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對於培養孩子的紀律性與榮譽感非常有幫助的建議是: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都要讓孩子去充當一些比較有意義的角色,設法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學著培養他們戰勝自己的弱點、增長各方麵能力的堅定信心。
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學生就要輪流擔任老師的助手,幫助老師組織各種班級活動,以鍛煉他們的責任感和能力,結果學生也都很願意參與,並且會為自己日漸增長的能力感到很自豪。
而在家庭中,父母則應有意識地分派給孩子一些他們力所能及並且和他們的年齡相符的勞動任務。
他們與其他孩子之間進行一些平等的交流,也是培養他們的責任心的一種方式,不但要傾聽他的心聲、感受,也要同他談一些我們自己的喜怒哀樂,同孩子做朋友。
例如談一談建設家庭的計劃,在孩子大了一些後,甚至可以與孩子商討一些關於家庭財政的安排。
一般來講,如果讓父母多與孩子談一談自己的小世界,他們是可以理解並且遵照執行的,但是要求他們談自己的內心感受與社會體驗,卻顯得十分猶豫,甚至是拒絕嚐試。他們的想法也都很簡單:“孩子那麼小,能懂得什麼?”
因此,有許多父母,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對於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的責任心沒有給予重視,總是覺得等他們長大了以後再說吧。可是他們哪知道,等孩子長大了以後就不聽你那一套了,或不等到他長大他已經是積習難返了,到時候也真是後悔晚矣!
有些父母或許會說:“大人之間的事我們怎麼可以同孩子講,即使講了他也不懂,再說我平時為生活忙得不可開交,又哪裏有時間去和孩子閑扯。”其實孩子們的理解力也是很強的,而且他們對外界的觀察力往往很敏銳,隻不過他們的心理活動會被大人忽略。
父母也常常會昕到孩子的問話:“媽媽,你今天怎麼啦?你怎麼不高興啦?”
這實質上是孩子對家長關心的一種表現,是我們應當積極鼓勵的,但是我們一般給予的答複是:“我沒有不高興。”或“都是大人的事,你去學你的吧。”而對家裏其他的事,譬如人事往來等,更是以為與孩子無關,久而久之,父母給孩子留下的印象就隻會是:“這個家裏的什麼事都與我沒有什麼關係,我隻要不惹什麼麻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就會高興。”
在這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從未看到自己對於家庭有什麼可能的幫助,也沒有感到父母除了讓他們學習、吃住和生活,對他們還有什麼其他的需要。
用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也不會懂得什麼叫做責任、使命感了。
孩子特別好奇怎麼辦?
孩子有時對一個問題問起來沒完沒了,父母覺得心煩就不再理會孩子了。有的孩子什麼事情都想知道,特別好奇、好動,父母是不是會訓斥孩子呢?其實孩子的好奇心是應該保護的。
方法266:好奇心是創造的前奏
每個父母都會發現:孩子對事物非常好奇、好問。孩子會問“天上為什麼會打雷?會下雨?”“白天,為什麼沒有星星?晚上,太陽躲到哪裏去了?”他還會問“我從哪兒來?”等等。
孩子還經常充當小小的破壞分子。他會偷偷的把收音機或電視機打開來研究研究,翻箱倒櫃地撥弄父母的書籍與收藏物,看看有沒有他喜歡的東西;他會把自己種下的種子天天挖出來,看看它什麼時候發芽等。所有這些,都因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而引起。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孩子的好奇心在很早就表現出來了。因為好奇,孩子會去探索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去接觸新事物,這種接觸與探索不僅豐富了孩子的童年生活,而且讓他了解事物的狀態和性質;因為好奇,孩子去玩冰雪,知道了冰雪是冷的;因為好奇,他常去觀察青蛙,知道了青蛙有四條腿。所以好奇是孩子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也是重要的條件,而知識的大量積累則是孩子的創造才能得以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好奇能早早地激發起孩子們童年的強烈求知欲,從小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這對他們以後從事的行業都大有裨益。可見,好奇心是創造的前提、成功的先導。
好奇心造就了許多名人。我國著名橋梁建築家茅以升小時候是個非常好奇的孩子。他常常獨自一個人坐在院子裏,看螞蟻怎樣搬家、看柳樹怎樣冒出綠芽。他還會久久地思考:月亮為什麼有時圓有時缺?太陽為什麼總是從東山升起,又落到西山背後?茅以升7歲那年的元宵節,他隨父親去看燈。那會轉圈的走馬燈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向父親提出了一連串問題:“小人小馬怎麼會轉呢?”“怎麼有時快有時慢?”父親告訴他:“是蠟燭的熱氣熏的。”父親的話並不能完全滿足茅以升的好奇心。為了弄清原因,他去買了一盞走馬燈來,反複吹滅又點燃裏麵的蠟燭,終於發現了走馬燈不停轉動的秘密。
類似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科學家中多不勝舉。