時,刀身左右或上下均勻地輕輕抖動),切成的凍片或條,表麵呈波浪狀或鋸齒狀,容易粘掛較多的調味汁,且形態美觀,夾取方便。家庭如果掌握“抖刀法”有困難,可購買現代工具——不鏽鋼齒形刀做幫手,效果更佳。
切熟蛋技巧在切熟蛋時,用快刀在熱水中燙一下再切,切出來的條、塊不會散碎,蛋黃光滑整齊。
切熟肉技巧加工成熟的肉品,肥瘦硬度不同,如隻用一種刀法切,切不出所需要的形狀,容易破碎。所以切熟肉必須用綜合刀法,即:先用鋸切法下刀,切開表麵軟的肥肉;當切進硬的瘦肉時,就要改用直刀切,全刀用力,直切下去。這樣切法,肥肉不爛,整魚不碎,塊片整齊。
17切魚的技巧
整魚分段烹調要切成坡形段烹製形體較大的整條魚類時,為了烹製方便,往往切製成二三段,烹製後拚接裝盤,宛如一條整魚。如果用直刀法切段,加熱後魚體肌肉收縮,裝盤對合時,刀口大,不吻合,成菜的形態會失去自然美感。用斜刀法將魚切成坡形段(操作時刀身與原料成傾斜角),烹製成熟後,雖然肌肉萎縮,但較均衡。裝盤後,坡麵刀口易吻合,即使有裂痕,猶如剞刀,形態自然美觀,仍呈整魚狀。
魷魚、墨鬥魚等要從內肉肌一麵剞花刀魷魚、墨鬥魚(頭,觸須,內髒除外)是由外表皮、內表皮和內肉肌組成的。外表皮含色素,黏液較多,並帶有雜質,一般撕去不用。內表皮和內肉肌這兩個組織是一個整體,內表皮組織含較多膠原蛋白質和纖維;內肉肌含膠原蛋白質少於內表皮,纖維含量也少,纖維組織內外都是橫紋肌結構,絲紋長,韌性大。橫紋肌纖維結構之間充滿著膠原蛋白質和水分,一旦失水就特別有韌性,口感發柴。刀工處理(花刀)就是切斷內肉肌帶有韌性的橫紋肌,將魷魚片(或墨鬥魚片)的內表皮一麵貼於砧板上,用斜刀法在內肉肌一麵正刀、反刀切至原料厚度的3/4,也就是深至內表皮為止。最後用直刀法改切成長方形塊。由於含膠原蛋白質多的和纖維密度高的內表皮遇熱後,收縮變性,即按固有的曲卷方向卷曲。如果在內表皮一麵剞刀,則會因大部膠原蛋白質被切斷,遇熱後則無明顯卷曲,影響菜形美觀。
切魚肉時皮朝下,切雞、鴨脯肉時皮朝上動物的皮組織,主要由膠原蛋白質和彈性蛋白質組成。膠原蛋白質具有韌性,張力強;而彈性蛋白質的特性是彈性大,易拉長。魚肉質地細嫩鬆軟,容易破碎,切製時,應將魚皮朝下,免得刀在韌性較強的魚皮上用力時把下麵的魚肉擠碎,影響菜形美觀。切製雞、鴨胸脯肉時,要將皮朝上切。因為雞、鴨的肌肉纖維長,韌性強,切製時不易碎斷,所以要將皮朝上,一刀切到底,這樣原料形狀整齊美觀
魚肉絲不能切得過細無論選用什麼魚,切製魚肉絲時,都不宜切得過細。因為魚肉含水分較多,質地鬆軟,肌肉纖維細短,結締組織較少,拉力小。如果肉絲切得過於細小,在醃漬、上漿、掛糊以及烹製時,都容易破碎散斷,變成粒末狀,黏糊成一團,失去絲的形態。一般魚絲切成5厘米長、l厘米寬見方即可。
18家禽煺毛、燙毛、拔毛的方法
