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孩子一不小心打翻了杯子,建議性的批評就是“你打翻牛奶了,去拿抹布來擦幹淨吧!以後做事要小心些”。或許你可以考慮是否為孩子再倒杯牛奶;而破壞性的批評則是“你真是差勁!笨手笨腳的連杯子都拿不好!”“怎麼搞的,不是跟你說過很多次了嘛!怎麼還學不會呀!”
如果你能以前一種方法去包容孩子的所作所為,並以理性引導孩子的行為舉止,相信孩子在你的正確引領之下,會變得更為睿智。
方法238:切忌漫天批評
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不要漫天批評,孩子從小到大的錯誤全都說出來。這樣做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導致孩子倔強、頑固性格的形成。其實孩子本身也會反省其行為,被罵之後也想要注意不再犯。這時候,如果你糾出過去的錯誤或是做過的其他壞事,孩子的心裏受到衝擊、動搖,產生反感也是理所當然的。
比如,孩子如果一邊做功課一邊看電視。父母原本說一下“念書時不要看電視”也就完了。但是,這時候偏偏又加上“你就是那樣,所以什麼事也幹不了”等,和當時沒關係的話全都來了。而且會受這時情緒的影響,越罵越凶。
即使原本聽話的孩子,聽到父母把自己已改的錯誤一件件地提起,心裏很可能產生逆反心理。結果,當場應該解決的事情被父母丟在一旁,變成徒勞無功的說教。在這種說教中,孩子由此產生的情緒,要不就是對父母的責罵置之不理,根本不放在心上,要不就是與父母頂撞。
很明顯,這樣的責罵方式是越來越糟的,它不僅沒有喚醒孩子的反省意識,反而養成了他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漠然視之的態度。這說明責罵孩子也要抓住重點。
孩子有孤獨感怎麼辦?
如果你的孩子難以被人悅納,不能與同伴建立友誼,常被同學冷落,孩子也喜歡獨處、不善言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孤獨的兒童。孤獨感,從心理學角度看,是指人處於某種封閉、陌生或特殊的環境中產生的一種孤單、寂寞的情感體驗。如果兒童長期處於孤獨之中,這些兒童以後很容易形成孤僻的生活方式,嚴重者甚至誘發孤獨症。我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經過大量的科學調查,發現在中國大陸許多獨生子女患有一種嚴重危害其身心健康的疾病——孤獨症,且數量之大,令人吃驚。
患有孤獨症的兒童越來越多。這些兒童表現出如下共同特征:對他人甚至親人缺乏情感反應;經常做刻板、重複性的動作;語言發育遲緩;膽小恐懼、焦慮;對某項活動或某事物特別依戀;等等。如果兒童由孤獨感發展到孤獨症,那麼對他一生將是一種不幸、一種悲哀。因為患有孤獨症的兒童,易形成一種排他性性格,影響他們的社會化進程,不利於以後與他人、集體、社會合作,將會貽害終生。因此,避免孩子產生孤獨感,幫助他們從孤獨中走出來,是父母必須認真考慮和對待的問題。
方法239:查找產生孤獨感的原因
導致兒童產生孤獨感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多方麵的,不同的兒童產生孤獨感的原因也不同,但總是與生活環境有關,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情況:
1.與周圍的人(包括親人、同伴)缺乏情感交流和思想溝通;
2.因學習成績差、表現不佳或智力遲鈍而導致自己過於自卑,陷入孤獨感;
3.在學校或家庭中受過冷落,如因當眾出醜,受過體罰或精神虐待等原因,導致焦慮、沮喪、傷感等心理反應,陷入孤獨感;
4.某些社會性要求受挫;等等。
找出孩子產生孤獨感的原因,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幫助,使孩子盡快克服孤獨感。
方法240:關愛你的孩子
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小寶寶,麵臨陌生的人生,對什麼事都不懂,所以一切都需要父母的幫助。比方說在幼兒期的孩子,對什麼東西都表現出無比的好奇,而對是否安全,他似乎根本不在乎,父母這時就要告訴他:“允許你在這個房間可以隨便玩,隻有這兒是沒有危險的。”這樣讓他懂得生活還必須受許多規範的約束。
相同,孩子上小學了,父母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他:“你回家後可以自己先吃點心,吃完點心休息幾分鍾就要去做功課,必須在功課做完以後才可以玩。”通過這種約束給他一定的規範。
在生活中父母要通過恰當的方式給孩子一個規範。其實每個孩子有這樣的心理,那就是願意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是讓媽媽高興的,所以一旦父母給他一個恰當的範圍,替他定好規矩,孩子能夠根據父母的話判斷什麼是應該做的,他知道如果自己這樣做了的話,就一定會得到父母的獎賞,這個時候他的心理上就會感到十分安全。
在父母沒有給孩子規範時,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曾做出什麼事來,也不知道行為的後果將會怎樣,這樣,使孩子感到很不安,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地為孩子定好規範,讓他覺得我能夠把握住一切,這樣的孩子才會感覺到有自尊。
小孩經常會忘掉父母的細心叮囑,做出一些令父母不高興的事,不要一碰到這種情況就處罰他,因為多數情況下他並不是故意的。當然,如果他經常丟三落四,我們做父母的就要提醒他、幫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