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品格方麵的問題(8)(1 / 3)

方法261:體驗成功是培養自信的一種方法

孩子經常會表現出這樣的狀態,那就是每成功一次,他會興高采烈,而一遇到失敗,就會垂頭喪氣,心情處於一種說不出的失落狀態。從心理學上講,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培養孩子的自信,父母不妨從體驗成功上著手,這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肯定不行。”這句話幾乎成了缺乏自信心的孩子的一句口頭禪。接連失敗可能會使他們對自己徹底失望。結果隻能是各方麵越來越糟糕,從而陷入了惡性循環。要恢複這些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體驗體驗成功的喜悅。不論事情大小,通過成功,讓孩子肯定“我也能行”的感覺。

方法262:溺愛也會使孩子失去自信

不正確的責備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其實,過分的溺愛也會使孩子失去自信。

我們知道,現在的時代是競爭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孩子們需要一定空間去成長,去培養自己的能力,學會如何成為競爭中的強者。作為父母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讓他的自立及自信心喪失,養成依賴的習慣。過分保護或溺愛會使孩子失去鍛煉、成長的機會,也會使孩子感到能力缺乏,因而對自己失去信心。

父母從小就讓孩子熟悉一句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要讓他有獨立的意識,這是從幼年、生活小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適當的時候要學會對孩子說“不”,並做出合理的解釋,這樣一來,既會給孩子很多鍛煉的機會又讓他明白了許多道理。培養孩子不能隻偏重於某一方麵的發展,將來會因小失大,最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被淘汰。

說到溺愛,我們馬上就會想起對殘疾人的關愛。

一個殘疾的孩子,很容易對自己產生憐憫,由於身體上有缺陷,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畏懼之心,甚至悲觀失望。家人對他的百般嗬護,隻會加重他的這些感覺,更對自己失去信心。在這樣的心境下成長的孩子不單單是生理上有缺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也有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可以治療,但心理上的缺陷卻難以修複。由此看來,家人的特意關懷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更大的危害。我們應當鬆開孩子的束縛,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闖蕩,以增加他們的自信心。明智的父母,應當鼓勵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條件,盡量地培養自理能力,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孩子活在自信中。

孩子沒有責任心怎麼辦?

孩子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不願意承擔責任,這種習慣帶入成年後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方法263:賦予孩子使命感

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使自己的孩子成為勇於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的孩子。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富有責任感,或者是他能夠敢做敢當,做誠實的好孩子。在這樣的“期望”背後,我們應為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生活中不少的父母,他們教孩子“負責任”的方法是:不斷重複地獎勵、懲罰、警告等。父母們總是想借這種方法讓孩子從中學習到教訓,但是這種方法,不但起不到什麼效果,還會使孩子誤解,究竟什麼是“責任感”,從而把孩子帶進誤區。

對孩子來說,“責任感”的學習,是通過父母的正確引導和以身作則,在靠孩子自己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親身體驗而來的。

例如,當孩子對你提出他心中的想法(我想先看電視,等會兒再寫功課)時,你應不要憤怒,首先試著反問孩子,聽聽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說清他的想法。我們如果尊重了孩子的選擇,會給孩子一種使命感,使孩子感覺到他有一定的選擇權。從而間接地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同時會把功課完成的更好。

也正是因為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權,所以同時要相信孩子是可以完成作業的,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完全的責任(當然這樣的學習是慢慢積累的,所以父母,切記不要太過急,隻須重點提示孩子可能發生的結果即可),允許並容忍孩子有獨立自主思考的空間,許可、尊重他的選擇,使他更深意義的真正理解:“責任感”,從而去認真履行。

“賦予使命感”是你對孩子的肯定、信任和尊重的表示,同時也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尊重你的、相信你的,知道你一定能對自己負起責任!

方法264:及時的肯定

孩子學會做一件事情,或者做了一件好事,做父親的要立刻對他予以肯定,使孩子從內心深處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隻有能夠獨立自主地做事孩子才會感覺到我跟大人一樣有尊嚴。可是,假定父母沒有給他及時的肯定,即使父母經常在別人麵前說他很能幹,當麵沒有肯定過他的能力或行為,即使他有能力處理所有的事情,他做事的時候還是會很緊張、很擔憂,因為他沒有得到及時的肯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為此,父母需要經常與孩子溝通,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並不斷地合理的給予孩子讚美和肯定。

很多父母平時不和孩子聊天,不知道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怎樣,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除了學習以外一切事情讓孩子獨自摸索,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們要經常安排些時間和孩子聊天,去談一談他的人生,他在學校裏和同學朋友來往的經驗,都需要給他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