宰殺家禽後,煺毛時機要適當,煺毛太早禽體肌肉痙攣,皮緊不易拔煺;太晚禽體僵硬造成毛孔緊縮,也不易拔煺。應在宰殺後家禽停止掙紮、確實死透後約10分鍾再煺毛為最佳時機。燙煺禽毛時,要根據家禽的品種、老嫩程度、個體大小以及季節變化等情況,準確地掌握水溫和燙毛的時間。一般水溫,雞為60℃~70℃(夏季掌握在60℃;春秋季掌握在65℃;冬季掌握在70℃),鴨、鵝為70℃~80℃。燙毛的時間以能夠輕易拔掉羽毛而不破損表皮為度,一般為3分鍾~5分鍾。如水溫太高或燙毛時間過長,都能引起體表脂肪溶解,皮層裏的膠原蛋白質和彈性蛋白質變性失去韌性和伸縮性,使表皮變得緊而脆,因而易破裂,既不利於整雞脫骨,又不易煺毛,影響禽體的形態美觀。尤其是燙出骨雞的水溫,應掌握在70℃左右,煺淨雞毛後,再把雞投入涼水中浸泡一會兒,保持雞皮原有的韌性和彈性,以便於脫骨。鴨子生活在水中,為了適應環境,尾脂腺特別發達,經常分泌出油脂,使鴨毛上附著一層薄薄的脂肪,防止水浸入。鴨子的絨毛也十分發達,排列緊密,空隙中還包裹著一些空氣,因而水更難浸入。由於鴨子具有這些生理特征,因此煺鴨毛比煺雞毛困難,應采取特殊方法,才能將鴨毛煺幹淨。(1)宰殺前,先給鴨灌上兩湯匙白酒或白醋,5分鍾~10分鍾後,鴨毛孔就會舒張開來,鴨毛極易拔脫。(2)燙鴨毛的水溫應在80℃左右(水燒到水麵起魚眼泡時即可)。否則,鴨毛孔遇到100℃的沸水後就要收縮,鴨毛就不易拔掉。(3)鴨子宰殺後,用冷水將鴨毛浸濕,然後將鴨毛逆向撥亂,並在燙鴨水中放少量的食鹽,浸泡時間稍長一些,能除去羽毛上的油脂,排出空氣,水也就容易浸入,所有的絨毛都能煺淨。
禽、畜肉類焯水後應馬上烹製禽、畜肉類經過焯水處理後,含有較多的熱量,組織細胞處於擴張分裂狀態,馬上進行烹製,肉類易於酥爛,可以縮短烹製時間,並減少營養素的損失。如果焯水處理後迅速用冷水降溫,則表麵因突然受冷,皮層收縮,易於“回生”,質地堅硬,烹製時不易酥爛,即使延長烹調時間,也達不到菜肴質量要求。
19蔬菜的烹飪前處理
蘑菇除沙法蘑菇——口蘑、鬆蘑、元蘑、香菇等均屬草本或木本寄生的食用菌體。大部分是野生的,也有人工培植的。采集後,再經晾曬或烘烤加工成幹品。在加工過程中不免摻進一些泥沙。蘑菇除沙的簡便方法是:將清洗發好的蘑菇撒入少許精鹽,用手輕輕揉一下,再用清水衝洗,即可把泥沙清除幹淨。
蔬菜焯水要用含食鹽的沸水有些蔬菜含有一些辛辣味、苦澀味的物質。為除去這些物質,或為了保持其色澤,在烹調前必須焯水。蔬菜焯水必須用含有少量食鹽的水,否則容易降低蔬菜的營養價值。從營養角度分析,焯水會使蔬菜水溶性營養成分損失。如果添加1%的食鹽,使蔬菜處在生理食鹽水溶液中,蔬菜內可溶性成分擴散到水中的速度就會減慢。蔬菜細胞組織中存在氧化酶,它能加速維生素C的氧化作用,尤其是在60℃~80℃的水溫中,活性最高。如果把蔬菜放到冷水中逐漸加熱,水中溶解大量的氧,在氧化酶的催化下,則維生素C會因氧化加速而大量損失。因此,應把蔬菜放到沸騰的水中燙漂。因為,氧化酶對熱不穩定,而維生素C較氧化酶對熱穩定,同時沸水中幾乎不含有氧,而且在100℃時,氧化酶很快失去活性。用這種方法烹製的馬鈴薯,其維生素C含量的損失要比用普通方法減少50%。焯水後的蔬菜,應立即投涼降溫,以防維生素C因熱氧化而損失。
