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品格方麵的問題(5)(2 / 3)

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孩子的健忘症可能是從父母那裏遺傳而來的。假定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健忘的弱點,看到自己容易忘記事情就把這種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那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我們隻需要想盡辦法幫助孩子,用尊重的態度,鼓勵孩子努力走出這樣的陰影。

這樣的尊重,這樣的信任會讓孩子深受感動,並表現出積極的合作態度來。

可見,要讓孩子日後成為一個自尊的人,父母必須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尊重他,學會更好地去愛你的孩子。

方法241: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

父母應當積極主動地關心孩子,多與孩子進行一些朋友式的談心,經常了解孩子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並及時幫助孩子加以解決。現在,許多家長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與孩子進行一些經常性的交流、溝通,孩子在情感上被父母排斥,陷入孤獨的境地。兒童離開了夥伴也容易感到孤獨,這種孤獨通常要通過父母的體貼、關懷來彌補,但由於種種原因,極有可能得不到滿足,從而強化了這種孤獨感。因此,我們向家長建議:不要以工作忙、時間緊、心境不好為由疏於同孩子溝通。兒童的心理世界,或喜或憂,或樂或悲,或高昂或沮喪,都需要父母的分享和承擔。切忌冷落孩子,更不能體罰孩子,或讓孩子當眾出醜,給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創傷。

方法242:要幫助孩子戰勝自卑

自卑心理通常是由於自我評價不當,過低估計自己所致。而有孤獨感的孩子,大都有一種潛在的自卑心理,不敢與人接觸,自我封閉、自卑自毀。因此,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增強自信心,就能戰勝自卑。同時,父母應正確地評價自己的孩子,不要貶低孩子,更不能用“笨蛋”、“無能”等語句評價孩子。應當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見,肯定孩子的合理需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勵其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麵落後於人,父母應教育孩子正確對待,如果可能,就采取措施,促其趕上;如果沒有可能,應幫助孩子合理補償,及時調整努力方向,避己之短、揚己之長。

方法243:鼓勵孩子多與同學交往

這是擺脫孤獨感的又一個好方法。不願與人交往的人是很難擺脫寂寞的;自我封閉,把自己鎖在狹小的天地裏,就會陷入孤獨之中。隻有擴大交往,在交往中與人進行情感交流,才能在交往中增強自信心,從而戰勝孤獨。有些兒童的孤獨表現為被剝奪了自己的兒童世界,不得不進入孤獨的成人世界。鑒於此,父母應盡量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同時一定要按時送適齡孩子進入幼兒園或小學。也可帶孩子多去少年宮、遊樂場所,參加集體活動,擴大交際範圍。還可讓孩子邀請同學來家中玩耍或帶孩子去他所熟悉的親朋好友家做客,以促進孩子之間的積極交往。

方法244:培養孩子對某項活動的持久興趣

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幫助他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項文體活動,孩子在有興趣的活動中能獲得樂趣,結交更多的朋友。

此外,父母應注意並引導孩子同性格開朗、活潑的兒童交往,並對兒童間的正常交往予以鼓勵。

孤獨往往使人失去進取的勇氣和力量,減少生活的樂趣,這又反過來強化了孤獨感。因此,父母應幫助孩子樹立一個力所能及的、明確的目標,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獲得快樂,驅除孤獨感,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方法245:教孩子學會走出孤獨

孤僻是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影響的,不但會引起心理的疾病,還能引起身體上的疾病。有位心理學家曾設計過一個實驗室,他設置一張舒適的床並放置許多美味佳肴,人在實驗室裏可以隨意吃、喝、玩、睡,生活是完全“自由”、“舒服”的,唯一的缺陷就是完全與世隔絕。他提出,誰進去生活“誰就可以發給一大筆酬金”。幾個大學生先後自告奮勇進去了,可進去後竟無一人睡得穩吃得香,不到兩天就神經質地敲打牆壁要求“釋放”。當他們出來時一個個神情呆癡、動作愚笨,許多天不能恢複正常。這個實驗說明,脫離社會、孤獨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非常大,對人體的摧殘非常嚴重。

孤僻的性格確實是對人很不利的,它表現為不愛與人交往,所以也就很難處好人際關係,很難擴大知識麵。人與人之間是在相互接觸中,互相理解、互相幫助的。一個人若是總躲避別人,獨自一人,怎能與他人搞好團結,怎能從與他人的交際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去發展自己。

孤僻的人往往自卑感強、自信心差。可孤僻的人往往自尊心又很強,怕別人說自己不行,說自己無能,這就會造成了很多內心痛苦。

孤僻的人在人群中必定孤立,由此影響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長期心情不佳對身體的影響很大,能造成消化係統、血液循環係統、呼吸係統、內分泌係統等發生紊亂以至身體病變。孤僻、孤獨往往與憂鬱做伴,孤獨顯然對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