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每一個會做事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有做事的能力。譬如說我很會演講,可是沒有人給我肯定的時候,每一次演講我都會很慌亂;而假如許多人給我肯定,說我講得很好,這時候我會感覺到,我非常自信,當我站在講台前,我的確講得很棒。需要被肯定了以後,才能夠真實的感受到自己有這方麵的能力。
每一個人都有其兩麵性,小孩子除了正麵表現須要肯定,有時候意外做錯事情,也須要被我們接納;我們必須容許孩子犯錯,特別是無心之過。意外的錯我們不去處罰,父母要用講道理的方式和孩子把問題解釋清楚。但孩子做了一件完美的事之後或有優秀的表現時,也要及時地給他肯定與獎賞。
同時,昨天的過錯我們也不該再去處罰。因為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昨天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所以我們對他的行為要及時地了解:“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可是媽媽對你的這個行為不放心,媽媽會覺得不安,擔心你會有危險……”這些委婉的指點,也要向孩子說明白。
方法265:明確孩子的責任
明確孩子的責任,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生活既充實又有意義,這樣可以造就孩子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大多數的父親經常會對孩子講這樣的話:“現在我們生活好了,我們再也不需要你受一點罪了,隻要你能好好讀書能做個好學生,將來考上大學有所作為,我們哪怕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願的。”
其實,父母不讓孩子為家裏操心,實質上就是在剝奪孩子應有的責任心,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孩子,他又怎麼能夠在將來有所作為呢?現在生活環境有所改善了,學校設施也更新了,新的教學法、孩子的減負、父母的全力支持,這一切是否促進了我們的孩子去更發奮讀書,更自覺地要求自己呢?
真實情況並非如此,而是恰恰相反。孩子們的學習自覺性變差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有所降低了,然而更為主要的是我們發現孩子的責任心也丟失了。
在以往的比較艱苦的環境中,孩子們會為父母承擔其中一部分責任,幫助自己的父母持家守業,照顧自己的兄弟姐妹,知道父母的謀生之不容易,盡到自己做孩子的義務,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為父母解憂去煩。
所有這一切都使孩子們從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義,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行為能為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感到自己對他人是有用處的,因此產生一種自豪感和責任心。當然,從家庭中培養出來的這種感覺,卻是增長將來的責任感的堅實基礎,如果沒有這種基礎,那麼對社會對別人,人類的那種責任感與使命感就更無從談起。
任何一個沒有責任感、沒有價值感的孩子,都會因為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感到迷惘,進而失去可以創造價值的動力。
我們今天的新一代青年人,享受前所未有的物質條件,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也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加重。
我們的現實是須要家長與教育工作者一同找出有效的途徑,來上好成長中的孩子在新世紀中所缺乏的很重要的一課,找出對孩子將來成長更有意義的因素。
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做家長的自己也同樣麵對著許多新的社會環境提出的挑戰,而且許多東西是我們所不熟悉、甚至是不了解的。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思想觀念也需要不斷地變化,以往的傳統、舊的教育方法使我們不可能找到現成的答案,完全要靠我們自己不斷地探索、研究、學習,去找到新的答案。
在這一方麵我們完全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經驗,從中得到一些很好的啟發與教益。
每個孩子都需要直接麵對社會,他所能依賴的隻是自己的父母,學校是給予孩子們社會和生活經驗的一個紐帶。新世紀出生的孩子是一代不需要為家庭的溫飽分擔任何責任的人,他們從父母那裏得到的唯一信息是:“別惹什麼麻煩,好好地讀書,照父母和老師的話去做,我們就滿足了。”
而並非像上一代人那樣,在孩提時代從生活中就領會到的是:“我對整個家庭生活的好壞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的家很需要我。”
社會的變化使孩子們的責任心減弱,也決定了他們在上進心、紀律性及榮譽感上普遍的減弱,這一代人都認為無論他們的學習或行為怎樣出色都不會對他們周圍的人與事發生什麼影響,他們隻是照著別人的規劃實現而已。
孩子們展現自我價值的唯一方式就是滿足於父母或他人為他們設定的目標,而不管他們自己的個性如何、自己喜不喜歡。這種社會環境的變化帶給孩子社會地位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在眾多專家的意見與建議當中,有許多是針對現代社會的教育環境的根本缺陷的,即在現代社會中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紀律性與榮譽感,又怎樣去鼓勵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