凋萎的蔬菜返鮮法新鮮蔬菜都有一定含水量,有的蔬菜含水量高達98%。水分是蔬菜新鮮度的重要指標。蔬菜細胞壁中含有果膠物質,它具有很強的黏著力,與纖維素結合,使細胞黏結,因而使蔬菜組織硬實挺拔,烹製成菜後口感上具有一定脆性。新鮮蔬菜如在濕度不大的室溫中存放,由於蔬菜內水分蒸發,而變得凋萎,同時也引起細胞間的果膠物質在酶促下發生水解,導致蔬菜硬度下降,影響蔬菜的質感。要使凋萎蔬菜返鮮,可放在含有食醋的水中浸泡,水可以通過細胞膜滲透到細胞內,同時在酸性環境下,可以抑製果膠物質的水解,因而可以使蔬菜重新吸水而使形態飽滿挺實,質地脆嫩。
巧剝板栗殼板栗煮熟後,很不易剝掉外殼。其實,掌握了要領也很簡單,隻要冷卻後,放在冰箱冷凍室內,冷凍數小時,即可使內外殼分離,剝起來既快,肉又完整。
蔬菜要先洗後切,切後即烹蔬菜在烹調前,必須清洗,但先洗後切與切後再洗,其營養價值差別是很大的。蔬菜中水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等營養素都能溶於水。它存在於蔬菜組織或汁液中,受到纖維素等組織的保護,如不破損就處於穩定狀態,因而在洗滌時不至於損失營養素。蔬菜經過加工處理,切成一定形狀後,因原有組織受到破壞,汁液失去保護,而開始溢出,水溶性營養成分隨汁液一起流失。這時,再經過水洗、水漂,水溶性營養成分便大量溶解於水中。蔬菜加工得越細小,與水接觸時間越長,營養素流失也越多。如以新鮮綠葉蔬菜為例,在洗後切之,馬上測定維生素C損失率為0~1%;切後浸泡10分鍾,損失率為16%~185%;切後浸泡30分鍾,損失率可達30%以上。其他各類營養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實驗證明,蔬菜先切後洗,是造成營養素流失的原因之一,而先洗後切則可以有效地控製水溶性營養成分的流失。蔬菜經刀工處理後,組織受到破壞,與空氣接觸和受光麵積增大,一些易被氧化和光解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和維生素B2等,會受到損失,存放時間越長,營養素損失也就越大。所以,應盡可能縮短切配與烹調之間的時間,應現切即烹。
把冬筍拍成劈柴塊烹調時易著色入味冬筍纖維細密,表麵光滑,味清淡。烹調時,不易著色入味;不易粘結芡汁,造成滋味和質感都欠佳。因此,在烹製“紅燒冬筍”或“油燜冬筍”等菜肴時,要把冬筍拍成劈柴塊,這樣就使原料外表呈現“毛梢麵”,質地變得鬆軟。烹調時,能較快地吸收調味汁的色澤和滋味,並易於粘掛芡汁,可使菜肴口感爽脆滑潤。
莖葉類蔬菜不宜切得過於細小莖葉類蔬菜含水量較大,質地細嫩,含有豐富的無機鹽和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但無機鹽和維生素C易溶於水。因此,當蔬菜切得過於細小時,細胞破損過多,可溶性營養成分容易隨著汁液而流失;同時由於蔬菜經刀工處理後表麵積增大,維生素C容易被氧化而破壞。如小白菜切段炒後,維生素C損失31%;而切成細絲炒後,維生素C損失達51%。因此,莖葉蔬菜烹製時不可切得過於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