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非常融洽。相互信任是重要方麵。如果彼此之間都不信任,不論采取什麼教育方法,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不會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將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麼,父母怎樣和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呢?以下六點家長不妨試一試,或許會收到好的效果。
第一,父母表示對孩子的信任。孩子到了懂道理的年齡,父母就應當相信他們所說的話,以此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假如孩子出了問題,父母不了解結果,便根據猜測匆匆下結論,並對孩子進行譴責,這對孩子感情上是一種傷害。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時必須假定孩子是無罪的,除非你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他犯了錯誤。如果不這樣做,將難以相信父子之間還存在著信任和真誠。
第二,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在我國,封建主義“父為子綱”的倫理道德觀念還是很有影響的,雖然現在的許多年輕的父母極力寵愛自己的孩子,用現代物質文明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但是有的父母卻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從來沒有想到塑造孩子高尚、健全、自尊的人格形象。有的中學生家長隨便拆孩子的信件和偷看孩子的日記,無形中使孩子增加了對父母的不滿情緒。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和孩子之間還談什麼相互信任?尊重孩子的人格,是父母自身人格的一種體現,是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關係的基礎。
第三,不要蒙騙孩子。要經常用正直和誠實的行為獲得孩子的信任。對孩子的提問,包括像“死”、“性”等傳統禁忌的話題,也應作誠實的回答。孩子喜歡問:“我是從哪裏來的?”“我到醫生那裏打針會不會很痛?”對此應找到正確的方向,給孩子鼓勵和合理的解釋。
第四,不輕易對孩子許諾,如許諾就要去實現。孩子往往將父母的許諾當成希望。假如你說這個禮拜帶他去公園玩,可是你沒有去實現你的承諾,孩子就會很失望,以後你再說什麼,要讓孩子相信就很難。因此,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什麼,除非是保證能做到的。你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孩子才會相信你。
第五,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要始終如一。天天用同一態度對待孩子。換句話說,不要高興時孩子做什麼都是對的;不高興時孩子做什麼又都不對。對待孩子始終如一,是孩子對你信任的基礎。
第六,父母有了錯誤要向孩子承認。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難免出現一些錯誤。如果父母發現自己錯了就應真誠的向孩子承認錯誤,那麼孩子就能夠理解並接受你的錯誤,孩子對你更加親密、更加信任。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來找你,這是孩子信任你的一個標誌。因為他們知道你能給他一個解決的辦法。另外一個標誌,是孩子將自己的秘密告訴你,因為他知道你不會辜負他的信任。
有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教育就能達到效果,當然是最好的了。
方法253:不要攔腰打斷孩子的話
一位小學教語文的教師,說了以下一段話:“學得最好的往往並不是入學時基礎最好的,而是那些最勇於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學生。他的指導理念是即使對那種一開口就緊張的學生,也一定要有耐心地和他一句一句地對話,直到將意思表達清楚為止。對於怯場的孩子,催促、攔腰打斷,甚至說‘真差勁,怎麼說不出來呢’的話,隻會讓他更難說出來”,聽到這位老師的教法,真的很有收獲。
剛學會說話的孩子有點結巴是正常的,即使已經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很多也都還有這種“說不清楚”的毛病。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加、漸漸的自然就會痊愈。但是,其中有不少的父母,碰到這種情況就大聲對孩子吼“你到底想說什麼啊?”結果有可能往往適得其反。
教育這種孩子的方法,不妨參考那位老師“有耐心地聽到最後”的方法。事實上,他的指導理念在心理學上,算得上是種有效的方法。
當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一邊聽話,一邊用力地點頭說“嗯!今天……高興哦!老師”這種斷斷續續的話,也要擺出很有興趣的樣子“哦!”“上課時,小華的筆不見了,不是我拿的。但是老師在角落裏找到了。”“很好呀!找到了是嗎?”
像這樣一麵接受孩子的表達,一麵聽話的方法,是專家、顧問常常使用的方法。一來一往的談話,孩子學會選擇詞句,連成一串話。日複一日,他也會像別的孩子一樣,表達得特別清楚。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一開始給孩子機會,失敗幾次之後,他將會從中吸取經驗,如果大人從一開始就“不講理”地打斷孩子的話,孩子永遠都無法克服失敗,慢慢的也就失去了自信心。
偶爾同意他們做這些不量力的事,也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而且,發覺孩子有這份意願時,應該鼓勵他試一試,即使做得不好也沒關係,父母的這種鼓勵能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和高昂的鬥誌,他將會熱衷於向自我能力發起挑戰,而這種自我能力挑戰的行為,是促使孩子頭腦和心理突飛猛進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